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遇红白喜事,屋场里来客住宿只能靠搭铺,就是借宿。这算搭临时铺,还有人常年在其他人家借住,叫搭长铺。临时搭铺需要和下家事先商量,别人都会换上新洗的被窝铺盖,招呼客人。乡村规矩,夫妻俩按例不能搭铺睡同一张床,个中缘由说不清楚。当年住在老屋西厢房时,家里甚是拥挤,某次屋场新婚不久的一对小夫妻因故前来借宿,母亲突破禁忌腾出床来,当天自家四口人挤在一张床上。第二天听到母亲小声嘀咕,说这对小夫妻不讲究,在被窝上弄出了印迹。那时年幼懵懂,多年后才恍然大悟。
八九岁时,大我一轮的孟娇堂姑常让我去搭铺,暖被窝。她住在二楼,当时新起的楼房,墙上贴着大幅的电影明星画报,靠床的桌上放着许多书籍杂志,还有一把闪光的口琴。我爱翻阅那些书刊,记得有套小说叫《桃花湾的娘儿们》,看得似懂非懂;杂志大多是《辽宁青年》,上面常刊载流行歌曲和罗曼·罗兰的格言。到十来岁时,我偶尔在堂姑处搭铺的消息让同学得知,遭人笑话,从此作罢。虽然,我和堂姑感情要好,爱听她吹口琴,说她在丝绸厂上班的事,喜欢闻她身上雪花膏的味道。
说来搭铺这个词,在屋场语境中有种不正经的意味。男女间开玩笑,讲到放肆时,男方会言,今晚去你家搭铺;女方回,要得,莫不敢来!当众也这样对答,说话和旁听的人都吃吃笑着,不以为意。或者,话语半真半假间就会衍生出一些半真半假的情事,情理中意料外,古怪离奇。大人们闲谈时说得有鼻子有眼,幼不更事的少年在近旁偷听,会面红耳赤。
屋场有个笑谈,说某女子和人约在家中相会,被人撞见。发现者也不作声,守在门口看男方如何离去。那女人假装往外倒洗脚水,出门观察有无人在,发现者一直不走,整晚上女人共出来倒了七八次洗脚水。当年屋场就那样大一个地方,房屋互连,门窗相通,有点风吹草动都难以掩人耳目。这些或有或无的情事,是非莫辨,给夜色添上了一笔暧昧。屋场晚间人们要么不出门,要么集中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看电视。也有人入夜喜欢走门串户,东家坐到西家,喝茶聊天。当时的手电筒大多是装两节电池,爱串门闲坐的人装备更好,用装三节电池的长手电筒,打开开关,亮白如雪,像一抹月色溜到地上独自漂流。
我和弟弟喜欢偷拿家里的手电筒外出。田埂上,露珠从草尖上滚落,飞虫扑棱着翅膀,青蛙张大眼睛蹲在地上,被光亮照射得一动不动。田间种有黄豆豌豆,黄豆摘下来用稻草烧食,豌豆剥开去掉尾芽可以生吃。但不敢多摘,怕大人责骂,心里却寻思,不怕,这些瓜果在晚上见风长,明天一早就补齐了。
屋场位于山林与河谷之间,地势平坦,河流穿境而过,最近的深山也有十余里。不知何年何月始,先祖们就在此生活、繁衍。记忆中屋场似乎总雨下不停,无几日晴好;又恍惚老阳光明媚,没什么雨水。感觉天上有个硕大的水滴,包裹着太阳,阳光雨露恰如其分降落下来,照耀和滋润着这个古旧的村落。
自小有种错觉,以为屋场是个水乡。每当开春时节,周边的水田都耕作完毕,尚未插秧,整个屋场都在水中倒映。屋宇,树木,农人,牲畜,白天远望,阳光下都在水中翻转了一个世界;夜晚近观,月光里移步错影会生出玉宇琼楼之感。
天气晴好时,在屋场前面的水塘边张望,有女人家在岸边浆洗衣裳,用木槌在浸入水面的石板上捶打衣物,波纹渐次扩散出去,整个屋场在水面一荡一荡。水塘有两口,一大一小,一圆一方,中间隔着村道,有拱桥用于连接水系。岸边长满柳树,还有一种结白色圆球状花的不知名灌木。小孩子喜欢折下那些枝条,弯曲编成柳条帽,戴在头上,四处招摇。屋场的妇人,闲来没事就用捞网在水塘里打捞螺和蚌。捕鳝人会在塘边用长钢丝做的钓钩装上蚯蚓,到洞穴里钓大黄鳝,用手作势在水面敲击,弄出声响,引诱鳝鱼出来。
水塘靠屋场边有块空地,屋场人晚饭后喜欢在此聚集,唤作门前。门前是时总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们站立一处,天南海北,高谈阔论,吹牛抬杠。傍晚时节,有客来屋场,若主人家不在,邻居会告之,去门前找,准能寻到。在门前,爱说道的人嘴唇翻飞,旁边围满听众;妇人在一边闲谈,家长里短;老人找地方静静坐着;小孩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屋场人言,每天不到门前,就觉得有事没做,感到不踏实。
屋场后面,有条大水圳,一径流到入河口,水流颇大。水圳绕着半个屋场,两边长满灌木、杂草和野花。常有人会设法把水圳截断,将水排出抓鱼虾泥鳅。我记得,三四岁时独自一个人去到水圳边,看人捉鱼,甚为兴奋,那种好奇感至今记忆犹新。屋场很多田亩都依赖这条水圳灌溉,屋场人去到水圳边,总会说,到屋后放水去。水圳边青草长势很好,最适合过来放牛,任其一径吃将过去。或许,顺带就能在灌木丛边拾掇到新长的菌类,用草帽装草地上突然冒出的黑色地木耳,要么在桑树上能摘下红得发紫的桑葚。
我所熟知的打米房,位于屋场正中央,一间废弃的民房。里面设备很简单,一个电动机用长长的皮带连着打米机。打米的时候,皮带迅疾转动,声响很大,听不见人说话,彼此交流只能打手势。大人将谷物用簸箕倒入打米机上方进料的方斗,轰鸣声中,下面新米就汩汩地从出口落到箩里。小时候觉得很神奇,感觉像在变魔术。打米房的电线上、门弯里,到处布满糠灰,打米时更是尘灰弥漫,人在里边,头发、眉毛、衣服上都会沾染,像打了一层霜。
那时去打米房,每每是和母亲一起。她身材矮小,挑满满一担稻谷过去,背驼得厉害,箩筐下沿都快挨着地。当年打米的计价方式,为多少钱一担稻谷,自然挑过去越多越划算。看母亲吃力的样子,我在心里暗自发狠,要快快长高,帮她分担。然而,直到我求学离开家乡,也未曾挑起过一担米或谷,后来开始有流动的打米车上门,不久后打米房自然废弃。
听人说这个打米房建于屋场通电后,原来的老打米房在靠近小河边的公路旁,利用水力来打米。当年遗址尚在,建造原理其实很简单,我的一个远房姑妈,过去就在老打米房做事。她和我说起往事,屋场的乡野杂谈。那时还有一位刘姓青年在老打米房做工,其人长相出众。邻村有位漂亮姑娘,看上了刘姓青年,隔三岔五就设法跑到打米房去见他,有时一担稻谷,要分作三四次来才打完。或者,就在打米房的河对岸放声唱歌,让刘姓青年下班后过去相会。在那个年代,这行为大胆而出格,但两人终究走到了一起,后来又发生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事。
抽水屋在离屋场很远靠近大河边的田野里,用来在枯水季节抽送河里的水倒灌。当抽水上扬时,白花花的水柱在阳光下特别晃眼,像是硕大的喷泉。有人会拿捞网接在下面,看有没有鱼虾顺水抽上来。抽水屋用来放置柴油发动机和抽水机,用红石砌就,里头四面漏风,红石缝隙间能看到屋外。不抽水时,在里面能听到突灶螽的鸣叫,兴许蛤蟆也跳将进来。雨季来临,在附近劳作还有河边捕魚的人常会到抽水屋里避雨。太阳重新冒出头,整个屋场仿佛被清洗了一遍,阳光也如同被雨水浸泡过。
屋场人家种田,放水是件大事。在一些水渠放水不便利的地段,需要借助水车来车水进行灌溉。水车属于大型农具,并非家家户户都有,大多是几户人家合伙添置。平日,水车静静地躺在堂屋的墙边,或者高高悬挂。到使用时,先要将打水的木叶片衔接起来,把水车尾部放入水渠中,人在高处搅动把手,水就能从高到低输送到田里。
水车车水时会发出唧唧的声音,车水的人常就势哼唱。有时几架水车在一起车水,伙计们会彼此比拼速度,那刻真有长龙吸水的观感。看水车车水特别有意味,木叶片将水一格格从下往上护送,到尽头又翻转而下,如此反复,无穷无尽。小时常站在一边看得发呆,长大后才觉得,水车车水像极了人世和生活。
土车现在已日益少见,当年屋场周边的阡陌和田埂上,总会有土车压过的印迹。做土车需要上好的吃劲木料,中间大轮用于平路行走,前面小轮用于过道路缺口时借力通行。那时屋场人搬东挪西,基本都靠土车,运送稻谷肥料,砂石水泥,钢筋木头,零件杂物,简便而灵活,节时又省力。孩童们常被大人唤来,在前面用绳索拉土车,需要弯腰弓背,往前沉肩使力。土车一路行来吱吱呀呀,如同屋场人过日子,生活的担子压在身上,依然在前行中唱出歌来。
责任编辑:沙爽
八九岁时,大我一轮的孟娇堂姑常让我去搭铺,暖被窝。她住在二楼,当时新起的楼房,墙上贴着大幅的电影明星画报,靠床的桌上放着许多书籍杂志,还有一把闪光的口琴。我爱翻阅那些书刊,记得有套小说叫《桃花湾的娘儿们》,看得似懂非懂;杂志大多是《辽宁青年》,上面常刊载流行歌曲和罗曼·罗兰的格言。到十来岁时,我偶尔在堂姑处搭铺的消息让同学得知,遭人笑话,从此作罢。虽然,我和堂姑感情要好,爱听她吹口琴,说她在丝绸厂上班的事,喜欢闻她身上雪花膏的味道。
说来搭铺这个词,在屋场语境中有种不正经的意味。男女间开玩笑,讲到放肆时,男方会言,今晚去你家搭铺;女方回,要得,莫不敢来!当众也这样对答,说话和旁听的人都吃吃笑着,不以为意。或者,话语半真半假间就会衍生出一些半真半假的情事,情理中意料外,古怪离奇。大人们闲谈时说得有鼻子有眼,幼不更事的少年在近旁偷听,会面红耳赤。
屋场有个笑谈,说某女子和人约在家中相会,被人撞见。发现者也不作声,守在门口看男方如何离去。那女人假装往外倒洗脚水,出门观察有无人在,发现者一直不走,整晚上女人共出来倒了七八次洗脚水。当年屋场就那样大一个地方,房屋互连,门窗相通,有点风吹草动都难以掩人耳目。这些或有或无的情事,是非莫辨,给夜色添上了一笔暧昧。屋场晚间人们要么不出门,要么集中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看电视。也有人入夜喜欢走门串户,东家坐到西家,喝茶聊天。当时的手电筒大多是装两节电池,爱串门闲坐的人装备更好,用装三节电池的长手电筒,打开开关,亮白如雪,像一抹月色溜到地上独自漂流。
我和弟弟喜欢偷拿家里的手电筒外出。田埂上,露珠从草尖上滚落,飞虫扑棱着翅膀,青蛙张大眼睛蹲在地上,被光亮照射得一动不动。田间种有黄豆豌豆,黄豆摘下来用稻草烧食,豌豆剥开去掉尾芽可以生吃。但不敢多摘,怕大人责骂,心里却寻思,不怕,这些瓜果在晚上见风长,明天一早就补齐了。
屋场位于山林与河谷之间,地势平坦,河流穿境而过,最近的深山也有十余里。不知何年何月始,先祖们就在此生活、繁衍。记忆中屋场似乎总雨下不停,无几日晴好;又恍惚老阳光明媚,没什么雨水。感觉天上有个硕大的水滴,包裹着太阳,阳光雨露恰如其分降落下来,照耀和滋润着这个古旧的村落。
自小有种错觉,以为屋场是个水乡。每当开春时节,周边的水田都耕作完毕,尚未插秧,整个屋场都在水中倒映。屋宇,树木,农人,牲畜,白天远望,阳光下都在水中翻转了一个世界;夜晚近观,月光里移步错影会生出玉宇琼楼之感。
天气晴好时,在屋场前面的水塘边张望,有女人家在岸边浆洗衣裳,用木槌在浸入水面的石板上捶打衣物,波纹渐次扩散出去,整个屋场在水面一荡一荡。水塘有两口,一大一小,一圆一方,中间隔着村道,有拱桥用于连接水系。岸边长满柳树,还有一种结白色圆球状花的不知名灌木。小孩子喜欢折下那些枝条,弯曲编成柳条帽,戴在头上,四处招摇。屋场的妇人,闲来没事就用捞网在水塘里打捞螺和蚌。捕鳝人会在塘边用长钢丝做的钓钩装上蚯蚓,到洞穴里钓大黄鳝,用手作势在水面敲击,弄出声响,引诱鳝鱼出来。
水塘靠屋场边有块空地,屋场人晚饭后喜欢在此聚集,唤作门前。门前是时总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们站立一处,天南海北,高谈阔论,吹牛抬杠。傍晚时节,有客来屋场,若主人家不在,邻居会告之,去门前找,准能寻到。在门前,爱说道的人嘴唇翻飞,旁边围满听众;妇人在一边闲谈,家长里短;老人找地方静静坐着;小孩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屋场人言,每天不到门前,就觉得有事没做,感到不踏实。
屋场后面,有条大水圳,一径流到入河口,水流颇大。水圳绕着半个屋场,两边长满灌木、杂草和野花。常有人会设法把水圳截断,将水排出抓鱼虾泥鳅。我记得,三四岁时独自一个人去到水圳边,看人捉鱼,甚为兴奋,那种好奇感至今记忆犹新。屋场很多田亩都依赖这条水圳灌溉,屋场人去到水圳边,总会说,到屋后放水去。水圳边青草长势很好,最适合过来放牛,任其一径吃将过去。或许,顺带就能在灌木丛边拾掇到新长的菌类,用草帽装草地上突然冒出的黑色地木耳,要么在桑树上能摘下红得发紫的桑葚。
我所熟知的打米房,位于屋场正中央,一间废弃的民房。里面设备很简单,一个电动机用长长的皮带连着打米机。打米的时候,皮带迅疾转动,声响很大,听不见人说话,彼此交流只能打手势。大人将谷物用簸箕倒入打米机上方进料的方斗,轰鸣声中,下面新米就汩汩地从出口落到箩里。小时候觉得很神奇,感觉像在变魔术。打米房的电线上、门弯里,到处布满糠灰,打米时更是尘灰弥漫,人在里边,头发、眉毛、衣服上都会沾染,像打了一层霜。
那时去打米房,每每是和母亲一起。她身材矮小,挑满满一担稻谷过去,背驼得厉害,箩筐下沿都快挨着地。当年打米的计价方式,为多少钱一担稻谷,自然挑过去越多越划算。看母亲吃力的样子,我在心里暗自发狠,要快快长高,帮她分担。然而,直到我求学离开家乡,也未曾挑起过一担米或谷,后来开始有流动的打米车上门,不久后打米房自然废弃。
听人说这个打米房建于屋场通电后,原来的老打米房在靠近小河边的公路旁,利用水力来打米。当年遗址尚在,建造原理其实很简单,我的一个远房姑妈,过去就在老打米房做事。她和我说起往事,屋场的乡野杂谈。那时还有一位刘姓青年在老打米房做工,其人长相出众。邻村有位漂亮姑娘,看上了刘姓青年,隔三岔五就设法跑到打米房去见他,有时一担稻谷,要分作三四次来才打完。或者,就在打米房的河对岸放声唱歌,让刘姓青年下班后过去相会。在那个年代,这行为大胆而出格,但两人终究走到了一起,后来又发生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事。
抽水屋在离屋场很远靠近大河边的田野里,用来在枯水季节抽送河里的水倒灌。当抽水上扬时,白花花的水柱在阳光下特别晃眼,像是硕大的喷泉。有人会拿捞网接在下面,看有没有鱼虾顺水抽上来。抽水屋用来放置柴油发动机和抽水机,用红石砌就,里头四面漏风,红石缝隙间能看到屋外。不抽水时,在里面能听到突灶螽的鸣叫,兴许蛤蟆也跳将进来。雨季来临,在附近劳作还有河边捕魚的人常会到抽水屋里避雨。太阳重新冒出头,整个屋场仿佛被清洗了一遍,阳光也如同被雨水浸泡过。
屋场人家种田,放水是件大事。在一些水渠放水不便利的地段,需要借助水车来车水进行灌溉。水车属于大型农具,并非家家户户都有,大多是几户人家合伙添置。平日,水车静静地躺在堂屋的墙边,或者高高悬挂。到使用时,先要将打水的木叶片衔接起来,把水车尾部放入水渠中,人在高处搅动把手,水就能从高到低输送到田里。
水车车水时会发出唧唧的声音,车水的人常就势哼唱。有时几架水车在一起车水,伙计们会彼此比拼速度,那刻真有长龙吸水的观感。看水车车水特别有意味,木叶片将水一格格从下往上护送,到尽头又翻转而下,如此反复,无穷无尽。小时常站在一边看得发呆,长大后才觉得,水车车水像极了人世和生活。
土车现在已日益少见,当年屋场周边的阡陌和田埂上,总会有土车压过的印迹。做土车需要上好的吃劲木料,中间大轮用于平路行走,前面小轮用于过道路缺口时借力通行。那时屋场人搬东挪西,基本都靠土车,运送稻谷肥料,砂石水泥,钢筋木头,零件杂物,简便而灵活,节时又省力。孩童们常被大人唤来,在前面用绳索拉土车,需要弯腰弓背,往前沉肩使力。土车一路行来吱吱呀呀,如同屋场人过日子,生活的担子压在身上,依然在前行中唱出歌来。
责任编辑: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