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生态主义的体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二十世纪美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其诗写作视角独特,创作手法多样,语言精练,诗艺堪称精湛。本文试图分析诗中对鱼的描绘、人与鱼的精神博弈、诗人放走鱼三个部分来体现出毕晓普的生态关怀精神及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伊丽莎白·毕晓普;《鱼》;生态主义;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
  引言:
  国外学者对毕晓普的研究也是成果丰硕,美国诗人安妮·史蒂文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对毕晓普的诗歌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断言毕晓普的诗歌会经受住历史的洗涤,史蒂文森说:“在二十世纪之后,很多名字会被遗忘的时候,毕晓普的诗歌会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不论是从写作手法或是诗歌形式角度来解读毕晓普的诗歌,在国外对毕晓普的研究也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逐渐理论化、系统化,研究的成果影响深远。
  国内学者如学者彭饮冰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鱼》这首诗,深入细致的分析诗中体现的深刻生态伦理思想,日常生活中,人类需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责任,逐渐形成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彭饮冰;95-96)随着毕晓普作为20世纪最伟大女诗人地位的确立,学者胡英指出:“关于她的研究扩大了范围,从原来的诗歌转向手稿研究等。”(胡英;72)在这种背景下,毕晓普的诗歌可以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解读,深入细致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表达、主题内涵等,来表达出诗人的生态情怀,呼吁保护大自然。学者沈桢桢指出:“她选择的是一条普通的一条鱼,不仅是出于怜悯,更是因为人和自然间的和谐共处。”(沈桢桢;5)选取简单、普通的事物加以分析、阐释后,也可以挖掘出事物背后的深刻本质内涵,让读者充分理解到诗歌的主题。本文试图去分析《鱼》这首诗中体现的生态主义内涵,唤醒人类最初、最基本的生态意识,呼吁人类行动起来承担起义务,逐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更加深入,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一
  《鱼》是一首精致深刻,涵义深远的诗歌,是毕晓普的代表作之一。本诗的题目是《鱼》,学者张莉、张彦飞指出:“如果毕晓普所描述的事物,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那么她的文章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张莉、张彦飞;68)在《鱼》中,诗人描写了鱼身体上的各个部分,残破的鱼嘴、鲜红的鱼腮等等,诗人用与鱼之间的静态互动来表达她的生态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呼吁人类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在这首诗歌中,毕晓普细致的描写鱼的身体外部和内部,用现实的情况来使得人类警醒自己的行为,不要随意掠夺资源,意识到与動物很平共处的重要性。
  我捉到一条大鱼
  把它放在船边
  半离水面,鱼钩紧紧地
  系在他的嘴角。
  他没有反抗。
  完全没有反抗。
  ……
  《鱼》开始描写到鱼被捕后的行为和状态,没有反抗,没有任何明显逃离的举动和与人类抵抗的心理状态。鱼的嘴巴也被各种鱼钩和断裂的鱼线弄得残缺不全。这一切都使得诗人慢慢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对自然带来的伤害。学者刘爱兰、单新荣指出;“毕晓普对鱼的身体部位的描写,关注的更多是动物本身的自主性。”(刘爱兰、单新荣;87)这些外部描写塑造了一条有着自己思想的鱼,它经历太多的险象环生的场面,凭借着自己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次又一次逃离了捕捉,生存了下来,但是,这次也许是累了,也许是长时间的对抗使得鱼的内心变得疲惫,不抵抗是它最好的无声反击。鱼象征着自然,从鱼的被捕捉到平静面对,诗人细致地刻画了一条意志坚强的鱼,从侧面反映出毕晓普运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审视着大自然,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善良与仁慈。凸显出她的生态关怀。
  二
  鱼象征着一种力量,它的内心深处对人类是有些许对抗的。诗人和鱼互动是诗人和鱼之间的精神博弈,无声的战役。直至诗人最后放走这条鱼,体现出毕晓普独特的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鱼是一条生命,代表着神秘的大自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应是处于对抗、剑拔弩张的局面,而应该是要和谐相处,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让家园变得更加欣欣向荣。
  我看进他的眼睛
  它们远比我的大许多,
  却更浅,泛黄,
  像虹膜上裹着晦污的锡纸。
  ……
  在毕晓普的眼里,鱼在最初是消极、萎靡的,它对于这残酷的生存游戏感到了厌倦。学者庞密香指出:“在被捉之前,鱼是自由的,象征着自然的神秘。”(龐密香;358)细心观察了鱼后,读者和诗人才明白这条鱼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表,更有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诗人想着进一步了解鱼的故事,她对视着鱼的眼睛,进而内心深处获得了震撼。
  诗歌中却并未出现正面冲突的场景。这是鱼与诗人之间一场精神的博弈,较量是无声的,两者间并未正面冲突。学者刘涵捷指出;“鱼象征着一种令人不得不对其敬畏的力量。”(刘涵捷;281)这条生命力顽强的鱼的存在提醒了诗人和读者,一场诗人与鱼之间精神的博弈在展开,彼此在一定环境下相处后,诗人逐渐理解到生命的可贵,尊重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生命,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是平等的,放走鱼是诗人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体现。
  三
  从抓到鱼到放走鱼诗人历经了一场由内向外思想上的革命,诗人内心深处的生态意识被唤醒,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合作才能共赢,人类只有把握住和自然相处的机会才能让地球变得愈加美丽,才能让彼此生活在绿色的家园里,才能促进彼此的进步。
  到船舷,直至每一样东西
  都成了彩虹,彩虹,彩虹!
  而我放走了鱼。
  诗人从最初捕到鱼,接着细致的观察鱼,理解到它曾经的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生命的伟大,人类的此时的弱小,它们顿时化成了彩虹,象征着美好。最后使得诗人将鱼放入大海,这是诗人生态意识和她爱护自然的集中体现。   结语:
  学者范莉指出:“在生态文学作品中,自然不再是文学书写的边缘,而是自然主体的一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整体。”(范莉;69)单独的个体不能组成生态整体,只有大自然与人类携手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才能致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如何相处的重要性,深刻的主题呼吁了人们要用行动保护大自然,促进大自然的发展而不是的掠夺大自然的资源。毕晓普的生态意识在经历一系列的革命后逐渐变得强烈,最后冲破桎梏,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类意识到的自己的行为所带来得后果,只有主动地和友善地和大自然相处,才能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关系。
  毕晓普作为成熟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的中间代美国诗人,无可厚非地应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本文从诗歌中对鱼的描绘、鱼被捕捉、放走鱼三个部分解读了《鱼》中毕晓普生态意识的体现,人要融入自然,爱护大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恩赐,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才能走向和谐统一。也凸显出毕晓普用心灵与爱去热爱大自然,用切身感受揭示了人生的真諦。
  参考文献:
  [1]范莉. 管窥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创作特点[J]. 济宁学院学报,2011,32(02):67-70.
  [2]胡英.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生态视野[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46(03):72-79.
  [3]刘爱兰,单新荣.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自然视角解读[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08):84-88.
  [4]刘涵捷.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生态关怀[A].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6.
  [5]庞密香.沉默的歌者——伊丽莎白·毕晓普和她的代表作《魚》[J]. 2008,(6):185-187.
  [6]庞密香.静水流深:于沉静中绽放之美——《鱼》的思想及艺术之美探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9(3):356-359.
  [7]彭饮冰. 映出彩虹的鱼——从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鱼》的解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01):95-97.
  [8]张莉,尚彦飞.非个人化理论在伊丽莎白·毕晓普的《鱼》中的运用[J]. 西江月,2013,(第16期).
其他文献
整个秋天,斑斓  是季节的装点  房檐下的红辣椒  张扬成眸子里的风铃  站在季节的渡口  我用文字串联守望  在岁月的额头上,放牧  愛情和思想  可以坐在树墩上遐想  心,弥漫野花和庄稼的清香  穿过我的大豆,我的玉米  我的红高粱  北方,别致成油画里  一笔浓淡相宜的风景  我的北方  一种最朴实的树种  没有江南的婉约  却生长憨厚、朴实和善良  我的父兄  那个叫粗犷、豪放的汉子  不
真正的大咖不是传说,用心工作用心生活的他们可以底气十足地轻声细语道:我增益呀。  曾毅曾老头是我大学时代的一个专业课老师,以接近60岁的高龄教了我半年信号处理。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想必是那种梳着“小队会计头”的文艺青年,虽然他外表俨然一副标准工科男的扮相。第一眼见他你会想起穿着挎篮背心的老头打着蒲扇吃西瓜,第二眼又瞬间变成妙语连珠的老顽童系着领结弹吉他。严谨治学、浪漫生活,这两点在他身上似乎从不矛盾。
阿米唐钦山顶,清风又出现了。  一双手像发干的树枝,他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一个白面饼子,上面纏着一圈羊毛。接下来从羊皮袋里,取出了青稞炒面、豆子、糖果、饼干,仿佛取出许多手心里的未来,小心地倒在燃烧的松枝上,在上面撒了些牛奶,青烟上升。  鸟儿一跃而起,早晨被惊醒,疲倦地蠕动。  桑吉开始念经,接着趴在地上磕了三个长头。他能听到一个声音,与他相敬如宾地交谈。  骑着马的男人接着到达,就像肩头的庄稼,
一  烟酒店搞促销活动,凡买酒三箱者,均可享受一次免费的两日游。  妹夫是个教师,事事前思后想,三思而后行,从不枉花一分钱。虽然没有占过什么大便宜,但绝对没有吃过亏、上过当。他在烟酒店前徘徊不定,直到抽完第三支香烟,才猛地把烟屁股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踏上一脚,拧了半圈,把烟屁股拧得皮开肉绽,灰飞烟灭,才吐口唾沫说:“买!”然后又像对自己又像对天空说:“值!”  妹夫把三箱陈酿抱回家,慢慢地喝,喝了近
摘 要:从生态女性主义审美价值及其整体性原则这两个角度出发,挖掘薇拉·凯瑟小说中的生态审美价值与审美内涵,唤起整个社会对生态问题和对女性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薇拉·凯瑟;生态女性主义;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程瑶,女,安徽安庆人,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解的缘分。本文主要通过安娜的梦境,抓住“乡下人”这个形象,解剖“乡下人”在安娜梦境中的猖狂行径,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乡下人”神秘的背后,剖析安娜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文学梦;安娜的梦;预示;“乡下人”  指导教师:林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梦,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一种非现
摘 要:“If you are a bird,I’m a bird.You are my home.”在电影《恋恋笔记本》中,这是一句经典的爱的告白,宣示的是富家女艾丽和乡村小伙诺亚的爱情。两人之间痛苦的分离在于身份、门第、教养、学识的巨大差异,而最后的结合则是因为对真爱的追求。当今社会对婚姻的倾向则是物质为基础,感情仅是锦上添花,爱情价值和物质价值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调换了地位,造成形形色色的冲突,
摘 要:2016年底,一档全新的文化节目在黑龙江卫视一炮打响,并随即引发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这就是《见字如面》,国内首档明星书信朗读节目,没有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等吸睛元素,却以最朴素的姿态讲好了本国故事,传承了本国文化,为长期以来被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笼罩的文化节目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本文将从创作初衷,节目形式,节目内容,文化内涵等方面浅析《见字如面》如何实现文化节目的突围。  关键词:
这里是一个叫沟沿的村庄,村里一段老土墙格外耀眼,独一无双。  村里老人说,这黄黄的土墙是前人用稻草、碎石、泥巴夯实,已有百年历史。夕阳西下的时候,老土墙下是村里老老少少聚会的地方。多年以来,野游的蜜蜂都喜欢在这里安营扎寨,黄色的土墙当成了它们欢乐的油菜花园。  柴火旺盛,炊烟袅袅,稻谷飘香,雷雨风雪,老土墙饱经风霜,满脸沧桑。老土屋的主人早已老去,水牛也已老去,锄头、镰刀也已老去……  孤單守候旧
在農村,我认识了一个小女孩。  大家都叫她小欣,的确,人如其名。一双再清澈不过的眸子镶嵌在眉毛下,黝黑黝黑的皮肤,红彤彤的小脸蛋,满脸欢欣,笑靥如花,个头只有我腿那么高。根本不知道,本应在如花般年龄无忧无虑玩耍的她,却承担了太多太多的忧伤。  第一次去小欣家,看见她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和她迅速地跑出来迎接我们,像是看到来自远方的亲人。“小欣,快去给客人洗水果!”我看见她高兴地应了一声,急急忙忙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