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文艺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无疑是演艺年龄最长者之一。去年,82岁高龄的孙正阳还上舞台与来自宝岛台湾的李宝春作正规演出。《花甲李宝春玩命“打金砖”耄耋孙正阳“淘气”似儿郎“两岸流芳——京昆群英会”收场演出高潮频频》——上海新民晚报以此为题报道时说:昨晚的第一出戏《柜中缘》颇多亮点,特别是年过八旬的孙正阳欢蹦乱跳地演绎有点傻乎乎的哥哥“淘气”更是让观众啧啧称奇,台上的孙正阳一会儿赖地哭闹,一会儿跳上箱子生气,灵活得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个八旬老人,以致一位小观众煞有介事地说:“我喜欢哥哥”。
孙正阳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京剧名家之一,人称江南名丑,他曾与周信芳配戏,并与李玉茹、童芷苓、李慧芳等“大姐们”长期搭戏,不仅响档上海滩,而且饮誉海内外。他一生演出的剧目逾百,除了在传统剧目上的造诣外,还不断参演现代戏,在《智取威虎山》中成功地扮演了栾平这一角色,在《磐石湾》中扮演了“08”,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戏迷们惊呼,如果威虎山上没有栾平怎么看?深深反映了观众们对孙正阳的喜爱。去年,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应是实至名归。
带着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问候,日前,我探望并拜访了孙正阳老师。在地处漕河泾的寓所里,我们促膝而坐,侃侃而谈。孙老师笑着说:“我的艺术生涯已经浓缩在这里。”说着指着挂在客厅墙上的荧屏显示器,“这是我儿子女儿搞的,这现代科技真灵,你看,图像多清晰。”墙上的荧屏正一张张地播放着孙正阳的照片,从儿时开始学戏到首次登台演出,从传统剧目到饰演现代戏,从与夫人同道排戏到“妇随夫唱”的双双演出,孙正阳的演艺之路,乃至家庭生活,一页页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天,孙老师很高兴,指着巡回播放的照片,饶有兴致地讲述起这台前幕后的一段段故事……
“正字科”班里最小的学生
孙正阳,河北玉田县人。1931年出生于上海,他的家就在大沽路附近。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各地为生计来上海的艺人(主要是京剧、评弹、曲艺、杂耍等艺术门类)纷纷居住在这里。像滑稽名家笑嘻嘻、沪剧名家邵滨孙,以及后来的筱声咪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受这里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小小年纪的孙正阳经常在简陋寒酸的小戏台子下面看蹭戏,并让他渐渐地喜欢上了京剧。1940年,上海戏曲学校(“正字”科)招生,年方九岁的孙正阳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考场,因他自幼天性活泼、机灵、好记性、能模仿,各种戏曲一学就会,还学得特别像,结果没太费力气便考上了戏校,主攻丑行。开蒙老师是罗文奎、关鸿宾等先生。
说起当时为何选择了京剧丑行?孙正阳笑着说,好像戏校里几位先生的慧眼是惊人的一致,他们与我一见面,就认为我透着一股子机灵、活泼、滑稽的天性,是块丑行的料。当时还有老师说,你能用心刻苦地学,假以时日必可成气候。说得我心里甜甜的。其实,后来我知道,京剧中的丑行道白,一定要以“京白”为范本,而当年戏校所招的学生十有八九来自上海或江南一带,不同程度地都有浓重的江南口音,从专业角度考虑不太适合。而我虽说出生在上海,但家里的父母、亲戚朋友基本为北方人,在家里几乎不讲上海话而以北京话为生活用语。所以,我的这一优越条件,也促使“丑行”选择了我。
孙正阳坦言,最初在戏校学艺,自己从内心里也想学习老生。因谁都明白,老生学好了,日后能唱主戏、挑大梁、挂头牌,多风光啊!不过后来,我悟出这样一个理,其实不管从事哪一行,老话说“行行出状元”,此言千真万确。在京剧艺术的诸多行当里,真正学好哪一个都不容易。那时,五更天起床练功是雷打不动的老规矩,除此之外,不仅白天要演出,晚上也是经常加班加点演出。有一回在上海天蟾大舞台演出传统剧目《四郎探母》,当演到“回令”那场戏时,由于站的时间太长,小正阳竟然在台上睡着了,后来被观众的笑声给惊醒。前几年孙正阳随上海京剧院到台湾进行访问演出,偏巧遇到一位早年曾看过他演戏的老戏迷,这位长者见面后风趣地说“孙正阳,你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你的戏,你演《起解》中的崇公道,因为个子小,椅子坐不上去,是检场的把你给抱上去的”。戏迷提到的这件事,转眼已过去六七十年了。
丑行不丑,演出大角色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所谓“丑角”,就是以丑角行当表演特色和技艺为基础,兼有小生的儒雅、老生的稳健,似生非生,似丑非丑,丑中有生,生中有丑。文丑除了插科打诨还可以有大段的唱腔,除了演经典小戏还可以驾驭整本大戏,除了塑造喜剧角色还可以演绎悲、喜、正剧人物。
由于中国京剧传统剧目中要表现的人物类型特别多,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地保、酒保、船夫、解差等,作为丑角,无论男女老少什么人物都要演,并且要演什么像什么,因而对演员演技的要求相当高。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身为丑角演员都要拿得起并用得十分娴熟才行。有人说小花脸不善唱,其实不然,小花脸同样有自身独特的演唱技巧。孙正阳以他演出的传统剧目《十八扯》中的戏份为例说,身为丑角既要唱老生、小生、花脸,还要唱老生中的言派、麒派、马派和架子花中的袁派,此戏除了京剧本行以外还要学唱一些地方戏,可见表演难度之大。接着他又以《空城计》《杀狗劝妻》为题,讲到念白在戏中显得更加重要,强调这是小花脸的专长,业内的行话称之为“千斤话白四两唱”,嘴皮子不仅要溜,还要有劲。无论是戏中的京白、韵白,一定要念得响亮,让观众听得清楚,并且得念出特有的韵味,以符合所表演的人物性格。
孙正阳至今演艺的剧目已逾百个。他说演员千万不能演什么戏都一个样,应该一道汤一道味:汤勤的坏、蒋干的蠢、牧童的纯、海舟的义、程雪雁的痴、张文远的色、娄阿鼠的贪、刘姥姥的热心、崇公道的憨厚、张别古的朴实……百人百面,他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
在孙正阳70余年的梨园生涯中,先后与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等大家联袂演出传统剧目《杀子报》《十五贯》《义责王魁》等。几十年来,他还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童芷苓、汪正华、黄正勤等长期同台合作,他们共同修改整理并演出的《小放牛》《拾玉镯》《柜中缘》《秋江》《挡马》《贵妃醉酒》《铁弓缘》《十八扯》等,不少已成为经典。除此,他还独创了一些以丑角为主的剧目,如《海周过关》《蒋平捞印》等,在不断积累前辈丑角的经验上,又不断创新,为丰富丑角表演做出了贡献。 《小放牛》牵成一段京越姻缘
早就听说,孙正阳的爱人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筱月英。一个唱京剧,一个唱越剧,一个涂小白脸的丑角,一个如花似玉的花旦,怎么竟成了夫妻?那天,我们交谈得正浓,筱月英老师下楼来到沙发前,我自然不放过了:“筱老师,你俩这段‘京越联姻’,能否说说,让我们分享?”筱月英笑了:“这是陈年百古的事了。我们的金婚都已经过了。要讲嘛,喏,就是这张照片。”墙上挂着的是《小放牛》的剧照,那牧童饰演者是孙正阳,而那村姑饰演者正是筱月英。
“啊,你们还合演过?”“是啊!”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筱月英,身材苗条,脸庞清秀,一颦一笑真能迷得你发痴,尤其是在舞台上,别说是越剧迷,就连京剧世家梅兰芳的夫人、马连良的夫人都曾为她倾倒。年轻的筱月英是位有抱负、有见识的演员,尽管当时已是一个剧团的当家花旦,她仍像海绵一样,希望尽可能多地吸收大海的营养,她把目光瞄准了功底子最厚、表演最丰富的京剧。
那年,她想把《贵妃醉酒》搬上越剧舞台,便来到梅兰芳先生的家中。梅先生不仅亲自讲解《贵妃醉酒》,并且手把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她。筱月英从这位大师那里学到了精湛的技艺,更从他热心扶植青年演员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后来《贵妃醉酒》登上越剧舞台,果然好评如潮。从那以后,筱月英对京剧和昆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也求教于名师魏莲芳和方传芸,不止一次地观摩孙正阳演出的《拾玉镯》《小放牛》,有意识地把京剧、昆曲的表演技巧运用到越剧中来,借以丰富自己的表演。
说来也巧,那时筱月英所在的天鹅越剧团常在长江剧院演出,而孙正阳所在的红旗青年京剧团正好在大众剧场演出,两个剧场来回没有多少路。那时候,孙正阳的兴趣也是多方面的,他爱越剧并不亚于京剧,比如,筱月英演的《钗头凤》和《孔雀东南飞》,他就看过多次。
1953年,筱月英排演《小放牛》,特邀孙正阳为艺术指导。在排戏过程中,两人共同探讨,互相切磋,在友谊中培育了爱情。四年以后,这一对“京越”当红演员终于结为伉俪。说到这里,孙正阳边笑边指着照片说:“所以,《小放牛》是我们的大媒人!”
艺术上的孜孜探求,始终是孙正阳和筱月英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几十年来,筱月英排练、演出新戏,孙正阳都会到场。他一边看戏,一边还做记录,恳切地指出剧本、表演或唱腔方面的不足。而筱月英对于孙正阳也从来都是“无私”的,比如,孙正阳演唱的《十八扯》,其中的越剧唱腔,就是筱月英一句一句教给他的。
筱月英在上海卢湾越剧团连续演出了《沉香扇》《孔雀东南飞》《文成公主》《真假太子》《玉鹅恋》等戏,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她的《沉香扇》连演五个月,场场满座,被观众称为“金香扇”。而筱月英却感激地说,我的艺术成就,也有孙正阳的心血和功劳。
威虎山改到最后,栾平没有一句唱
1964年,由上海京剧院首演的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亮相于京沪两地,立刻引起巨大的反响。不过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最初的决定是由孙正阳扮演此剧中的主角杨子荣。不久,剧院领导再次研究认为,还是由老生行当的童祥苓饰演杨子荣更为合适,毕竟该戏的主角必须要文武兼备。孙正阳由此改为饰演剧中的反面人物栾平。虽然在这出戏中孙正阳扮演的土匪栾平戏份大大减少,但“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一戏曲界的名言一直影响着他——好演员不在戏份多少,就看你怎么演,戏多戏少演好了同样出彩。正是抱着这样的宗旨,当孙正阳接到饰演栾平的任务后,为了尽快尽早的入戏,他随即开始翻看剧本,反复琢磨,力求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个顽匪的狡猾心理。当孙正阳饰演的栾平上山与童祥苓扮演的杨子荣相遇,尽管当时给足英雄人物的亮点,而千方百计压低反面人物,但两人交锋,一段段精彩的表演和对白,“栾平”的表演还是给当时的广大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孙正阳记忆犹新,形象地描述了当年从排练到正式演出《智取威虎山》这出戏时的一些情景,他说某一个技术动作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是在排练中导演、演员、乐队之间反复切磋演练磨合才最终成型并走上舞台的。譬如座山雕抓住栾平后的一个狗爬动作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条癞皮狗穷途末路的卑鄙丑态。再有最后一场杨子荣在威虎厅中把栾平扔出去的“抱背”,到最后被处死时的“矮子步”,以上动作他是从传统昆曲《活捉》中借鉴并移植过来的,在此用在栾平身上显得十分贴切。不过孙正阳补充说,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征得剧组同意才能演的,因为那时是“文革”。
孙正阳告诉说,《智取威虎山》成为样板戏后,一直在改,而作为反面人物,他的戏是越改越少,开始还有唱,到最后,一句唱也没有了,完全靠“念白”。但就是这样,孙正阳也演得“有声有色”。“即使做了坏事,也要表现得很有道理”,这是孙正阳塑造反面人物的诀窍,他说这样的“坏人”观众才最痛恨。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后来的现代京剧《盘石湾》中,孙正阳饰演的反派人物连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只是个代号“08”。但就是这个没名的角色,许多年过去了,此剧别的人物的名字好像都已淡忘,而“08”却被观众记住了。
作者手记:
回顾走过的艺术之路,孙正阳这样精辟地诠释:“丑角虽然称丑,但不等于丑陋,丑行是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行当,既然是艺术就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丑而不丑、丑中见美”,正是孙正阳一生孜孜追求的。
毋庸讳言,“小花脸学得再好,演的也是配角”。在戏曲学校里,那些“没嗓子、扮相差”的学生,常被老师派到丑行去。正因为这样,孙正阳担心在人际极浮躁的今天,“既苦又没名”的这一行会缺失。也许这只是孙正阳的杞人忧天。但“无丑不成戏”,煌煌京剧,哪能没丑?其实,戏曲史上出现过很多名丑,如叶盛章、萧长华等,叶盛章还以丑角挑班演出,成为梨园佳话。湖北京剧院的朱世慧,以丑行主演《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药王庙》等大戏,享誉南北。孙正阳说得对,关键词是:宣传,重视,培养。
艺在人身,艺随人走,时至今日,戏曲的口传心授依然重要。孙正阳表示,只要教学需要,他随叫随到。以自己的余热,为培养新一代丑角,为“丑”名远扬,发一分光。
孙正阳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京剧名家之一,人称江南名丑,他曾与周信芳配戏,并与李玉茹、童芷苓、李慧芳等“大姐们”长期搭戏,不仅响档上海滩,而且饮誉海内外。他一生演出的剧目逾百,除了在传统剧目上的造诣外,还不断参演现代戏,在《智取威虎山》中成功地扮演了栾平这一角色,在《磐石湾》中扮演了“08”,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戏迷们惊呼,如果威虎山上没有栾平怎么看?深深反映了观众们对孙正阳的喜爱。去年,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应是实至名归。
带着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问候,日前,我探望并拜访了孙正阳老师。在地处漕河泾的寓所里,我们促膝而坐,侃侃而谈。孙老师笑着说:“我的艺术生涯已经浓缩在这里。”说着指着挂在客厅墙上的荧屏显示器,“这是我儿子女儿搞的,这现代科技真灵,你看,图像多清晰。”墙上的荧屏正一张张地播放着孙正阳的照片,从儿时开始学戏到首次登台演出,从传统剧目到饰演现代戏,从与夫人同道排戏到“妇随夫唱”的双双演出,孙正阳的演艺之路,乃至家庭生活,一页页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天,孙老师很高兴,指着巡回播放的照片,饶有兴致地讲述起这台前幕后的一段段故事……
“正字科”班里最小的学生
孙正阳,河北玉田县人。1931年出生于上海,他的家就在大沽路附近。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各地为生计来上海的艺人(主要是京剧、评弹、曲艺、杂耍等艺术门类)纷纷居住在这里。像滑稽名家笑嘻嘻、沪剧名家邵滨孙,以及后来的筱声咪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受这里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小小年纪的孙正阳经常在简陋寒酸的小戏台子下面看蹭戏,并让他渐渐地喜欢上了京剧。1940年,上海戏曲学校(“正字”科)招生,年方九岁的孙正阳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考场,因他自幼天性活泼、机灵、好记性、能模仿,各种戏曲一学就会,还学得特别像,结果没太费力气便考上了戏校,主攻丑行。开蒙老师是罗文奎、关鸿宾等先生。
说起当时为何选择了京剧丑行?孙正阳笑着说,好像戏校里几位先生的慧眼是惊人的一致,他们与我一见面,就认为我透着一股子机灵、活泼、滑稽的天性,是块丑行的料。当时还有老师说,你能用心刻苦地学,假以时日必可成气候。说得我心里甜甜的。其实,后来我知道,京剧中的丑行道白,一定要以“京白”为范本,而当年戏校所招的学生十有八九来自上海或江南一带,不同程度地都有浓重的江南口音,从专业角度考虑不太适合。而我虽说出生在上海,但家里的父母、亲戚朋友基本为北方人,在家里几乎不讲上海话而以北京话为生活用语。所以,我的这一优越条件,也促使“丑行”选择了我。
孙正阳坦言,最初在戏校学艺,自己从内心里也想学习老生。因谁都明白,老生学好了,日后能唱主戏、挑大梁、挂头牌,多风光啊!不过后来,我悟出这样一个理,其实不管从事哪一行,老话说“行行出状元”,此言千真万确。在京剧艺术的诸多行当里,真正学好哪一个都不容易。那时,五更天起床练功是雷打不动的老规矩,除此之外,不仅白天要演出,晚上也是经常加班加点演出。有一回在上海天蟾大舞台演出传统剧目《四郎探母》,当演到“回令”那场戏时,由于站的时间太长,小正阳竟然在台上睡着了,后来被观众的笑声给惊醒。前几年孙正阳随上海京剧院到台湾进行访问演出,偏巧遇到一位早年曾看过他演戏的老戏迷,这位长者见面后风趣地说“孙正阳,你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你的戏,你演《起解》中的崇公道,因为个子小,椅子坐不上去,是检场的把你给抱上去的”。戏迷提到的这件事,转眼已过去六七十年了。
丑行不丑,演出大角色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所谓“丑角”,就是以丑角行当表演特色和技艺为基础,兼有小生的儒雅、老生的稳健,似生非生,似丑非丑,丑中有生,生中有丑。文丑除了插科打诨还可以有大段的唱腔,除了演经典小戏还可以驾驭整本大戏,除了塑造喜剧角色还可以演绎悲、喜、正剧人物。
由于中国京剧传统剧目中要表现的人物类型特别多,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地保、酒保、船夫、解差等,作为丑角,无论男女老少什么人物都要演,并且要演什么像什么,因而对演员演技的要求相当高。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身为丑角演员都要拿得起并用得十分娴熟才行。有人说小花脸不善唱,其实不然,小花脸同样有自身独特的演唱技巧。孙正阳以他演出的传统剧目《十八扯》中的戏份为例说,身为丑角既要唱老生、小生、花脸,还要唱老生中的言派、麒派、马派和架子花中的袁派,此戏除了京剧本行以外还要学唱一些地方戏,可见表演难度之大。接着他又以《空城计》《杀狗劝妻》为题,讲到念白在戏中显得更加重要,强调这是小花脸的专长,业内的行话称之为“千斤话白四两唱”,嘴皮子不仅要溜,还要有劲。无论是戏中的京白、韵白,一定要念得响亮,让观众听得清楚,并且得念出特有的韵味,以符合所表演的人物性格。
孙正阳至今演艺的剧目已逾百个。他说演员千万不能演什么戏都一个样,应该一道汤一道味:汤勤的坏、蒋干的蠢、牧童的纯、海舟的义、程雪雁的痴、张文远的色、娄阿鼠的贪、刘姥姥的热心、崇公道的憨厚、张别古的朴实……百人百面,他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
在孙正阳70余年的梨园生涯中,先后与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等大家联袂演出传统剧目《杀子报》《十五贯》《义责王魁》等。几十年来,他还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童芷苓、汪正华、黄正勤等长期同台合作,他们共同修改整理并演出的《小放牛》《拾玉镯》《柜中缘》《秋江》《挡马》《贵妃醉酒》《铁弓缘》《十八扯》等,不少已成为经典。除此,他还独创了一些以丑角为主的剧目,如《海周过关》《蒋平捞印》等,在不断积累前辈丑角的经验上,又不断创新,为丰富丑角表演做出了贡献。 《小放牛》牵成一段京越姻缘
早就听说,孙正阳的爱人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筱月英。一个唱京剧,一个唱越剧,一个涂小白脸的丑角,一个如花似玉的花旦,怎么竟成了夫妻?那天,我们交谈得正浓,筱月英老师下楼来到沙发前,我自然不放过了:“筱老师,你俩这段‘京越联姻’,能否说说,让我们分享?”筱月英笑了:“这是陈年百古的事了。我们的金婚都已经过了。要讲嘛,喏,就是这张照片。”墙上挂着的是《小放牛》的剧照,那牧童饰演者是孙正阳,而那村姑饰演者正是筱月英。
“啊,你们还合演过?”“是啊!”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筱月英,身材苗条,脸庞清秀,一颦一笑真能迷得你发痴,尤其是在舞台上,别说是越剧迷,就连京剧世家梅兰芳的夫人、马连良的夫人都曾为她倾倒。年轻的筱月英是位有抱负、有见识的演员,尽管当时已是一个剧团的当家花旦,她仍像海绵一样,希望尽可能多地吸收大海的营养,她把目光瞄准了功底子最厚、表演最丰富的京剧。
那年,她想把《贵妃醉酒》搬上越剧舞台,便来到梅兰芳先生的家中。梅先生不仅亲自讲解《贵妃醉酒》,并且手把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她。筱月英从这位大师那里学到了精湛的技艺,更从他热心扶植青年演员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后来《贵妃醉酒》登上越剧舞台,果然好评如潮。从那以后,筱月英对京剧和昆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也求教于名师魏莲芳和方传芸,不止一次地观摩孙正阳演出的《拾玉镯》《小放牛》,有意识地把京剧、昆曲的表演技巧运用到越剧中来,借以丰富自己的表演。
说来也巧,那时筱月英所在的天鹅越剧团常在长江剧院演出,而孙正阳所在的红旗青年京剧团正好在大众剧场演出,两个剧场来回没有多少路。那时候,孙正阳的兴趣也是多方面的,他爱越剧并不亚于京剧,比如,筱月英演的《钗头凤》和《孔雀东南飞》,他就看过多次。
1953年,筱月英排演《小放牛》,特邀孙正阳为艺术指导。在排戏过程中,两人共同探讨,互相切磋,在友谊中培育了爱情。四年以后,这一对“京越”当红演员终于结为伉俪。说到这里,孙正阳边笑边指着照片说:“所以,《小放牛》是我们的大媒人!”
艺术上的孜孜探求,始终是孙正阳和筱月英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几十年来,筱月英排练、演出新戏,孙正阳都会到场。他一边看戏,一边还做记录,恳切地指出剧本、表演或唱腔方面的不足。而筱月英对于孙正阳也从来都是“无私”的,比如,孙正阳演唱的《十八扯》,其中的越剧唱腔,就是筱月英一句一句教给他的。
筱月英在上海卢湾越剧团连续演出了《沉香扇》《孔雀东南飞》《文成公主》《真假太子》《玉鹅恋》等戏,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她的《沉香扇》连演五个月,场场满座,被观众称为“金香扇”。而筱月英却感激地说,我的艺术成就,也有孙正阳的心血和功劳。
威虎山改到最后,栾平没有一句唱
1964年,由上海京剧院首演的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亮相于京沪两地,立刻引起巨大的反响。不过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最初的决定是由孙正阳扮演此剧中的主角杨子荣。不久,剧院领导再次研究认为,还是由老生行当的童祥苓饰演杨子荣更为合适,毕竟该戏的主角必须要文武兼备。孙正阳由此改为饰演剧中的反面人物栾平。虽然在这出戏中孙正阳扮演的土匪栾平戏份大大减少,但“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一戏曲界的名言一直影响着他——好演员不在戏份多少,就看你怎么演,戏多戏少演好了同样出彩。正是抱着这样的宗旨,当孙正阳接到饰演栾平的任务后,为了尽快尽早的入戏,他随即开始翻看剧本,反复琢磨,力求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个顽匪的狡猾心理。当孙正阳饰演的栾平上山与童祥苓扮演的杨子荣相遇,尽管当时给足英雄人物的亮点,而千方百计压低反面人物,但两人交锋,一段段精彩的表演和对白,“栾平”的表演还是给当时的广大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孙正阳记忆犹新,形象地描述了当年从排练到正式演出《智取威虎山》这出戏时的一些情景,他说某一个技术动作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是在排练中导演、演员、乐队之间反复切磋演练磨合才最终成型并走上舞台的。譬如座山雕抓住栾平后的一个狗爬动作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条癞皮狗穷途末路的卑鄙丑态。再有最后一场杨子荣在威虎厅中把栾平扔出去的“抱背”,到最后被处死时的“矮子步”,以上动作他是从传统昆曲《活捉》中借鉴并移植过来的,在此用在栾平身上显得十分贴切。不过孙正阳补充说,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征得剧组同意才能演的,因为那时是“文革”。
孙正阳告诉说,《智取威虎山》成为样板戏后,一直在改,而作为反面人物,他的戏是越改越少,开始还有唱,到最后,一句唱也没有了,完全靠“念白”。但就是这样,孙正阳也演得“有声有色”。“即使做了坏事,也要表现得很有道理”,这是孙正阳塑造反面人物的诀窍,他说这样的“坏人”观众才最痛恨。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后来的现代京剧《盘石湾》中,孙正阳饰演的反派人物连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只是个代号“08”。但就是这个没名的角色,许多年过去了,此剧别的人物的名字好像都已淡忘,而“08”却被观众记住了。
作者手记:
回顾走过的艺术之路,孙正阳这样精辟地诠释:“丑角虽然称丑,但不等于丑陋,丑行是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行当,既然是艺术就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丑而不丑、丑中见美”,正是孙正阳一生孜孜追求的。
毋庸讳言,“小花脸学得再好,演的也是配角”。在戏曲学校里,那些“没嗓子、扮相差”的学生,常被老师派到丑行去。正因为这样,孙正阳担心在人际极浮躁的今天,“既苦又没名”的这一行会缺失。也许这只是孙正阳的杞人忧天。但“无丑不成戏”,煌煌京剧,哪能没丑?其实,戏曲史上出现过很多名丑,如叶盛章、萧长华等,叶盛章还以丑角挑班演出,成为梨园佳话。湖北京剧院的朱世慧,以丑行主演《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药王庙》等大戏,享誉南北。孙正阳说得对,关键词是:宣传,重视,培养。
艺在人身,艺随人走,时至今日,戏曲的口传心授依然重要。孙正阳表示,只要教学需要,他随叫随到。以自己的余热,为培养新一代丑角,为“丑”名远扬,发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