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数学教师之学科素养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i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对全市七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分学科的教师素养测试,并规定从2013年开始,每年暑假都要测试一次.这种考试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本职工作,注重提升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笔者亲历了这场考试,收获很多,也引发了诸多的思考.
  何谓“学科素养”?在百度词条一栏,“素养”的详细解释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本文所说的“素养”更多地与“知识水平与能力”有关.教师学科素养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简单地讲,教师学科素养,即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素养呢?通过本次测试卷的几个题目,或许我们可以粗略感知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1数学教师应具有独立研究教材、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已经深入人心.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这就需要我们透过教材研究更加深入学科本质的东西,对于教材一些“启”而未“发”的内容,我们不能浅尝辄止.对于教材上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我们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案例1(ⅰ)关于正弦定理的推导,除教科书采用的作高线的方法外,一般还可以用、等方法来证明.
  (ⅱ)用正弦定理求解“已知两边一对角”问题时,解的个数的判断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而用余弦定理则可以直接由方程根的判别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从公式的本质特征上来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则至少应该有“一桶水”,有时甚至是“一条小溪流.”
  对于教材上的定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给的证明方法,应自觉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同时还应弄清楚相关定理之间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本题的第(ⅱ)问,很多教师在考试时,回答起来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早以出现,但是我们却很少愿意静下心来去把这个困惑与谜底彻底揭示清楚.这次考试,给我们工作改善指明了方向.
  案例2关于周期函数y=f(x),设其周期为常数T(T≠0).
  (ⅰ)试证明:若f(x)具有最小正周期是T0,那么f(x)的任一正周期T一定是T0的整数倍;
  (ⅱ)试举出2个不是三角函数的周期函数的例子,并指出其周期;
  (ⅲ)周期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等具有什么特征,试写出2个相关的结论及其推导过程.
  对于周期函数,教材仅给出了一个概念,没有作过多拓展.数学教师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就不能也停留于此,应该深刻领悟教材上所给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对概念的辨析才能入木三分,也只有深刻领会概念内涵,教师才可能有更多方法去帮助学生学习内化概念.
  教材是连接课程方案与教学实践的枢纽,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载体.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的精神与实质,才能更加灵活地、更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不断提高教材的“附加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观念、沟通知识联系的能力
  我们知道,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数学教师要能够整体建构高中数学知识框架,形成对高中数学体系的宏观认识,清楚各个知识单元组块之间的安排次序,明确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进一步明确单元内每一个概念与命题的地位与作用.反过来,再把每一个概念与命题放到整节课、整个单元、整章、整册书、整个学段进行通篇考虑.
  案例3《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数学的发展既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动力.教学中要做到:“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说明与“斜率”相联系的2个概念.
  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很多新知识的学习方法都是类似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比如:基本初等函数中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数列中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圆锥曲线中的椭圆与双曲线等等.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以“螺旋式结构”编写,很多知识与思想方法的学习、领悟不是一步到位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能高屋建瓴地从知识、方法上建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比如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要奢望也让学生领悟一步到位.我们在必修1学习函数,在必修4学习基本初等函数Ⅱ,在必修5还要学习特殊的函数——数列,在选修课中还要学习导数等章节,其实这些章节也都是函数学习的继续和延拓.同时函数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体验,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可能实现对本质理解的飞跃.
  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知识八方联系的结果,才发现它们是那样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愈来愈如“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般的清澈明了.
  3数学教师应具有合理研判学情、独立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各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各章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惑.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制定具有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案例4针对必修1《幂函数》一节内容,
  要求(ⅰ)分析教学任务,写出规范的教学目标;
  (ⅱ)写出教学重点、难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有目标,即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数学教师理应具有独立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这需要教师作好三件事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认真研读学科教材,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数学教师都应熟记于心.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持研究的心态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作业、对话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心中时刻装着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加从容淡定地去处理各种问题,也才会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4数学教师应养成解题志趣、并具有研究试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自然离不开解题.然而,题海茫茫,漫无边际,但学生用于数学学习的时间却是非常有限的.想让学生从“题海”里走出来,教师就要“跳进题海”去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这也是每位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数学教师应该养成解题的志趣,立足高考试题,善解竞赛试题(全国联赛难度水平),并初步具有在高观点下去审视初等数学问题的能力.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解题训练的数学教师是没有学科底气的.没有对解题进行过深度研究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就无法广联深拓,也就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的开发.
  当然,数学教师的解题与学生的解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数学教师的解题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题目,通过解题,发现题目考查的主要内容及蕴藏的思想方法;通过解题,挖掘题目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优缺点;通过解题,发现一批能够很好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精准评价的好题,为精讲精练的课堂储备素材.
  5数学教师应熟悉基本课型教学、具有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故此,学科教学能力是任何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就是指教学应遵循一定教学规律与原则.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对高中数学基本课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原理课”进行系统地梳理与研究.而“教无定法”则是将这些理论在具体课时授课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6复习课的设计要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做好课前回顾和课后小结两个重要的环节.
  (ⅰ)某教师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复习》课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试用不同的方法比较sin36°,cos36°,tan36°的大小.通过对此题的深入分析,回顾和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内容.你能否同样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简要说明如何利用其对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的主要公式进行回顾与复习?
  (ⅱ)请您设计一个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复习课的小结.
  我们知道,复习课教学的精髓在于“选好题”,“点好睛”.所谓“选好题”,就是要选择一批优质高效的题目,以题目为载体,起到涵盖基本知识点、巩固主要思想方法之目的.“点好睛”是指章节小结要对学生理解整个章节精髓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功效.
  数学教师应立足工作实际,关注常态课堂,对课堂教学应认真完成至少一轮的系统研究.对于每一节课,课前应认真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思路预设,板书设计等工作.教后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合理,教学预设是否充分,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意义的东西,板书设计应如何调整等等,并将这些反思内容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再将原有的设计进行调整.
  只有对课堂教学完成一轮系统的研究,我们对高中数学教学才会形成个人整体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各类基本课型的授课原则与方法才会慢慢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关注课,研究课,用心反思课会让我们的课越来越精彩,工作越来越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6结束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不学无术”.“提升学科素养,增添学科底气”,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举行学科素养测试显然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后归宿,但它是一场“及时雨”,它给处在专业发展困顿之中的教师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我坚信,只要我们沿着它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塌塌实实去提升我们的学科素养,我们的专业根基就会不断牢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会更显生命活力,更会不断收获专业成长的喜悦.
  诚然,学科素养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论述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高洪武,1981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论文曾获得浙江省一等奖.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是指导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中笔者以青岛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七—九年级)为例,将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进行归纳介绍.  1 突出核心概念,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课标(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
期刊
1 写在前面(总体设想)  分式的运算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程序,但学生学习的现实并不乐观,除了因式分解的认知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对分式运算的认识不到位,带有一定的机械性,虽然类比分数的运算,很容易获得分式的运算规则,但由于字母尤其是多项式形态的干扰,致使学生对此模糊,负迁移不自觉地就发生,尤其是对约分的使用容易出现偏差,指令约分,还会好一些,若在乘除运算中就不然了,往往没分解就盲目约分,透射出对分式基
期刊
本文仅从整数的奇偶性上引出矛盾,利用反证法给出5,13,21,29等数均为无理数的统一证明,供同学们参考.  定理 若p是自然数,则8p+5是无理数.  证明 假设8p+5是有理数,即有8p+5=mn(mn是既约分数),  则有(8p+5)n2=m2……(1)  [1]假设m与n均为偶数,则恰与mn为既约分数矛盾!故假设[1]不真!  [2]假设m与n的奇偶性不同,由于8p+5始终为奇数,则(1)
期刊
《中学数学杂志》2014年第6期刊载了黄栋老师《线段旋转的面积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文[1],讨论了线段绕点旋转所扫过的图形的面积问题,通读文章后笔者觉得作者对于“旋转中心在线段外”的情况的讨论在图形和解题策略方面似乎存在一些疏漏,值得商榷.现将对该问题的商榷与探讨梳理成文,以期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交流.1 问题的简要回顾  文[1]将一条线段绕某点旋转问题分三类:第一类,旋转中心为线段端点;第二类
期刊
1 缘起——一种思路的意外受挫  一次单元测试,有这样一道源自课本复习参考题的改编题:  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a,AD=2a,E是AD边上一点,nDE=AD(n为大于2的整数),连接BE,作BE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BC于点F、G,FG与BE的交点为O,连接BF和EG.  (1)试判断四边形BFE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果四边形BFEG与矩形ABCD的面积比为17∶30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日本借鉴吸收东西方的先进改革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在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达到了世界前列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所以对中日两国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数运动是以结构化和集合、映射为基础的,因此此次运动为函数的教学奠定了方法.就现今来说,函数是衔接中学和大学数学
期刊
在平面图形中研究最短距离问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2014年广州市中考卷第24题就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用存在性问题的方式,推陈出新,研究四边形的最短周长.本文尝试对该题进行一些探讨评析,供同行研讨.1 考题展示与思路探讨  题目: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定点A(-1,0),B(4,0),抛物线y=ax2+bx-2(a≠0)过点A、B,顶点为C.点P(m,n)(n<0)为抛物线上一点.  (1)
期刊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做出来的,数学教育要恢复其本来面貌,揭示其人文背景,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欣赏数学[1].让学生欣赏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之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与流,体会数学的真善美.而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美观,更在于“美妙”.数学中有很多精品,闪烁着智慧的文明之光,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本文将通过一则教学设计,让学生通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更好的体现上述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数学思考,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期刊
南非10—12年级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因为继承了英国多年的现代教育基础和科技基础,和其他非洲国家相比,南非不仅经济相对发达,而且其科技和教育水平在非洲国家中名列前茅.基础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从南非高中数学内容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管窥非洲数学教育状况,本文就南非两种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整体知识结构相互结合做出分析,并提出对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修订完善的启示和展望.  本文选取的两种教科书均为南非从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