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囊腺癌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tar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3.0T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囊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肝内胆管囊腺癌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做CT、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患者年龄48~74岁,中位年龄58岁;7例女性,1例男性.肿瘤位于左、右肝患者分别为5例、3例;1例多发,7例单发,均呈分房状.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及混杂密度,其中2例出血,3例见液平.MRI表现不同信号特征,囊液信号变化与囊内液体成分有关.囊壁内附着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结节,突向囊腔,T1WI壁结节呈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壁及分隔T1WI、T2WI均呈稍低信号,DWI显示壁结节呈明显高信号,囊液呈略高信号,囊壁及分隔呈低信号.CT、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及囊内分隔轻微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壁结节持续强化,囊壁及囊内分隔持续轻度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癌的MS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联合MRI是肝内胆管囊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运用超全向楔形板概念,结合计划系统优化照射野权重的功能,来同时优化照射野权重、楔形板角度和方向.方法分5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根据超全向楔形板概念,在每个照射野方向布置4个60°楔形板照射野,楔形方向分别是"LEFF"、"IN"、"RIGHT"、"OUT";第二步是根据每个计划系统优化权重功能的特点,定义优化问题(包括优化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第三步是启动优化过程;第四步是当优化问题有解,并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应用人血白蛋白制剂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171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术后应用不同人血白蛋白治疗方案的临床资料.观察组88例术后48 h内给予5%人血白蛋白,以后给予20%人血白蛋白,直至检测血浆白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对照组83例术后给予20%人血白蛋白,直至检测血浆白蛋白水平达到正常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生化指标、并发症
目的 总结利用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膜后感染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均通过后腹腔镜手术清除患者的坏死组织并置管持续冲洗引流,观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最终均取得较满意效果并顺利出院.结论 采用后腹腔镜坏死清除术及引流术治疗腹膜后感染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有效、恢复快的优势.如果适应证选择适当,可以作为首选治疗。
期刊
目的 探讨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选择性地对我院收治的50例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OC/LCBDE/OCBDE)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肝功能指标、
目的 探讨术中I125粒子植入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28例行术中I125粒子植入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与我院同期保守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n=136)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8例行术中I125粒子植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5.7±1.7)cm,术中平均植入粒子50粒.术后无胰瘘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24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30年的临床变化规律.方法 以2002年为界区分前20年病例(A组)和后10年病例(B组),回顾性对照比较2 359例患者资料.结果 B组发病年龄、病史>10年比例、复发就诊率、肝内结石占比、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择期手术率、T管引流、联合肝叶/段切除占比分别为(54.02±13.54)岁、68.99%、53.07%、73.18%、13.41%、80.80%、83.81%、44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接受改良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为腹腔镜组(20例),施行开腹的为开腹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情况.结果 除了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外(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
目的 研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在肝脏功能定量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例肝硬化和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进行Child-Pugh分级.术前测定吲哚菁绿15 min储留率(ICGR15);并行肝脏Gd-EOB-DTPA增强MRI扫描,获得感兴趣区(ROI)和主动脉区的时间-强度曲线,再利用反卷积方法计算肝脏摄取
异位肝组织临床十分罕见[1].笔者近期在胆囊切除手术中意外发现胆囊壁异位肝组织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10年入院.检查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多发性息肉、胆囊炎.上腹部MRI+ MRCP提示:胆囊多发性小结石、慢性胆囊炎.于2013年12月5日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在胆囊体部游离浆膜面有一结节样红色肉团样组织,约为1.0 cm×1.0 cm ×0.8 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