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了较长篇幅的课文,开展朗读指导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对低年级的教学来说,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无疑是一项高效的阅读策略。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进行高效的课文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了我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统编本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文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如何利用好这些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借图识字,打好朗读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活泼生动的图片,借助图片识字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学生在学习象形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汉字的图画美。在偏旁的认识过程中,学生也对偏旁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为一年级下学期的借助图片识字打好了学习基础。
在一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了借助图片猜生字。如在《小蜗牛》一课中,学生在对生字偏旁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图片猜出了“蜗牛、草莓、蘑菇”等。在一年级下册《咕咚》一课中,我通过回顾旧知,引导学生根据偏旁结构来对生字进行分类:“咕、咚、吓”“掉、拦”等相同偏旁的字分一类,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来猜字音,结合生活经验大声朗读拟声词“咕咚”;“羊、鹿、象”等独体字分一类,学生先根据汉字的形状来猜字音,再到课文中结合插图去验证。接着我和学生们玩“生字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语,通过观察图片理解“逃命、拦住、领着”等词的意思,然后通过整句朗读以巩固识字。识字过程由字到词句,再通过文段和插图完成故事联结,达成字词句逐步扩展朗读的目的。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我则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引导学生在进行说话练习的基础上猜出“小壁虎、墙角、咬住”等词语,进而读通长句子,为课文的流利朗读打好基础。
二、关注细节,读好对话语气
学生虽然都很喜欢课本中的精美插图,但是他们总是更加关注故事中的主体人物和情节发展,常常忽略图片中一些生动的细节。在《棉花姑娘》一课中,学生在看图时都关注到了叶子上的蚜虫,也有一些学生忽略了棉花姑娘的神情。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留意图中棉花姑娘的神态变化,猜猜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在第一幅图中,学生发现棉花姑娘垂着脑袋,皱着眉头。当燕子飞过时,棉花姑娘抬起了头请求燕子帮忙。通过这一细节的发现,学生感受到棉花姑娘的难受和见到燕子时燃起的希望,自然读出:“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在七星瓢虫消灭蚜虫之后,图中的棉花姑娘一展笑颜,此时她的心情又如何呢?学生从图片中发现了棉花姑娘的笑脸,结合文段中“忽然、很快”等词感受到了“小医生”治理蚜虫时的快速高效,从而发出和棉花姑娘一样的疑问:“你们是谁呀?”
《小壁虎借尾巴》的插图中,小壁虎的尾巴在一点点变长,在最后一段小壁虎和妈妈的对话中,学生读不好妈妈的语气。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壁虎尾巴的变化,他们发现当小壁虎还在为借不到尾巴难过时,尾巴已经悄悄重生了!有了这个发现,学生把那句“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读得趣味十足,也把小壁虎的欢呼发自内心地读出来了。
用好课文中的插图,不用过多的讲解,学生便会主动将图片中的内容在头脑内转化成故事场景,将自己代入角色,如此,声情并茂地朗读人物对话就水到渠成了。
三、联系生活,读出情感变化
课标对学生朗读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年级的小学生情绪转换快,对他人情绪的体悟能力还不强,要求他们在朗读时和课文中的人物共情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经历时的感受,激发学生和故事中的人物共情。
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这个句式反复出现,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放慢,语调却很平淡。我问学生:“你有没有忘带东西又借不到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迅速回忆起自己忘记带跳绳、画笔、作业本时着急的感觉,我让大家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这几个句子,学生很快体会到小壁虎借尾巴的艰难,读得入情入境。我又问:“当你得不到自己需要的帮助时,你最想找谁呢?”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找爸爸,找妈妈!”小壁虎爬回家找妈妈时的难过、委屈都凝结在学生的朗读声中。体会了一把“丢尾巴”的难过和“借尾巴”的艰难,当小壁虎在妈妈的笑语中转身的时候,学生忍不住和他一起欢呼:“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设计了“画说心情”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小女孩的表情,说一说她此时的心情,学会表达自己有没有过这些心情。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回忆,激发多重情感体验。在分享交流时可以留意学生的情感经历,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感受共情。
四、发挥想象,朗读拓展表演
单一重复的朗读训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让学生乐于朗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朗读方式。本单元的课文篇幅都不短,而且都采用了反复的写法,几篇故事中描写人物动作、对话的句子都重复出现,非常适合引导学生模仿说话或根据关键词复述故事以及表演故事。
在学习《棉花姑娘》时,我尝试了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用不同的线条画出人物的对话,之后进行一次小组内的分角色朗读练习,然后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再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用回忆教师板书的方式,将“医生”的名字及其本领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来练习复述课文。
在朗读《咕咚》时,为了感受动物们的害怕及从众心理,我出示了第二幅插图,并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动物展开想象,进行填空式说话练习。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 !”
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 !”
小鹿一听,就 。他 :“ !”
大象一听,就 。他 :“ !”
然后请学生选择动物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能结合课间游戏时呼朋唤友的叫喊,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把动物们害怕的语调、慌乱的场景表演得非常生动,呈现了文中“可热闹了”的场面。在野牛拦住大伙问谁看到“咕咚”时,表演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看过去,一直看到“兔子”,这没有彩排却无比自然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就是在这样富有创造力的表演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文本,可谓一举多得。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用好插图,尝试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开展更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的语文课会更高效,也更受学生欢迎。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前山小学)
責任编辑 郝 波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进行高效的课文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了我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统编本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文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如何利用好这些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借图识字,打好朗读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活泼生动的图片,借助图片识字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学生在学习象形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汉字的图画美。在偏旁的认识过程中,学生也对偏旁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为一年级下学期的借助图片识字打好了学习基础。
在一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了借助图片猜生字。如在《小蜗牛》一课中,学生在对生字偏旁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图片猜出了“蜗牛、草莓、蘑菇”等。在一年级下册《咕咚》一课中,我通过回顾旧知,引导学生根据偏旁结构来对生字进行分类:“咕、咚、吓”“掉、拦”等相同偏旁的字分一类,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来猜字音,结合生活经验大声朗读拟声词“咕咚”;“羊、鹿、象”等独体字分一类,学生先根据汉字的形状来猜字音,再到课文中结合插图去验证。接着我和学生们玩“生字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语,通过观察图片理解“逃命、拦住、领着”等词的意思,然后通过整句朗读以巩固识字。识字过程由字到词句,再通过文段和插图完成故事联结,达成字词句逐步扩展朗读的目的。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我则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引导学生在进行说话练习的基础上猜出“小壁虎、墙角、咬住”等词语,进而读通长句子,为课文的流利朗读打好基础。
二、关注细节,读好对话语气
学生虽然都很喜欢课本中的精美插图,但是他们总是更加关注故事中的主体人物和情节发展,常常忽略图片中一些生动的细节。在《棉花姑娘》一课中,学生在看图时都关注到了叶子上的蚜虫,也有一些学生忽略了棉花姑娘的神情。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留意图中棉花姑娘的神态变化,猜猜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在第一幅图中,学生发现棉花姑娘垂着脑袋,皱着眉头。当燕子飞过时,棉花姑娘抬起了头请求燕子帮忙。通过这一细节的发现,学生感受到棉花姑娘的难受和见到燕子时燃起的希望,自然读出:“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在七星瓢虫消灭蚜虫之后,图中的棉花姑娘一展笑颜,此时她的心情又如何呢?学生从图片中发现了棉花姑娘的笑脸,结合文段中“忽然、很快”等词感受到了“小医生”治理蚜虫时的快速高效,从而发出和棉花姑娘一样的疑问:“你们是谁呀?”
《小壁虎借尾巴》的插图中,小壁虎的尾巴在一点点变长,在最后一段小壁虎和妈妈的对话中,学生读不好妈妈的语气。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壁虎尾巴的变化,他们发现当小壁虎还在为借不到尾巴难过时,尾巴已经悄悄重生了!有了这个发现,学生把那句“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读得趣味十足,也把小壁虎的欢呼发自内心地读出来了。
用好课文中的插图,不用过多的讲解,学生便会主动将图片中的内容在头脑内转化成故事场景,将自己代入角色,如此,声情并茂地朗读人物对话就水到渠成了。
三、联系生活,读出情感变化
课标对学生朗读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年级的小学生情绪转换快,对他人情绪的体悟能力还不强,要求他们在朗读时和课文中的人物共情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经历时的感受,激发学生和故事中的人物共情。
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这个句式反复出现,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放慢,语调却很平淡。我问学生:“你有没有忘带东西又借不到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迅速回忆起自己忘记带跳绳、画笔、作业本时着急的感觉,我让大家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这几个句子,学生很快体会到小壁虎借尾巴的艰难,读得入情入境。我又问:“当你得不到自己需要的帮助时,你最想找谁呢?”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找爸爸,找妈妈!”小壁虎爬回家找妈妈时的难过、委屈都凝结在学生的朗读声中。体会了一把“丢尾巴”的难过和“借尾巴”的艰难,当小壁虎在妈妈的笑语中转身的时候,学生忍不住和他一起欢呼:“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设计了“画说心情”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小女孩的表情,说一说她此时的心情,学会表达自己有没有过这些心情。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回忆,激发多重情感体验。在分享交流时可以留意学生的情感经历,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感受共情。
四、发挥想象,朗读拓展表演
单一重复的朗读训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让学生乐于朗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朗读方式。本单元的课文篇幅都不短,而且都采用了反复的写法,几篇故事中描写人物动作、对话的句子都重复出现,非常适合引导学生模仿说话或根据关键词复述故事以及表演故事。
在学习《棉花姑娘》时,我尝试了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用不同的线条画出人物的对话,之后进行一次小组内的分角色朗读练习,然后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再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用回忆教师板书的方式,将“医生”的名字及其本领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来练习复述课文。
在朗读《咕咚》时,为了感受动物们的害怕及从众心理,我出示了第二幅插图,并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动物展开想象,进行填空式说话练习。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 !”
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 !”
小鹿一听,就 。他 :“ !”
大象一听,就 。他 :“ !”
然后请学生选择动物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能结合课间游戏时呼朋唤友的叫喊,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把动物们害怕的语调、慌乱的场景表演得非常生动,呈现了文中“可热闹了”的场面。在野牛拦住大伙问谁看到“咕咚”时,表演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看过去,一直看到“兔子”,这没有彩排却无比自然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就是在这样富有创造力的表演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文本,可谓一举多得。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用好插图,尝试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开展更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的语文课会更高效,也更受学生欢迎。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前山小学)
責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