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可以说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对情境探索并产生新的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即确定问题的目标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进而积极思考与提问,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鼓励,并认真地加以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二) 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二、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可以说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他们也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学习者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急需对疑难点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小学生思想很活跃,求知欲很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是否能萌芽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畏惧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问,并予以重视。质疑问难的时间可以在上课前、上课时,也可以在课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说:“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是认真预习的结果,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予以肯定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学习。
(二) 激发兴趣,让学生“好”问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兴趣,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而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好办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还要深入其间,巧妙引导,让学生能大胆地去假设,去质疑,给学生一个专心学习与热烈讨论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教授方法,让学生“会”问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还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个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四) 深化问题,让学生创新
在会提问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个问题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予以情绪鼓励:“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行!”当学生在探索中成功时,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并加以表扬:“回答得太棒了,你真聰明!”“回答得真有水平,我很赞赏!”这样,学生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目标,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心理学认为:疑象易引起探究反思,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等于问题的结束,而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加以指点,使得问题更深一层次,创造出新的奇迹。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高问题的质量,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
[2]张小筱,苏春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5).
作者简介:
严兴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建中镇果水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二) 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二、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可以说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他们也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学习者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急需对疑难点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小学生思想很活跃,求知欲很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是否能萌芽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畏惧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问,并予以重视。质疑问难的时间可以在上课前、上课时,也可以在课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说:“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是认真预习的结果,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予以肯定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学习。
(二) 激发兴趣,让学生“好”问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兴趣,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而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好办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还要深入其间,巧妙引导,让学生能大胆地去假设,去质疑,给学生一个专心学习与热烈讨论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教授方法,让学生“会”问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还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个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四) 深化问题,让学生创新
在会提问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个问题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予以情绪鼓励:“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行!”当学生在探索中成功时,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并加以表扬:“回答得太棒了,你真聰明!”“回答得真有水平,我很赞赏!”这样,学生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目标,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心理学认为:疑象易引起探究反思,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等于问题的结束,而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加以指点,使得问题更深一层次,创造出新的奇迹。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高问题的质量,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
[2]张小筱,苏春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5).
作者简介:
严兴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建中镇果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