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说:“在小学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感受形象入手,经过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品位,而领悟到形象的内涵。”然而,当前语文教学没有注意根据文学形象的特点展开教学,不能使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应根据作品形象特点,通过感知鲜活的形象,认识事物、启迪思维、发展语言、获得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整体把握形象
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完整性。当代文学观认为:只有当读者经过积极的形象思维,把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想象的补充和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形象的再现时,他才能对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有机统一。因此,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整体把握形象。
1.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实施新课改以后,人们对长期影响我国语文教学的“红领巾教学法”作了全面的反思,摈弃了“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模式化教学。有的教师为避嫌,语文课上一律不再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这显然又是走向另一极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生只有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之后,才能够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理解领悟。这是一种认知活动必然存在的规律。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要想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李大钊,必须让学生把李大钊被捕前忘我工作、被捕时临危不惧、在法庭上镇定自若的具体表现进行整体把握,才能感受得到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贞不屈。
2.联系背景,全面认识
文学形象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对象的生动再现,又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结晶,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教学时,把作品与作者、写作背景、与作品相关的评论资料等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整体,可以使学生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比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如果仅仅停留在“村居”的表面,我们充其量也就是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村居图景。我们应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了解南宋时期战乱纷扰、百姓饱受战争苦难的背景,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辛弃疾对乡村宁静淡雅、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3.拓展延伸,丰富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是由名著的节选改编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原作的延伸阅读,还原教材舍弃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使学生全面地感知形象。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抓住课文对林冲的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等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补充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等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林冲这一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此外,还可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原著,这样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二、立体感知形象
文学形象的另一个特点是具体可感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立体感知形象,获得艺术感受及审美情趣。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触摸形象
建构性学习特征之一的情境化学习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情境教学是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立体感知形象的有效办法。例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课伊始,通过播放哀乐,悬挂邓小平同志的遗像营造氛围,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今天,我们将为一位世纪老人送行,他曾经为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以此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奠定缅怀伟人的感情基础。
2.边读边想,脑海中展现形象
文学形象间接造型的特点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想象空间更是无穷。我们的教学首先不能囿于学生的思维。面对作品,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自由建构自己的作品形象。例如,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色满园”,也许有的学生会想象成“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的学生则觉得是“绿草茵茵、杨柳垂岸”,还有的学生也许会想象成“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在读书想象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立体感知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想象活动。
3.挖掘空白,想象补白
作品中对形象的塑造,往往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从而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还是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李大钊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又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如果能把他的衣着外貌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能对人物形象产生一种立体感。课文没有描写人物的外貌,教学时通过出示李大钊画像,让学生看到一位身穿旧棉袍、戴眼镜、长着大胡子,神色平静而慈祥的李大钊形象。法庭上“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父亲”是不是没有一句话要对我们说?“父亲瞅了瞅我们”这“瞅”包含着什么?通过展开想象补白,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想对家人说的千言万语。对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情形,课文最后只用一句话“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李大钊走向刑场的光辉形象同样是一个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以播放《国际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有了必要的想象补白,学生对形象的感知将更加鲜明。
4.互换角色,“我”与形象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风说:“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要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我”与形象展开对话。《天鹅的故事》一课重点刻画了一只老天鹅勇敢破冰的形象。如何理解这一形象?教学时,本人就是通过角色互换实现了“我”与形象对话的:“老天鹅,你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一次次重重地扑打冰面,感觉怎样?”“如果你是旁边的天鹅,目睹同伴的壮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角色互换,学生深刻理解了老天鹅这一形象。
三、准确表达形象
文学教育的功能是多维的。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就提出:“学习文学作品一方面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感受作品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语言是如何统一的,即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写文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可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是使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形象的方法。怎样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第一要多读,使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被反复感觉;第二加强背诵、复述或表演等练习,使言语和形象联系起来、融合起来;第三直接进行形象描述的多种训练。如看图说写训练,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把概括的语言具体化,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等。当然,要想学生形成用语言准确描述和表达形象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练就一种善于表情达意、富有造型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基本功,才能使之被潜移默化。
在教材更多吸纳文学作品的背景下,探讨作品的形象教学并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整体把握形象
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完整性。当代文学观认为:只有当读者经过积极的形象思维,把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想象的补充和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形象的再现时,他才能对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有机统一。因此,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整体把握形象。
1.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实施新课改以后,人们对长期影响我国语文教学的“红领巾教学法”作了全面的反思,摈弃了“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模式化教学。有的教师为避嫌,语文课上一律不再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这显然又是走向另一极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生只有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之后,才能够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理解领悟。这是一种认知活动必然存在的规律。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要想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李大钊,必须让学生把李大钊被捕前忘我工作、被捕时临危不惧、在法庭上镇定自若的具体表现进行整体把握,才能感受得到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贞不屈。
2.联系背景,全面认识
文学形象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对象的生动再现,又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结晶,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教学时,把作品与作者、写作背景、与作品相关的评论资料等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整体,可以使学生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比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如果仅仅停留在“村居”的表面,我们充其量也就是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村居图景。我们应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了解南宋时期战乱纷扰、百姓饱受战争苦难的背景,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辛弃疾对乡村宁静淡雅、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3.拓展延伸,丰富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是由名著的节选改编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原作的延伸阅读,还原教材舍弃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使学生全面地感知形象。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抓住课文对林冲的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等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补充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等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林冲这一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此外,还可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原著,这样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二、立体感知形象
文学形象的另一个特点是具体可感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立体感知形象,获得艺术感受及审美情趣。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触摸形象
建构性学习特征之一的情境化学习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情境教学是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立体感知形象的有效办法。例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课伊始,通过播放哀乐,悬挂邓小平同志的遗像营造氛围,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今天,我们将为一位世纪老人送行,他曾经为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以此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奠定缅怀伟人的感情基础。
2.边读边想,脑海中展现形象
文学形象间接造型的特点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想象空间更是无穷。我们的教学首先不能囿于学生的思维。面对作品,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自由建构自己的作品形象。例如,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色满园”,也许有的学生会想象成“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的学生则觉得是“绿草茵茵、杨柳垂岸”,还有的学生也许会想象成“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在读书想象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立体感知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想象活动。
3.挖掘空白,想象补白
作品中对形象的塑造,往往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从而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还是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李大钊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又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如果能把他的衣着外貌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能对人物形象产生一种立体感。课文没有描写人物的外貌,教学时通过出示李大钊画像,让学生看到一位身穿旧棉袍、戴眼镜、长着大胡子,神色平静而慈祥的李大钊形象。法庭上“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父亲”是不是没有一句话要对我们说?“父亲瞅了瞅我们”这“瞅”包含着什么?通过展开想象补白,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想对家人说的千言万语。对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情形,课文最后只用一句话“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李大钊走向刑场的光辉形象同样是一个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以播放《国际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有了必要的想象补白,学生对形象的感知将更加鲜明。
4.互换角色,“我”与形象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风说:“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要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我”与形象展开对话。《天鹅的故事》一课重点刻画了一只老天鹅勇敢破冰的形象。如何理解这一形象?教学时,本人就是通过角色互换实现了“我”与形象对话的:“老天鹅,你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一次次重重地扑打冰面,感觉怎样?”“如果你是旁边的天鹅,目睹同伴的壮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角色互换,学生深刻理解了老天鹅这一形象。
三、准确表达形象
文学教育的功能是多维的。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就提出:“学习文学作品一方面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感受作品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语言是如何统一的,即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写文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可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是使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形象的方法。怎样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第一要多读,使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被反复感觉;第二加强背诵、复述或表演等练习,使言语和形象联系起来、融合起来;第三直接进行形象描述的多种训练。如看图说写训练,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把概括的语言具体化,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等。当然,要想学生形成用语言准确描述和表达形象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练就一种善于表情达意、富有造型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基本功,才能使之被潜移默化。
在教材更多吸纳文学作品的背景下,探讨作品的形象教学并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