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二题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草的清香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被雨洗过,碧绿清新,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又是艾草飘香的季节,端午到了。
  小时候,我格外喜欢一种叫艾蒿的草,叶片绿中泛白,茎笔直,香气从茎叶间漫溢出来。这种香有点别致,微苦,闻着却让人极受用。端午节,去田野里拔一把艾草,束于门楣,凋零的记忆,在这春末夏初的日子复苏。
  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是否都吃粽子,我不知道。小时候每至端午来临,母亲便把芝麻放在锅里炒,炒得泛黄,然后用面轴碾成芝麻泥,那香味飘得很远,格外诱人;再拌上白糖,用发酵过的面,包成三角形,我们称“糖三角”,也许就是粽子的另一种代言。
  那时朋友听我讲,分外惊讶:你们那儿端午节竟不吃粽子!我说街头也有卖的,应时的食品,不及母亲做的糖三角味美。
  朋友说他小时候最喜欢过端午节。早晨采摘苇叶,那苇叶像用清泉洗涤过,沾着水乡的晨露。归来,将碧油油的苇叶浸泡入水,瞬间水晕染成淡淡的青色,翡翠般透明,嫩嫩的绿惹人怜爱。苇叶层层叠叠地摞在一起,于水中渐漸舒展,松软之后就可以包粽子了。
  看母亲包粽子是一种享受。糯米一粒粒清爽洁净,像碎玉,经过一夜泡发,米粒便胖起来,把事先切好的腊肉、火腿,或红豆等搅拌一起。三片苇叶顺次叠在一起,铺成巴掌大,然后卷曲成漏斗模样,底部要合缝,断不能滴漏出米粒来;放进糯米夯实,再把余叶叠成三角,正好覆盖住漏斗顶部;最后用线扎紧粽子。母亲包粽子的动作很娴熟,眨眼工夫,一只只粽子就青蛙般地蹦了出来。粽子包好后下锅煮,苇叶的清香和着糯米香还有肉香,一起在水气里飘荡,我翘首等待“绿蓑衣里的白胖子”。等剥开粽皮,就会闻到难忘的乡土芬芳,那美味,真能香到骨子里去。
  朋友看我听得出神,说回老家时带来给我尝尝。我吃后,果然感到一种另类的美味,因为浸润着水乡的风雨。后来,朋友去了远方,每年端午,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江河短,岁月长……”的短信,连同那醇香的粽子,一同到来。解开红绳,打开青叶,露出圆滚滚莹白如玉的香糯团子。
  淡淡的祝福,却藏着深深的牵挂。朋友曾对我说,认识自己吧,上帝不会把一朵花变作石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努力去发展它们,才会幸福……那目光包容通透。
  菖蒲招摇,艾蒿如风,朋友的话语像艾草的清香,一直飘在岁月深处。纵然世事如烟,但这份温暖,是一缕暗香,伴随我每一个漫行的日子。
  端午的意义在于亲情。其实友情的极致,何尝不是一种亲情。

端午节的味道


  去田野剪几株艾草插在门楣上,艾叶青涩的香气不时飘来,顿生怀古之情,这是传统的中国味道。
  农历五月的天,明朗如水,五月的记忆是温暖的,因为空气里飘着粽子的清香,这香味从远古传来,一直芬芳在唐诗、宋词、元曲里,还有那更久远的《诗经》和《楚辞》中。
  唐朝皇帝李隆基的一首端午诗,其中说道:“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寥寥数言,便将端午节的习俗与时令勾勒而出,读来颇有意味。“穴枕”是一种空心枕,适用于夏天。唐人杜羔之妻赵氏,聪慧能诗,每至端午,便取夜合花放于枕中,又将此花放在酒中让丈夫饮下,当时妇女多效之。长丝续命,男女皆缠于臂膊,以避灾延寿。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南宋时的端午节,陆游吃了美味的粽子,帽子上插着艾枝以避邪气。按照习俗,他又忙着储药,并将药洒在身上,为的是避五毒、求平安,忙到黄昏,才坐下来端起小酒杯欢快地畅饮。
  宋代梅尧臣《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壶。”在端午节,若无菖蒲浸酒,作者宁可不饮,当他傍晚得到菖蒲时,喜不自禁地写下此诗。唐代诗人郑谷也写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一片繁华,渔歌声声,风中飘来粽子的香味。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这是宋代诗人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帅》。粽子又叫角黍,古人以芦叶裹黍米,成尖角形状,故曰角黍。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诗中较为细致地描述了古人过端午的情景。
  文学家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之句。此句风雅而有品位,想象力也很丰富。在粽子里加上果品,真是别出心裁,说明在宋代吃粽子已成为时尚。清代林苏门则形象地描述了火腿粽,令人唇间生涎:“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可见古人对粽子非常讲究,果子和肉一并加入。
  元代舒頔《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端午节到来,人们采撷艾蒿、蒲草很是繁忙,青年男女将五色丝带缠于手臂,唱歌跳舞。诗人内心惆怅,还有谁在此时追悼屈原呢?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让我们在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中,换上漂亮的衣服,包上清香的粽子,在门口挂上菖蒲、艾叶,喝着雄黄酒,过一个清幽美好的端午节吧。
其他文献
上发泾原诸道兵救襄城a。冬,十月,丙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师b。军士冒雨,寒甚,多携子弟而来,冀得厚赐遗其家,既至,一无所赐。丁未,发至浐水,诏京兆尹王翃犒师,惟粝食菜餤。众怒,蹴而覆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c,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乃擐甲张旗鼓噪,还趣京城。令言入辞,尚在禁中,闻之,驰至长乐阪d,遇之。军士射令言,令言抱马鬣突入
期刊
吕坤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较大影响。吕坤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其中《呻吟语》是其代表作之一。  吕坤生平  吕坤,河南宁陵人,字叔简,号新吾,自称抱独居士。他的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三朝正是明朝走向衰败的时期。有学者概括这个时期的时代
期刊
《诗经》和《楚辞》并称为“风骚”,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義诗歌总集,后者则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们是我国诗歌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座丰碑。本刊2018年第3期“经典藏书”栏目中介绍了《诗经》,本期谈谈《楚辞》。《楚辞》一书的由来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汉书·朱买臣
期刊
长安遇冯著①  ﹝唐﹞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②。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③。  冥冥花正开④,飏飏燕新乳⑤。  昨别今已春⑥,鬓丝生几缕⑦。  【注释】  ①选自《唐诗三百首》卷一。此诗作于大历十一年(776)春冯著自关东来长安时,于平易中写出朋友间深挚的情谊。冯著: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曾任洛阳尉、左补阙,与韦应物多有唱和。  ②灞陵:即霸陵,汉文帝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霸上而
期刊
喝茶为何要加盐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茶学上最为重要的经典。其中第四章“四之器”,讲述的是唐代饮茶所需的器具。在茶圣陆羽看来,这些器具都必不可少。正所谓“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但时过境迁,很多器具都已淡出了现代人的茶台。甚至于我们完全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鹾簋,就属于这一类。  《茶经·四之器》中记载: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
期刊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品读】  王诜,字晋卿,北宋开国将领之后。宋熙宁二年(1069)娶英宗之女蜀国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诜的画画得甚好,书法写得甚美,诗文作得也很不错。其与苏轼交好,与“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米芾、李公麟等人皆往来甚密,且曾
期刊
一  公元25年,东入关中的赤眉军进入长安,击溃了更始帝刘玄。在一派离乱的气氛中,二十三岁的班彪沿着当年秦始皇西巡的路线,越过六盘山,逃到了凉州安定郡的高平(宁夏固原)。他在逃亡的羁旅中写下了著名的《北征赋》。  刚经历了新莽的崩溃和赤眉军对长安的蹂躏,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并没有把对社会崩析的反思建立在对新朝施政的简单批判上;年轻的班彪用犀利的语言表达了他朴素的观察,将匈奴猾夏这一外部因素视作新莽速
期刊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一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讲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为了招揽天下贤才,在吃饭的时候,听到有人求见,立刻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前去迎接客人。曹操的这句话表达了他要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从而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附。那么,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事迹对后世又有哪些影  响呢?  助武王灭商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
期刊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可谓凤毛麟角。然而就在这种“残酷”的比拼方式下,五代末、宋初的窦禹钧一家,他的五个儿子全部高中进士,而且后来个个身居要职,人称“窦氏五龙”。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窦禹钧,范阳(今北京)人,排行老十,有窦燕山、窦十郎之称,以家教有方闻名于世。对窦禹钧的情况记载得较为详细的作品,是范仲淹写的《窦谏议录》。他在文中记述了窦禹钧的一生;而在教育
期刊
德宗初年的改革,还有一个重要主题,那就是重新整顿各地藩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藩镇关系必须要理顺。  首先是河北藩镇,这些都是安史之乱的余孽。德宗的父亲代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接受了河北藩镇的投降,可是这些藩镇对于朝廷并不恭顺。幽州节度使朱泚可以放弃帅位,到首都地区防边,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对于朝廷绝对忠诚。  其次,首都地区由于要防备吐蕃的军事压力,朝廷便调动各地军队前来“防秋”(秋天是吐蕃进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