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曾国藩注重养生,主张良好的生活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特别是主张养病健身要“节嗜欲”,要注重心理养生,以“惩忿窒欲”,“胸次浩大”为养生要诀,这种以“养德”而“养生”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关键词:曾国藩 养生思想 家训
中国是一个讲求养生的国度,身体健康是孝的一大端,曾国藩认为“古之言孝者,专以保身为重”,对父母来说,儿女们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便是最大的孝顺。曾国藩一生讲究养生,但他享年只有61年,在今天看来,算不得高寿,可是具体到他而言,已十分不易了,他是体质虚弱的人,三十岁即患肺病大吐血,三十五岁上患癣疾,后半生常被此病弄得痛苦不堪,而且,他一生都处在极其繁重的政务军务之中,而且从来不敢得过且过,为朝廷尽忠,殚精竭虑,负担之重非常人所能忍耐,但他以羸弱之躯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这与他善于养生调节保重健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曾国藩家书中能看到他丰富的养生思想。
曾国藩主张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他经常在家书里要求家庭成员养成好的习惯:“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日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多行三千步,惩忿,即余篇中所谓‘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眠食有恒,又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年,余学行七年矣。”曾国藩年轻是是有吸烟的不良嗜好的,但后来戒了,“三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此后总以戒酒为第一义,起早亦养身之法,且保家之道。从来早起之人,无不寿高者,吾近有二事法祖父,一曰早起,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
对待生病,曾国藩也有自己的养病健身理念。“泽儿虽体弱,而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服药多也。”他提倡有病时要发挥自己身体的抵抗力,认为药能治病,而害也随之。这是有道理的,一有病就吃药,自身的抵抗力就越来越弱,而且抗药性越来越强,所以他认为多吃药是无益的,“伤寒而反复者,每以服药致误,服补药则更易误,顾求病之有转机,弟须坚持不复服药。今年吴彤云之病,余坚持不服药之说,果得痊愈,虽不可一概而施,然亦可见病情反复之时,惟不服药,而症乃有定象也。”曾国藩这里说的药,指的是补药,官宦之家往往把滋补看得很重,而曾认为这恰恰是有害健康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更不宜滋补,他根据中医的理论认为,养生以平常谷物最为养生:“凡后天以脾为主,脾以谷气为本,以有信为用,望两弟常告鼎三:每日多吃饭粥,少吃杂物,无论正餐及点心,守定一个时辰,日日不差。若有小小病症,坚守星冈公之教,不轻服药。”曾国藩调节体弱多病重在“静养”,反对“妄施攻治”,他的两个儿子皆体弱,他写信指导:“尔虽体弱多病,然宜清净调养……以为养生之法”,“尔辈身体皆弱,每日须有静坐养神之时,有发愤用功之时,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学可进而体亦强矣。”曾国藩的这些养生思想,从现代体育人体生理学、现代营养学、养生学说的角度来看,正是现代健身、养身保健所提倡和遵循的。
但是曾国藩最有价值的养生思想表现在心理养生上,主张通过提高内心修养,治心而治病。他认为,人不能一味好名好利,心胸狭窄,不利于养生。他曾批评九弟贪功心大,影响健康:“人又何必占天下第一美名哉?如弟必不求助于人,迁延日久,肝愈燥,脾愈弱,必成内伤。兄弟二人,皆将后悔,不如及今决计,不着痕迹。”曾国藩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他认为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也是应该节制的,所以他认为,养生要治心,而治心要胸襟宽广阔达,“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否则,与涉世、养德、保身皆有害:“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中年以后,则肝肾交受其病。盖郁而不畅则伤木,心火上烁则伤水。……故于两弟,时时以和平二字相勖,幸勿视为老生常谈。曾国藩认为,养生需要少恼怒,要心情愉悦,“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偿教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的,养得一段生机”。曾国藩又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自然生气盎然,“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決难成事。”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养生思想,不仅注重在物质上讲求“节欲”,以“慎饮食”养病健身,更强调在精神上讲求“节欲”,反对“一味好名好利”,讲求在内心养成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曾国藩这种以“养德”而“养生”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对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人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M],岳麓书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现代文化意义之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7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曾国藩 养生思想 家训
中国是一个讲求养生的国度,身体健康是孝的一大端,曾国藩认为“古之言孝者,专以保身为重”,对父母来说,儿女们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便是最大的孝顺。曾国藩一生讲究养生,但他享年只有61年,在今天看来,算不得高寿,可是具体到他而言,已十分不易了,他是体质虚弱的人,三十岁即患肺病大吐血,三十五岁上患癣疾,后半生常被此病弄得痛苦不堪,而且,他一生都处在极其繁重的政务军务之中,而且从来不敢得过且过,为朝廷尽忠,殚精竭虑,负担之重非常人所能忍耐,但他以羸弱之躯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这与他善于养生调节保重健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曾国藩家书中能看到他丰富的养生思想。
曾国藩主张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他经常在家书里要求家庭成员养成好的习惯:“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日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多行三千步,惩忿,即余篇中所谓‘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眠食有恒,又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年,余学行七年矣。”曾国藩年轻是是有吸烟的不良嗜好的,但后来戒了,“三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此后总以戒酒为第一义,起早亦养身之法,且保家之道。从来早起之人,无不寿高者,吾近有二事法祖父,一曰早起,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
对待生病,曾国藩也有自己的养病健身理念。“泽儿虽体弱,而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服药多也。”他提倡有病时要发挥自己身体的抵抗力,认为药能治病,而害也随之。这是有道理的,一有病就吃药,自身的抵抗力就越来越弱,而且抗药性越来越强,所以他认为多吃药是无益的,“伤寒而反复者,每以服药致误,服补药则更易误,顾求病之有转机,弟须坚持不复服药。今年吴彤云之病,余坚持不服药之说,果得痊愈,虽不可一概而施,然亦可见病情反复之时,惟不服药,而症乃有定象也。”曾国藩这里说的药,指的是补药,官宦之家往往把滋补看得很重,而曾认为这恰恰是有害健康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更不宜滋补,他根据中医的理论认为,养生以平常谷物最为养生:“凡后天以脾为主,脾以谷气为本,以有信为用,望两弟常告鼎三:每日多吃饭粥,少吃杂物,无论正餐及点心,守定一个时辰,日日不差。若有小小病症,坚守星冈公之教,不轻服药。”曾国藩调节体弱多病重在“静养”,反对“妄施攻治”,他的两个儿子皆体弱,他写信指导:“尔虽体弱多病,然宜清净调养……以为养生之法”,“尔辈身体皆弱,每日须有静坐养神之时,有发愤用功之时,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学可进而体亦强矣。”曾国藩的这些养生思想,从现代体育人体生理学、现代营养学、养生学说的角度来看,正是现代健身、养身保健所提倡和遵循的。
但是曾国藩最有价值的养生思想表现在心理养生上,主张通过提高内心修养,治心而治病。他认为,人不能一味好名好利,心胸狭窄,不利于养生。他曾批评九弟贪功心大,影响健康:“人又何必占天下第一美名哉?如弟必不求助于人,迁延日久,肝愈燥,脾愈弱,必成内伤。兄弟二人,皆将后悔,不如及今决计,不着痕迹。”曾国藩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他认为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也是应该节制的,所以他认为,养生要治心,而治心要胸襟宽广阔达,“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否则,与涉世、养德、保身皆有害:“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中年以后,则肝肾交受其病。盖郁而不畅则伤木,心火上烁则伤水。……故于两弟,时时以和平二字相勖,幸勿视为老生常谈。曾国藩认为,养生需要少恼怒,要心情愉悦,“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偿教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的,养得一段生机”。曾国藩又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自然生气盎然,“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決难成事。”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养生思想,不仅注重在物质上讲求“节欲”,以“慎饮食”养病健身,更强调在精神上讲求“节欲”,反对“一味好名好利”,讲求在内心养成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曾国藩这种以“养德”而“养生”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对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人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M],岳麓书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现代文化意义之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7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