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改变 “教师传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教育思想,扭转 “忽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做好课前预习,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所以教师要交给预习的方法。”以往预习,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预习的根本意图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求者的姿态来面对课文。教师应当在预习的方式和预习内容上动些脑筋,让学生多点自主选择预习的权利。初读课文时,按教师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并进行探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资料的动力、争论的欲望。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项链》一课,学生提出“玛蒂尔德是如何丢的项链”“佛来斯节夫人知道真相后为什么不把钱归还给她”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变主演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
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创设自学的情境,活跃自主学习的气氛。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在上课之初,教师问: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有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句呢?如果让你写秋天,你会怎样去写?接着当堂让学生们按照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去写,然后给大家展示自己的习作。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教有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逐题解答,而是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本,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同时,解疑答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回答不出来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适时予以点拨;对回答不正确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学生通过质疑问难,思维能力有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我在讲授《药》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坟上的花环到底是谁放的?”这个问题很新奇,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解开谜团,他们开始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我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华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这两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种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小组合作探讨,鼓励讨论交流
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这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将发现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在教《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小组选择讨论的问题:“陶渊明对官场的态度是什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什么?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往往需要走仕途,而陶渊明当官,当官有什么不好?”然后,让学生合作探讨。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操,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做好课前预习,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所以教师要交给预习的方法。”以往预习,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预习的根本意图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求者的姿态来面对课文。教师应当在预习的方式和预习内容上动些脑筋,让学生多点自主选择预习的权利。初读课文时,按教师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并进行探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资料的动力、争论的欲望。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项链》一课,学生提出“玛蒂尔德是如何丢的项链”“佛来斯节夫人知道真相后为什么不把钱归还给她”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变主演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
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创设自学的情境,活跃自主学习的气氛。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在上课之初,教师问: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有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句呢?如果让你写秋天,你会怎样去写?接着当堂让学生们按照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去写,然后给大家展示自己的习作。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教有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逐题解答,而是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本,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同时,解疑答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回答不出来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适时予以点拨;对回答不正确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学生通过质疑问难,思维能力有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我在讲授《药》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坟上的花环到底是谁放的?”这个问题很新奇,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解开谜团,他们开始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我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华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这两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种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小组合作探讨,鼓励讨论交流
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这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将发现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在教《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小组选择讨论的问题:“陶渊明对官场的态度是什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什么?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往往需要走仕途,而陶渊明当官,当官有什么不好?”然后,让学生合作探讨。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操,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