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立体化新机制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我们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科技、智力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地处中原的高校,服务中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作为政府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中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服务中原是学校锻炼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自身需要。我们将坚持公益性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寻找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最大公约数’,共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商丘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纯献说。
  “近年,商丘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科迪集团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向企业输送实训学生2000余人(次),人才培养切实对接企业需求;与双汇集团、张弓集团等15家企业签署捐资助学协议,补充和完善了学校学生资助体系,达成捐助资金150余万元,千余寒门学子受惠;与河南航空港贸易有限公司等46家公司签署校企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合作不断发展,集聚优势不断发挥;为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商丘市体育局等多个单位开展人才培训,创新性、基础性、引领性、高端性服务地方。”在商丘师范学院工作总结会上,一组组数字向大家展示着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取得的累累硕果,展示着学校校企合作立体化模式的可喜成就。
  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与企业合力共建实训基地,使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2011年12月5日,商丘师范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在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建立,首批240名学生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生活。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商丘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不仅彰显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特征,而且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实现校企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抓教育教学改革、共享教育资源。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办好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曾在春节期间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实习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丁在运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及早培养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四方共赢。”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广泛争取社会资助,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2011年,南方测绘公司、永康文化传播公司等10余家公司与商丘师范学院签订联合设立助学金协议,并向学校捐资30余万元,使近千名寒门学子获得资助,校企合力构建的多层面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健全。
  近年,商丘师范学院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除国家、省、市级奖助学金外,学校特别增设“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单项奖,以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表现突出者。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积极与学校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联系,不断提供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校内外并举做好勤工助学工作。
  为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加大资助力度,商丘师范学院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通过学校引导、企业出资、个人参与等方式设立了各类奖助学金,扩大奖助学金的覆盖面。2010年以来,学校已与双汇集团、张弓集团等15家企业签订助学资助合约。学校每年定向选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部分用人单位实习、见习,为学生和企业搭起了双向选择的平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资助。此外,学校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广泛争取社会资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吸引优秀校友和社会知名人士设立奖助学金,以此资助和激励广大学子。
  天地之间有大爱,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捐资助学长期合约,使一批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捐资助学的受助对象和受益人,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借此机会我想表达一个心声,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感谢企业对我的资助,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感谢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支持以及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帮助,真心谢谢你们!”在学校举办的捐资助学仪式上,环境与规划学院2009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陈芙云动情地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又通过人才的集聚,带动学科的集聚、项目的集聚,增强了全社会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发挥高校集聚的效应和作用
  从1998年到2010年,商丘师范学院为河南省华惠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繁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600万公斤,受益群众290多万人,农民累计增收12亿元,带动了周边8万多户农民靠科技、靠种植新品种走上了致富之路。
  “依托高校科研成果,我们培育的种子可以实现亩产双吨粮。”河南省华惠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阎世民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时,郑重地许下诺言。他的身后,是商丘师范学院种植、养殖等专业的21名博士组成的“智囊团”。
  高校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商丘师范学院通过人才的集聚带动学科的集聚、项目的集聚,增强了科研力量,显示出高校集聚的效应和集聚的作用。近年,学校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本管理框架,引育结合,倾力会聚高水平师资,着力构筑人才高地,依托700余名博士、硕士人才资源和学校强大的实验设备和优势,积极投身校地合作发展大业,走合作共赢道路。在2012年度工作部署会上,学校把加快校地合作发展力度列入学校“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本年度学校发展大事之一。
  “多亏了商丘师范学院专家们的帮助,以后不用去外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更好、更便宜的脱毒苗了,一年能省下好几万元呢。”草莓种植大户王幸福兴奋地说。
  2011年11月24日,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梁园区人民政府“草莓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人才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双方商定,商丘市梁园区果蔬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提供项目的基础建设,包括300平方米的组培室、1000平方米的温棚、设备和化学药品及办公设施,将其作为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作物繁育工程中心的办公场所、研发和实训基地;商丘师范学院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相关设备、仪器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利用梁园区果蔬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作为基地,承担草莓脱毒苗技术的前期研发及培育工作。自协议签订以来,商丘师范学院定期组织生命科学学院专家到草莓基地实地考察,及时对草莓种植及育苗进行指导,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以项目带动为载体,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好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商丘师范学院科研、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双八镇所有的草莓基地都采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良草莓种苗,联合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多种技术,实行全过程绿色无公害生态管理模式,已成为商丘师范学院着力打造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平台。据了解,梁园区人民政府将加大与商丘师范学院的合作力度,拓宽合作渠道,到2013年,保障1000亩草莓种植用苗,实现农民纯收入提高300万元以上。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闫永峰博士介绍说:“双八镇草莓基地是学校大力推进校企政(府)联动,积极尝试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模式,是学校与商丘市梁园区政府联合打造的产学研合作示范性工程,也是学校经济作物繁育工程中心和梁园区草莓新技术推广中心的开发、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基地。校企政(府)联动、产学研结合是学院乃至学校‘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的亮点工程,是学校‘内涵建设有特色,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路径。”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商丘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加强合作,走多元化办学道路。近年,学校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积极联系,先后在商丘市梁园区白云社区、睢阳区中华楼村、民权县王公庄乡、虞城县李老家乡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扶弱培强和驻村帮扶工作。2008年,学校筹资40万元为中州办事处刘庄村修建了三条“连心路”;2009年,学校与梁园区人民政府合作建立了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学生的“新型科技农民”梦想终于实现。在开展合作的同时,学校不忘关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帮助地方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和师资力量,向相关企业派驻科技人员指导生产建设,与商丘市体育局、商丘市残联合作建立了商丘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相继在多所孤儿院、敬老院建立志愿者爱心服务点,与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培养食品行业化验员。2010年、2011年,在商丘市遭受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期间,商丘师范学院先后组织救灾小分队和抗旱保收服务队,赴商丘市虞城县、夏邑县部分乡镇指导开展抗灾自救和农田抗旱工作。2010年暑期,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对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进行考察研究,5名城乡规划学博士义务为睢阳区冯桥乡王阁村编制了《王阁新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0—2015年)》,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抓内涵建设,致力科学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将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寻找契合点。创新校企共建机制,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探索出一条‘校地合作、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和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之路,为商丘乃至全省的发展贡献力量,抢占校地合作‘制高点’,着力做好服务工作,争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在“2011河南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高峰论坛”上,商丘师范学院院长曹奎对校地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本着“积极推进、互利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校地合作已在农业项目合作、新农村建设发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校企合作立体化模式已经形成。我们相信,商丘师范学院校企合作定会掀起新的浪潮,“共赢”的集结号会越吹越响,学校发展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编:路 童
其他文献
穆青1937年参加革命,1942年调到延安《解放日报》当记者,开始了长达61年的新闻生涯,其造诣博大精深。作为后辈,我难以全面诠释穆青精神,仅就“勿忘人民”的警示价值谈几点学习感悟。  “勿忘人民”是穆青同志25年前提出来的。1988年4月,穆青到福建省厦门市调查研究。4月17日,在厦门宾馆吃过早饭,陪同调研的福建分社社长崔葆章和厦门支社的同志恳请穆青为分社题词。穆青提笔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
期刊
自“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实施以来,河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工作,多次邀请专家领导进行专题宣讲和工作指导,多次召开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科平台负责人、省校特聘教授等参加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学习两部领导讲话和两个文件精神,深刻领会“2011计划”的核心内涵,就推进“2011计划”的思路、方向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广泛研讨,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协同创新,我们
期刊
1977年,河南省第一支专业太极拳队在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成立,由刚刚从北京体育学院毕业的乔熛担任主教练。经过近5年努力,队员丁杰在1981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中为河南夺得了首枚金牌。从1981年到1995年,从丁杰的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到王二平的世界冠军,河南省男子太极拳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自从1995年王二平退役后,河南省太极拳队的优势渐渐消退。  1998年,在澳门执教的乔熛回到了河南,再次组
期刊
从宣传栏、海报、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校园网、论坛、手机报等新兴媒体,高校宣传管理的方式和理念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调整。2012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超过半数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微博的诞生同样也冲击和拓展了高校宣传管理工作。  在目的纷繁复杂、信息难以辨别的多媒体环境中,微博作为新生事物,一直缺少有效的道德约束准则和网络监管机制,真实个体的面目借助无序的
期刊
先进典型的培育、宣传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高校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有所作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近年,河南科技大学着力在先进典型发现、培育和宣传工作中积极探索,塑造特色品牌,加强系统宣传,切实把先进典型培育、宣传作为围绕大局、服务师生、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陆续挖掘、选树和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价值
期刊
7月,正是毕业季,离别是主题曲。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而,今天的离别不仅有伤感,还有憧憬。  当2012届毕业生把记忆和梦想装进行囊,再一次站在大学门口,回首望去,青春已融进历史。不管是否度过充实的大学时光,是否找到想要的大学感觉,是否还有一丝牵挂、一丝遗憾,注定,大学四年的青春岁月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对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走向社会的起点;对大学教育者而言,
期刊
武金勇简介  1970年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先后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河南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天津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京津徽文化书画院副院长、河南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  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类美术展览上获奖,作品先后被中国艺术研
期刊
近年,安阳师范学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以生为本,促进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理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力构建“以德为先、以爱为魂、以人为本”的“一体两翼三驱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全程化、人性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  所谓“一体”,意指以“五项工程”为代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翼”包括“十位一体”的入学教育体系和“七彩人生”毕业
期刊
他是优秀学生干部,曾担任河南省学联副主席、信阳师范学院学生会主席,他把服务同学的热情播洒在青春的日子里;他是优秀学生通讯员,在新华网、人民网、《河南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数百篇,他让记者梦在执著追求中绽放;他是优秀志愿者,曾服务于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赛事活动,并被省志愿工作者领导小组授予首届“金牌志愿者”荣誉称号,他的志愿精神在奉献锻炼中升华……这一切足以表明他正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就
期刊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随后,教育部积极研究实施“协同创新计划”,确定了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机制创新一体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为做好河南省协同创新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满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