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扩张:中关村科技激情耗尽

来源 :公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科技有点像童话故事中“皇帝的新衣”,负载了太多的非经济因素。
  2004年1月9日召开的董事会上,中关村科技新任董事长张贵林携班子成员集体亮相,郑重宣布,2004年是中关村科技“收缩战线,瘦身减负”的一年。
  上市近5年来,中关村科技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四处捕食”的冲动,给股民交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终于不得不动大手术了。
  
  生存危机
  
  中关村科技先后投资控股或参股了32家企业,主要涉足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开发建设和金融投资等4大业务领域,很多企业没有业务的相关性和资源的共享性。
  1999年7月12日,中关村科技借壳上市。虽然背负着“北京市高新技术形象企业”的厚望,但主业与其前身琼民源并无二致,主要是房地产开发。1999年9月,中关村科技特聘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出任总裁,期望走“高科技转型之路”。
  踌躇满志的段永基几乎立即看到了“机会”——CDMA项目。那是电信投资狂潮四起的时期,中国电信业反垄断呼声日高,而格局未明。段永基与广东谈判,中关村科技带资40亿兴建广东CDMA项目,建成后享有35%的权益。岂料2000年7月底,国务院一纸文件,将CDMA项目相关的全部资产及部分频率一并划归中国联通。
  此时的段永基已经骑上了虎背——订金已经付出,设备正在陆续到位。如何估价已有项目,如何寻求赔付,与联通谈判一时无果,但中关村科技与广东CDMA项目有关的银行贷款总额已高达31.2亿元。
  此外,中关村科技为实现战略转型还屡屡出手:组建中关村数据科技、中关村通信网络、北京中关村通信产业投资,整体收购北京四环制药厂,组建北京中关村青年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等,都是雄心勃勃的大动作。2001年,更是投资2.46亿收购汕头证券,一脚插入金融业。但时至今日,除四环制药厂利润不错外,其余项目均未实现可观收益。
  
  “病因”诊断
  
  关于中关村科技出现的问题,其官方的说法是:公司在战略转型时,由于政策因素使CDMA项目受阻;而在重新选择信息通信增值服务业进行二次转型时,又遭到全球IT寒潮的影响;加之公司为急于扭转形象,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导致投资战线过长、投资分散,总体投资效益不理想。笔者认为,这个诊断还浮在表面。中关村科技的被动局面,根本原因在于:
  1.市场定位与自身资源不匹配。中关村长期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因此,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中关村科技高科技的身份,不管它是否力所能及,其高科技的市场定位不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做出的战略决策,而是政治赋予它的光荣使命。
  2.目标与决策偏离。中关村科技一上市,便给股民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股价一度飚升至100多元。但同时,各方厚望又成为其不能承受之重。因为中关村科技的诞生,不是单纯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与其说是企业家的杰作,不如说是政治家的作品,还有点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运做市场经济的事情。
  3.产业布局理想与现实脱节。信息通信是其主力发展的产业,也是投资最多的产业。产业布局明显受到政府期望及追求高科技产业理想的影响,急于“名正言顺”地符合高科技定位,使其四面出击,涉足的行业和领域远不是同心多元化,公司间的共享资源很少。
  4.所有者缺位。虽然看起来,中关村科技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上市公司,其实真正的所有者是缺位的。公众投资者大多抱着投机心态和搭便车心理,既没有监督的动力、也没有监督的压力。而作为发起人的联想集团等也只不过是象征性地响应政府号召,给中关村科技投点资,无心光顾这种边角投资业务。
  
  回归企业本性
  
  其实,企业就是企业,本该按企业的游戏规则行事。中关村科技有点像童话故事中“皇帝的新衣”,负载了太多的非经济因素。换一个董事长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收缩战线、瘦身减负是办法,但并没有完全消除“病灶”。中关村科技要实现成功的快速扩张,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先进的制度设计。它至少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企业家与职业经理能形成有效的长期与短期激励;二是能对职业经理构成有效的监督。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第三,企业家经营团队。第四,强势的品牌效应。第五,动态的战略适应性。投资项目决策不能是单纯的机会导向或头脑发热,一定要去掉“多快好省”提前达到目标的心态。第六,技术与营销的有机融合。中关村科技应该以顾客为中心,聚焦于目标顾客需求的应用性解决方案的提供,将技术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