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良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实施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行适时导控。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 思维开拓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44-01
近年来,课堂讨论这种形式越来越来得到人们和赞同,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堂讨论也很有用,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提问,这样的思想活跃了,阅读的收获和写作能力都会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见到自已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有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本人曾对305名初中生进行语文课堂形式的问卷调查,其中选择“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这类教学形式的就有195人。可见,当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以往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再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更希望自己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学的信交流是呈立体叉网络状的,而实行讨论式教学的课堂形式时的师生关系正体现了这种交叉网络状,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信息源和接受器,在这样的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可以把课堂当作理解别人的发言和发表自己见解的场所,从其他同学的学习交流中得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或结果,扩大自己的思维活动范围,并将自己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传递给教师或同学,而又从教师或同学的赞同、补充、反对的意见中迅速得到信息反馈,促进自己进一步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掌握他们的思维走势,针对不同的信息反馈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指导和点拨,从而实现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这样的师生多向交流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中讲授型实施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行适时导控的教学形式所望尘莫及的。下面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成讨论教学及其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的方法与技巧。
1 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创造讨论的机会
美国实证相对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倡导人莫理斯比格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他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他就会取得最好的成果。当他诱导学生进行讨论时,达到使大家坐立不安,挥手臂,目光闪闪,要争取马上能够发言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潜在的良好教学情境。当他达到了这种教学情境的时候,他可以确信,他已经很好地引起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可见,组织好这样的讨论,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会达到“坐立不安,挥手臂,目光闪闪“的境界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讨论的动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引夸美纽斯语〉。如何激发讨论的动机呢?
1.1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挑逗思辫,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多向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辫的氛围。营造思辫氛围要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析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要依据文路,设计教路,指点学路,这是创造思辫氛围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作者、教师、同学不同的意见,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2 给学生创造民主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崇尚教学民主,相互信任,沟通心灵渠道,就能给学生信心,大胆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语文教学中,杜绝只有教师讲的权利,而没有学生说的机会,重讲轻练,越俎代庖等缺乏民主精神的做法。只有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在民主氛围下,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发展,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争辩时应适时“导控”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在学生有问题时作点拨,通过生疑与解惑,学生的有效思维被开拓了,教师也在点拨、解惑中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得以锻炼,培养了学生多思、巧思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发展自己的语文智能、技能。为了让讨论争辩有序进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还要注意很好地调控。
2.1 精心设计提问。讨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是否有价值,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发展,从培养学生的思维类型,价值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角度,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上的问题。这要教师对教材精神吃透,做到心中有数,以至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学生兴趣运用提问,并适时给予指点。
2.2 创造性地地运用提问技巧。在提问题阶段,问题提到关键处,针对性要强,简单判别性问题“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就尽量避免。也要防止提暗示性,含糊性的问题,使学生受到教师提出的方向限制,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
2.3 指导学生讨论,注意延迟判断。为实现教学目的,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把握讨论的合理进行,但要避免过分的唠叨和垄断学生发言的机会。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延迟判断能力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使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所以教师在指导讨论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避免学生萌发的创造性念头受到抑制,亦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4 把握指导的“度”。在指导时,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节奏上,教师应将教学组织得紧凑些,既不让学生有空隙时间开小差,又不致被学生的讨论牵着鼻子走,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是一种良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而讨论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实施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行适时导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一个自由、民主、充满乐趣的探求知识的平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 思维开拓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44-01
近年来,课堂讨论这种形式越来越来得到人们和赞同,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堂讨论也很有用,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提问,这样的思想活跃了,阅读的收获和写作能力都会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见到自已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有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本人曾对305名初中生进行语文课堂形式的问卷调查,其中选择“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这类教学形式的就有195人。可见,当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以往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再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更希望自己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学的信交流是呈立体叉网络状的,而实行讨论式教学的课堂形式时的师生关系正体现了这种交叉网络状,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信息源和接受器,在这样的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可以把课堂当作理解别人的发言和发表自己见解的场所,从其他同学的学习交流中得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或结果,扩大自己的思维活动范围,并将自己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传递给教师或同学,而又从教师或同学的赞同、补充、反对的意见中迅速得到信息反馈,促进自己进一步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掌握他们的思维走势,针对不同的信息反馈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指导和点拨,从而实现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这样的师生多向交流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中讲授型实施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行适时导控的教学形式所望尘莫及的。下面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成讨论教学及其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的方法与技巧。
1 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创造讨论的机会
美国实证相对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倡导人莫理斯比格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他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他就会取得最好的成果。当他诱导学生进行讨论时,达到使大家坐立不安,挥手臂,目光闪闪,要争取马上能够发言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潜在的良好教学情境。当他达到了这种教学情境的时候,他可以确信,他已经很好地引起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可见,组织好这样的讨论,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会达到“坐立不安,挥手臂,目光闪闪“的境界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讨论的动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引夸美纽斯语〉。如何激发讨论的动机呢?
1.1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挑逗思辫,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多向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辫的氛围。营造思辫氛围要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析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要依据文路,设计教路,指点学路,这是创造思辫氛围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作者、教师、同学不同的意见,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2 给学生创造民主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崇尚教学民主,相互信任,沟通心灵渠道,就能给学生信心,大胆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语文教学中,杜绝只有教师讲的权利,而没有学生说的机会,重讲轻练,越俎代庖等缺乏民主精神的做法。只有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在民主氛围下,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发展,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争辩时应适时“导控”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在学生有问题时作点拨,通过生疑与解惑,学生的有效思维被开拓了,教师也在点拨、解惑中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得以锻炼,培养了学生多思、巧思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发展自己的语文智能、技能。为了让讨论争辩有序进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还要注意很好地调控。
2.1 精心设计提问。讨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是否有价值,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发展,从培养学生的思维类型,价值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角度,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上的问题。这要教师对教材精神吃透,做到心中有数,以至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学生兴趣运用提问,并适时给予指点。
2.2 创造性地地运用提问技巧。在提问题阶段,问题提到关键处,针对性要强,简单判别性问题“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就尽量避免。也要防止提暗示性,含糊性的问题,使学生受到教师提出的方向限制,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
2.3 指导学生讨论,注意延迟判断。为实现教学目的,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把握讨论的合理进行,但要避免过分的唠叨和垄断学生发言的机会。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延迟判断能力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使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所以教师在指导讨论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避免学生萌发的创造性念头受到抑制,亦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4 把握指导的“度”。在指导时,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节奏上,教师应将教学组织得紧凑些,既不让学生有空隙时间开小差,又不致被学生的讨论牵着鼻子走,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是一种良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而讨论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实施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行适时导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一个自由、民主、充满乐趣的探求知识的平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