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大角度进针行静脉穿刺对患者疼痛感的影响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 对90例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单日输液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与皮肤成20°~25°角),双日采用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观察患者的疼痛感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结果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结论]静脉穿刺以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较传统20°~25°角进针具有疼痛轻、穿刺成功率高、拔针后皮下瘀血率低的特点。
关键词静脉穿刺;角度;疼痛;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属于一种创伤性的操作,穿刺时难免给患者带来一些疼痛。静脉穿刺一次成功,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对护士的信任度,而且能保证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1]。有文献报道[2~3]45°角静脉穿刺术更方便操作,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皮下瘀血发生率低,是理想的静脉输液穿刺角度。为此,我们对90例患者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自身对照,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接受静脉输液、神志清楚的90例患者,男36例,女54例,年龄42~86岁,平均64岁。研究对象均无痛覺感觉障碍,且能正确表达疼痛程度。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由作者静脉穿刺,均选用上海康德莱集团生产的一次性6号半针头及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均选手背静脉,以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选择血管。
1.2.2 对照组
按接受静脉穿刺的不同时间,单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者选择合适静脉,用手指摸清静脉方向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 约6 cm处扎紧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用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消毒皮肤,嘱患者握拳,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成20°角,由静脉上方平稳刺入皮下,在皮下潜行一段后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平行送针至针梗2/3 ,妥善固定[3]。
1.2.3 观察组
双日采用扎止血带,与以上消毒方法相同,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45°角快速进针,针头穿过皮肤及血管上壁后,见回血立即压低针柄将针头沿静脉方向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方法固定。穿刺时须根据静脉深浅、粗细和充盈程度调整进针的力度和深度[4]。6d后对90例患者以两种静脉穿刺方法产生的270例次进行效果观察。
1.3评价方法
1.3.1比较两种方法静脉穿刺患者的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5] ,将疼痛程度分为四个等级:④无痛:患者接受静脉穿刺时,面部表情无改变,无任何反应,询问局部无痛感;②微痛:患者接受静脉穿刺时,面部表情稍有异常,询问局部微有痛感,持续时间<3s③较痛:患者面部表情紧张,有皱眉、咬牙等表现,询问局部有痛感,持续时间<8s;④剧痛:患者面部表情紧张、皱眉、咬牙,甚至有大声呼叫,有上肢缩回的抵抗动作,询问局部很痛,持续时间>10s。
1.3.2比较两种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
进针后见回血,液体输入通畅,无肿胀、无渗漏为一次穿刺成功。
1.3.3比较两种方法皮下瘀血率
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均选用大拇指纵向按压法[6],用干棉球按压皮肤进针处2min ,次日观察穿刺部位皮下是否有瘀血现象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行χ2 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明显降低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疼痛程度
手背任何一个区域,皮肤内都存在游离神经末梢或感受器,穿刺都会引起疼痛。静脉穿刺时,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内的静脉,因此减轻对表皮的刺激,是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注射的关键。血管是中空的管道,神经只分布于血管壁,所以只有针尖斜面触到管壁时才会引起疼痛感[7]。静脉穿刺采用从血管上方45°角进针,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作用于针尖的压强增大,减少了对皮下组织的切割和撕拉现象,患者只感到轻微疼痛。另外,此角度穿刺法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步骤,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尖在皮下运行的时间和距离,使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的刺激程度小,所以静脉穿刺疼痛不明显。采用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20°角进针,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增大,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感增加。采用针尖斜面与皮肤成45°角进针,不仅易进针,而且进针时疼痛感明显减轻。
3.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
按传统20°~25°角静脉穿刺,针尖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过程中,部分患者的静脉轮廓变得模糊不清,以致不能顺利地将针尖刺入静脉腔,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45°角静脉穿刺在针尖穿过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腔,进针时间短,对皮下组织损伤少,不影响静脉轮廓清晰度,故一针顺利刺入静脉腔的概率较大。结果观察组一针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3降低拔针后皮下瘀血率
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由于针尖与皮肤有一定的角度,而且进针的方法各人不同,针尖进入皮下后需要在皮下穿行一小段方刺入血管,因此存在一个外针眼和一个内针眼,即皮肤表面针眼和血管壁上针眼[8]。采用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9]只有1 个针眼,以45°角静脉穿刺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之间斜面差较小,避免了拔针时按压皮肤不能同时顾及内外两针眼,达到止血和减少皮下瘀血的目的;传统静脉穿刺法受针尖在皮下潜行的影响,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之间斜面差较大,拔针时按压皮肤进针处的力度及受压面积不能完全有效作用于静脉管壁进针处,故易出现皮下瘀血,血管修复困难,从而给重复穿刺带来困难。结果观察组270例次中仅有20例次出现皮下瘀血(占7.41%) ,而对照组有53例次皮下瘀血现象(占19.63%),两组皮下瘀血率差异显著( P < 0.01) 。
综上所述,静脉穿刺以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具有进针后穿刺成功率高、拔针后皮下瘀血率低、疼痛轻等优点,符合患者的健康、舒适需求,体现了现代护理学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消除了由于静脉穿刺疼痛给患者带来的心理、精神上的影响。总之,在为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根据穿刺部位、静脉条件及特点、个体的差异,选用各种有效方法,尽量做到无痛或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陆艳华.国内静脉穿刺方法的护理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1999,5(6):47.
[2] 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 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3] 任永峰、史金枝.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山西护理杂志,1997 ,11 (3):124.
[4] 殷磊、于艳秋,等.护理学基础[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3.
[5] 宋晓波、韩霞、吕佳萌.大角度进针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1,22(3):186-187.
[6] 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39.
[7] 李晓惠、黄晓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3.
[8] 高燕、徐恩秀、李光梅.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方法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8,14(6):748.
[9] 张杰磊.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90.
[10] Taras I,Usichenko,Dragan Pavlovic,et a1.Reducing venipuncture pain by acough trick:arandomized crossclver volunteerstudy.Anesth anlg[J].2004,98:343.
关键词静脉穿刺;角度;疼痛;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属于一种创伤性的操作,穿刺时难免给患者带来一些疼痛。静脉穿刺一次成功,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对护士的信任度,而且能保证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1]。有文献报道[2~3]45°角静脉穿刺术更方便操作,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皮下瘀血发生率低,是理想的静脉输液穿刺角度。为此,我们对90例患者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自身对照,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接受静脉输液、神志清楚的90例患者,男36例,女54例,年龄42~86岁,平均64岁。研究对象均无痛覺感觉障碍,且能正确表达疼痛程度。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由作者静脉穿刺,均选用上海康德莱集团生产的一次性6号半针头及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均选手背静脉,以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选择血管。
1.2.2 对照组
按接受静脉穿刺的不同时间,单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者选择合适静脉,用手指摸清静脉方向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 约6 cm处扎紧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用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消毒皮肤,嘱患者握拳,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成20°角,由静脉上方平稳刺入皮下,在皮下潜行一段后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平行送针至针梗2/3 ,妥善固定[3]。
1.2.3 观察组
双日采用扎止血带,与以上消毒方法相同,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45°角快速进针,针头穿过皮肤及血管上壁后,见回血立即压低针柄将针头沿静脉方向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方法固定。穿刺时须根据静脉深浅、粗细和充盈程度调整进针的力度和深度[4]。6d后对90例患者以两种静脉穿刺方法产生的270例次进行效果观察。
1.3评价方法
1.3.1比较两种方法静脉穿刺患者的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5] ,将疼痛程度分为四个等级:④无痛:患者接受静脉穿刺时,面部表情无改变,无任何反应,询问局部无痛感;②微痛:患者接受静脉穿刺时,面部表情稍有异常,询问局部微有痛感,持续时间<3s③较痛:患者面部表情紧张,有皱眉、咬牙等表现,询问局部有痛感,持续时间<8s;④剧痛:患者面部表情紧张、皱眉、咬牙,甚至有大声呼叫,有上肢缩回的抵抗动作,询问局部很痛,持续时间>10s。
1.3.2比较两种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
进针后见回血,液体输入通畅,无肿胀、无渗漏为一次穿刺成功。
1.3.3比较两种方法皮下瘀血率
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均选用大拇指纵向按压法[6],用干棉球按压皮肤进针处2min ,次日观察穿刺部位皮下是否有瘀血现象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行χ2 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明显降低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疼痛程度
手背任何一个区域,皮肤内都存在游离神经末梢或感受器,穿刺都会引起疼痛。静脉穿刺时,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内的静脉,因此减轻对表皮的刺激,是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注射的关键。血管是中空的管道,神经只分布于血管壁,所以只有针尖斜面触到管壁时才会引起疼痛感[7]。静脉穿刺采用从血管上方45°角进针,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作用于针尖的压强增大,减少了对皮下组织的切割和撕拉现象,患者只感到轻微疼痛。另外,此角度穿刺法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步骤,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尖在皮下运行的时间和距离,使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的刺激程度小,所以静脉穿刺疼痛不明显。采用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20°角进针,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增大,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感增加。采用针尖斜面与皮肤成45°角进针,不仅易进针,而且进针时疼痛感明显减轻。
3.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
按传统20°~25°角静脉穿刺,针尖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过程中,部分患者的静脉轮廓变得模糊不清,以致不能顺利地将针尖刺入静脉腔,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45°角静脉穿刺在针尖穿过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腔,进针时间短,对皮下组织损伤少,不影响静脉轮廓清晰度,故一针顺利刺入静脉腔的概率较大。结果观察组一针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3降低拔针后皮下瘀血率
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由于针尖与皮肤有一定的角度,而且进针的方法各人不同,针尖进入皮下后需要在皮下穿行一小段方刺入血管,因此存在一个外针眼和一个内针眼,即皮肤表面针眼和血管壁上针眼[8]。采用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9]只有1 个针眼,以45°角静脉穿刺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之间斜面差较小,避免了拔针时按压皮肤不能同时顾及内外两针眼,达到止血和减少皮下瘀血的目的;传统静脉穿刺法受针尖在皮下潜行的影响,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之间斜面差较大,拔针时按压皮肤进针处的力度及受压面积不能完全有效作用于静脉管壁进针处,故易出现皮下瘀血,血管修复困难,从而给重复穿刺带来困难。结果观察组270例次中仅有20例次出现皮下瘀血(占7.41%) ,而对照组有53例次皮下瘀血现象(占19.63%),两组皮下瘀血率差异显著( P < 0.01) 。
综上所述,静脉穿刺以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具有进针后穿刺成功率高、拔针后皮下瘀血率低、疼痛轻等优点,符合患者的健康、舒适需求,体现了现代护理学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消除了由于静脉穿刺疼痛给患者带来的心理、精神上的影响。总之,在为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根据穿刺部位、静脉条件及特点、个体的差异,选用各种有效方法,尽量做到无痛或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陆艳华.国内静脉穿刺方法的护理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1999,5(6):47.
[2] 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 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3] 任永峰、史金枝.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山西护理杂志,1997 ,11 (3):124.
[4] 殷磊、于艳秋,等.护理学基础[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3.
[5] 宋晓波、韩霞、吕佳萌.大角度进针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1,22(3):186-187.
[6] 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39.
[7] 李晓惠、黄晓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3.
[8] 高燕、徐恩秀、李光梅.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方法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8,14(6):748.
[9] 张杰磊.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90.
[10] Taras I,Usichenko,Dragan Pavlovic,et a1.Reducing venipuncture pain by acough trick:arandomized crossclver volunteerstudy.Anesth anlg[J].2004,9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