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造型表现"是艺术设计重要的基础训练课程,它涵盖了造型要素与造型文法的各个方面,带有试验性和生长性的特点。"造型表现"课程的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包豪斯"教学体系,它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性训练,它更强调与当下的设计观念发生关系,即与人与环境的当时性与当场性,它并不是侧重训练学生描绘自然物体的技术和能力,不要求客观地再现描绘客观对象,而是重在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以设计思维表现造型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能力、审美价值观等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 造型 表现
一、什么是造型表现
1. 造型表现是一种造型概念,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它与其他绘画作品的不同点: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二维表现则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了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二维表现与一般绘画的不同之处决定了其艺术功能,它是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给人以审美享受的。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这些美感打动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例如:帆船的桅杆、工厂的烟囱、高楼大厦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上升、高耸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形式感。平面构成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将它概括、单纯、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
2. 二维表现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从美学观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质一直为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追随。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判断它的存在价值时,合乎逻辑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面而来,向你询问,是否合乎你的理想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造型设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却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法则,它们是:和谐、节奏、对比、均衡等;还有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教学的量度中发现的"黄金分割比率",最后达到多样与统一。
二、造型要素
1. 点
从几何学上言,点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如果我们把点的概念从几何学的范畴中分离出来,放在视知觉的领域中,就会发现(,)点不仅具有大小,还具有面积和形态,形态以圆形居多。原点具有位置与大小,而其他形态(如三角形)的点还具备方向。点是视觉中相对小而集中的形(,它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一切视觉形态的(原初、是)起点,。
对点的感知与其大小密切相关,越小的图形,其点的感觉越强(吗),反之,点的感觉减弱,而形成面的感觉。
圆形的点最具备点的感觉,即使是在面积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仍会给人点的感觉。
2. 线
极薄的平面互相接触时,其接触的地方就形成线。几何学上的线是没有粗细,只有长度和方向的。从视觉语言的角度而言,线不仅表现长度、方向,还表现粗细。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其作用主要是分割空间。直线易于表现刚劲、力量、速度等感觉,曲线易于表达柔软和波动、弹性等感觉。线的形态因其表现手段的多样而显示其丰富性。
线的粗细。粗线有力,细线锐利,纤细而显得神经质。越细的线越能表现其速度感。
封闭线与开放线。封闭之线,是指在线的内部形成一个图形,即形成一个"面",产生了线形态之外的一个新的意义。开放之线,则仍为线本身,它使人关注于自身的表现力。
线的方向。线的方向与线的距离密切相关。两点之间的线由距离的拉长而加强。如果是变化丰富的长距离的线条,其表现力也变得变幻与丰富。
线的肌理。不同的工具可以画出感觉上千差万别的种种线条。粗肥而明确的线显的十分有力,反之纤长而徒手画成的线便显得微弱。我们可以在线条中体会到种种的表情与性格。有优雅的流畅的线条、速度感的线条、强劲的线条、神经质的线条等等。在东方艺术的表现中,对线的应用可谓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3. 面
面是相对于点和线的二维形象。点的放大就是面,线的加粗也是面。所以面的形态是相对的、千变万化的,所以它的表情也是最丰富多彩的,在画面中,面适合表达量感和扩张感。
三、造型文法
1. 形状:
在造型的初级阶段,我们常常依赖对象的外轮廓去勾勒出形状。但是,理解形状的本质却是结构而非轮廓。研究对象的形式构成可以从结构的角度出發,(可以)尝试借助图形和背景的相互关系变化去把握形态,重点在于图形与背景之间相互关系的转化与控制,从而达到画面和谐的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亦称"形基关系"、"图地关系"。 "图"是指我们所关注的那个对象或图形,"底"则是指环绕在"图"的四周的基底或背景。图底关系常常是二维视觉式样中所呈现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它是由要素构成一定的整体之后产生的重要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图底关系并不是一种恒定的关系,而是一个"图"与"底"相互转化的、暧昧的空间式样。 2.光影与明暗
有光才有明暗,才能辨识物体。光影是帮助我们感知物体的必要条件,也是产生明暗的必要条件。(由于)光影形成的明暗对比是视知觉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光影)可以形成我们对空间的感知,由光影形成的明暗的色调的变化,使我们感受周围的事物的空间变化,做出远近、进退的感知。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去描述它,还要研究其之所以成为光影的原因,并且把光影作为设计的手段。
光影和明暗还給予我们情感的体验。例如,白色代表着扩张、纯洁与冷静;灰色代表平稳、折中与沉稳;黑色代表神秘、厚重与静谧。在黑与白的两极之间,蕴含了观众的许多细腻的情感體验。了解明暗的关键在于分辨许许多多不同等级的调子,并把它们加以控制的表现出来。通过训练,学生会感知到在造型中,除了依赖外轮廓,我们还可以通过明暗关系去表现,甚至后者更能表现出和谐的画面。
3. 节奏
节奏是均衡,是调和,是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体会并理解节奏的要素,但对它们根本性的东西却是难以说明清楚。它本是说明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把它借用到视觉形态中,说明这种抽象的要素需要通过不断训练和感知。
4. 空间
一定的形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体积深度便具有了空间的含义。二维的存在是相对的,"形状"与"轮廓"只是空间表现的某个片段,而对象的空间和运动属性则是绝对的,其性质必然通过一定的物体形态得以界定和显现。
我们这里提到空间的概念,并不是在实体的意义上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在理解视觉形态的过程中,对空间的因素考量可以扩展视觉性思维的广度,从而发现视觉表现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结语: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逐步迈向了信息时代,设计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视觉传达的符号形式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的表达;传达方式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发展。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方法也应当应时而变,培养适应时代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彭妮o斯帕克.设计经典译丛:设计与文化导论[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王弋,男(1977.9--),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关键词:艺术设计 造型 表现
一、什么是造型表现
1. 造型表现是一种造型概念,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它与其他绘画作品的不同点: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二维表现则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了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二维表现与一般绘画的不同之处决定了其艺术功能,它是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给人以审美享受的。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这些美感打动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例如:帆船的桅杆、工厂的烟囱、高楼大厦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上升、高耸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形式感。平面构成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将它概括、单纯、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
2. 二维表现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从美学观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质一直为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追随。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判断它的存在价值时,合乎逻辑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面而来,向你询问,是否合乎你的理想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造型设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却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法则,它们是:和谐、节奏、对比、均衡等;还有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教学的量度中发现的"黄金分割比率",最后达到多样与统一。
二、造型要素
1. 点
从几何学上言,点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如果我们把点的概念从几何学的范畴中分离出来,放在视知觉的领域中,就会发现(,)点不仅具有大小,还具有面积和形态,形态以圆形居多。原点具有位置与大小,而其他形态(如三角形)的点还具备方向。点是视觉中相对小而集中的形(,它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一切视觉形态的(原初、是)起点,。
对点的感知与其大小密切相关,越小的图形,其点的感觉越强(吗),反之,点的感觉减弱,而形成面的感觉。
圆形的点最具备点的感觉,即使是在面积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仍会给人点的感觉。
2. 线
极薄的平面互相接触时,其接触的地方就形成线。几何学上的线是没有粗细,只有长度和方向的。从视觉语言的角度而言,线不仅表现长度、方向,还表现粗细。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其作用主要是分割空间。直线易于表现刚劲、力量、速度等感觉,曲线易于表达柔软和波动、弹性等感觉。线的形态因其表现手段的多样而显示其丰富性。
线的粗细。粗线有力,细线锐利,纤细而显得神经质。越细的线越能表现其速度感。
封闭线与开放线。封闭之线,是指在线的内部形成一个图形,即形成一个"面",产生了线形态之外的一个新的意义。开放之线,则仍为线本身,它使人关注于自身的表现力。
线的方向。线的方向与线的距离密切相关。两点之间的线由距离的拉长而加强。如果是变化丰富的长距离的线条,其表现力也变得变幻与丰富。
线的肌理。不同的工具可以画出感觉上千差万别的种种线条。粗肥而明确的线显的十分有力,反之纤长而徒手画成的线便显得微弱。我们可以在线条中体会到种种的表情与性格。有优雅的流畅的线条、速度感的线条、强劲的线条、神经质的线条等等。在东方艺术的表现中,对线的应用可谓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3. 面
面是相对于点和线的二维形象。点的放大就是面,线的加粗也是面。所以面的形态是相对的、千变万化的,所以它的表情也是最丰富多彩的,在画面中,面适合表达量感和扩张感。
三、造型文法
1. 形状:
在造型的初级阶段,我们常常依赖对象的外轮廓去勾勒出形状。但是,理解形状的本质却是结构而非轮廓。研究对象的形式构成可以从结构的角度出發,(可以)尝试借助图形和背景的相互关系变化去把握形态,重点在于图形与背景之间相互关系的转化与控制,从而达到画面和谐的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亦称"形基关系"、"图地关系"。 "图"是指我们所关注的那个对象或图形,"底"则是指环绕在"图"的四周的基底或背景。图底关系常常是二维视觉式样中所呈现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它是由要素构成一定的整体之后产生的重要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图底关系并不是一种恒定的关系,而是一个"图"与"底"相互转化的、暧昧的空间式样。 2.光影与明暗
有光才有明暗,才能辨识物体。光影是帮助我们感知物体的必要条件,也是产生明暗的必要条件。(由于)光影形成的明暗对比是视知觉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光影)可以形成我们对空间的感知,由光影形成的明暗的色调的变化,使我们感受周围的事物的空间变化,做出远近、进退的感知。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去描述它,还要研究其之所以成为光影的原因,并且把光影作为设计的手段。
光影和明暗还給予我们情感的体验。例如,白色代表着扩张、纯洁与冷静;灰色代表平稳、折中与沉稳;黑色代表神秘、厚重与静谧。在黑与白的两极之间,蕴含了观众的许多细腻的情感體验。了解明暗的关键在于分辨许许多多不同等级的调子,并把它们加以控制的表现出来。通过训练,学生会感知到在造型中,除了依赖外轮廓,我们还可以通过明暗关系去表现,甚至后者更能表现出和谐的画面。
3. 节奏
节奏是均衡,是调和,是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体会并理解节奏的要素,但对它们根本性的东西却是难以说明清楚。它本是说明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把它借用到视觉形态中,说明这种抽象的要素需要通过不断训练和感知。
4. 空间
一定的形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体积深度便具有了空间的含义。二维的存在是相对的,"形状"与"轮廓"只是空间表现的某个片段,而对象的空间和运动属性则是绝对的,其性质必然通过一定的物体形态得以界定和显现。
我们这里提到空间的概念,并不是在实体的意义上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在理解视觉形态的过程中,对空间的因素考量可以扩展视觉性思维的广度,从而发现视觉表现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结语: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逐步迈向了信息时代,设计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视觉传达的符号形式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的表达;传达方式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发展。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方法也应当应时而变,培养适应时代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彭妮o斯帕克.设计经典译丛:设计与文化导论[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王弋,男(1977.9--),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