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多样化和审美性特点,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类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并创造宜人宜居的城市环境。本文从设计观念、艺术风格、空间利用和色彩效果几个方面探讨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手法和思路。
关键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观念;风格;空间;色彩
人类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建筑环境就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周围环境以及室内环境。建筑环境艺术是对人类生存的各种环境赋予艺术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可以很宽,包括与建筑环境有关的一切设计,例如城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场设计、雕塑作品等,也可以狭义地去理解,例如建筑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园林绿化设计、室外空间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等,本文从室外空间的角度探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想。
1 设计观念
1.1 生态理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运用生态理念就需要改变过去建筑设计中盲目追求豪华、新颖甚至是怪异的建筑风格,而强调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统一。按照生态理念进行设计,不仅要合理配置空间环境,减少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理念作为设计的价值取向,突出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生态价值观要求人类在利用环境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与义务。生态伦理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和环境的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在生存、发展与利益方面的平等关系,人对环境的利用要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生态美学观追求生态美,即人与环境之间和谐融洽,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油然而生的美感。
1.2 模糊概念
模糊概念是艺术品质的一大特征,它与精确是相互对立与依存的一种关系。如果说精确象征着理性,有明确的量和质的界限,模糊的界限是不清晰的。艺术表达常给人以“似”与“不似”的模糊性,因而提供给人们更广阔的想像空间,作品也更富有内涵。客观世界既复杂又多样,有很多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的朦胧美,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艺术性本质上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情感表述,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恰当地运用模糊概念可创造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弹性需求的环境空间[1]。例如“枯山水”园林艺术,将“尺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而“庭院深深深几许”则利用渗透手法展现空间景观的层次感。
2 艺术风格
2.1 情感表达
情感是艺术的载体,更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发端于情感,也表现出情感的内容。前已述及,理性能够反映出精确和边界,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无法精确表达的情感元素则可借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相关联,凝注了人的经验与生活幻象,空间因人而有情,人也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空间环境。因此,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既要理解受众的情感元素,也要善于利用情感语言表达艺术思想。情感是无声的语言,设计师将线条、色彩、质地、形状有机结合,可创造出特有的意蕴与情调,使人产生联想,体味艺术魅力。看到屋檐下的大红灯笼,人们立刻会想到节日的喜庆;漫步于现代城市广场、商业步行街也不无感受到设计师刻意营造出的与人交流的情感元素。
2.2 自然风尚
过分推崇科技成果,割裂了人类的情感,因而“回归自然”就成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一面鲜艳的旗帜。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追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在今天也得到体现,例如过去许多城市为了防洪一味将堤岸截弯取直,改成直立硬质堤岸,不仅河岸美感尽失,城内却频现内涝,现在不少地方又在恢复自然堤岸形态。
2.3 傳统元素
文化是有传承的,盲目割裂历史,不仅无助于创新,而且会沦为不伦不类。利用传统元素并非要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提炼、转化和重构,加以重新诠释。直白地说就是用现代审美情趣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吴良墉设计的孔子书院,布局上采用了传统书院的形式,北面堆土成坐山,南面堆土似案山,左引水喻青龙,前环水为金带,但又以现代美学加以演绎和创新。
2.4 地域风格
地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若得巧妙利用将会为设计师发挥其独特的风格与张扬个性。岭南建筑艺术集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以及沿海地域文化于一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情。其建筑风格特征[2]为:空间布局开敞通透;建筑形式轻巧、优雅;意境清新自然、和谐统一;注重中西结合以及技术手段的利用。例如岭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因此建筑造型上要有良好的遮阳、防雨功能,空间通透以利通风散热,色彩运用明朗、轻灵,减轻沉闷气候带来的压抑感,碉楼、骑楼建筑则结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借鉴和传承岭南建筑艺术风格,体现更多的生态理念。
3空间利用
建筑环境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其空间特性,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也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艺术实则空间组合、分隔和虚空的利用。
3.1 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包括流动处理、对比设计、过渡引导和序列组合等形式[3]。流动处理是利用空间的起承转合来增加流动感。例如苏州留园入口处有几十米狭长空间,设计者充分利用开敞与封闭空间组合及其光影变化,营造出流动变幻的艺术效果。空间对比设计即运用大小对比、高矮对比、明暗对比、虚实对比、闹静对比、开合对比、形状对比等各种形式组合表现空间艺术效果。过渡引导是空间处理的重要手法,如传统建筑的柱廊、檐廊等运用方法。序列组合是按照特定内容组合成序列,如博物馆按照历史顺序安排空间设计。
3.2 空间分隔
简言之,即将大空间分隔为若干小空间。例如通过山石、景观、植物、雕塑、建筑等进行分隔。分隔分为实隔、虚隔和渗透等手法。实隔不仅隔断视线,还阻隔交通,如设置天井、密林等空间。虚隔主要阻断交通,不隔断视线。渗透是在不同的空间之间通过艺术手法处理围与透的关系,例如江南园林常采用透空门窗进行分隔,室内室外空间相互渗透,大大丰富了层次感和趣味性。
3.3 虚空体验
虚空是指不使用有形的分隔手段,而通过虚拟、暗示营造空间。例如苏州拙政园借景北寺塔,无锡寄畅园借景惠山等,其将远景融入园内空间,正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惯用手法,体现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特点。
4色彩效果
建筑外部色彩是影响建筑环境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筑造型设计的主要手段。然而也要看到建筑色彩不同于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而是受到环境中其他因素影响的渲染色彩,非物质原象色彩。以下介绍色彩烘托、色彩调和、色量运用等方法[4]。
4.1 色彩烘托
色彩烘托也就是通过反差比较大的色彩烘托主色,例如绿色背景下红色或黄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白色在与黑色的对比中更加白亮。但是建筑环境色彩运用必须适度,若对比度超过了就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4.2 色彩调和
建筑色彩搭配讲究协调一致。色彩调和有明暗度调和、色差调和、等差明度调和或等比明度调和等方法。色彩不协调最典型的问题是过生或过火,过生是色彩调和不够,以致显得突兀而缺少生气;过火是调和过度,没有主次之分,弄成了一锅粥。
4.3 色量运用
色量指建筑设计中用色的面积和用色的纯度,只有控制色量适宜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效果。就建筑外部环境而言,色量运用宜简忌繁,彩度宜淡忌浓,明度宜明忌暗。
5 结语
建筑作品尤其是外部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一经问世其所展示的外貌、轮廓、色彩和风格已经不再专属于设计师个人,而要面向大众的评判与欣赏,因此设计师应善于与受众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设计理念得到升华,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伟. 环境艺术中的模糊性思维探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87-91.
[2] 吴汉华. 浅析岭南建筑艺术风格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 美术教育研究,2013(15):154-155.
[3] 李抒音. 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艺术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13(8):127-128.
[4] 金娟. 建筑环境中的色彩艺术设计研究[J]. 文艺生活,2012(8):203.
关键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观念;风格;空间;色彩
人类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建筑环境就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周围环境以及室内环境。建筑环境艺术是对人类生存的各种环境赋予艺术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可以很宽,包括与建筑环境有关的一切设计,例如城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场设计、雕塑作品等,也可以狭义地去理解,例如建筑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园林绿化设计、室外空间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等,本文从室外空间的角度探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想。
1 设计观念
1.1 生态理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运用生态理念就需要改变过去建筑设计中盲目追求豪华、新颖甚至是怪异的建筑风格,而强调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统一。按照生态理念进行设计,不仅要合理配置空间环境,减少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理念作为设计的价值取向,突出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生态价值观要求人类在利用环境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与义务。生态伦理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和环境的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在生存、发展与利益方面的平等关系,人对环境的利用要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生态美学观追求生态美,即人与环境之间和谐融洽,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油然而生的美感。
1.2 模糊概念
模糊概念是艺术品质的一大特征,它与精确是相互对立与依存的一种关系。如果说精确象征着理性,有明确的量和质的界限,模糊的界限是不清晰的。艺术表达常给人以“似”与“不似”的模糊性,因而提供给人们更广阔的想像空间,作品也更富有内涵。客观世界既复杂又多样,有很多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的朦胧美,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艺术性本质上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情感表述,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恰当地运用模糊概念可创造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弹性需求的环境空间[1]。例如“枯山水”园林艺术,将“尺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而“庭院深深深几许”则利用渗透手法展现空间景观的层次感。
2 艺术风格
2.1 情感表达
情感是艺术的载体,更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发端于情感,也表现出情感的内容。前已述及,理性能够反映出精确和边界,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无法精确表达的情感元素则可借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相关联,凝注了人的经验与生活幻象,空间因人而有情,人也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空间环境。因此,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既要理解受众的情感元素,也要善于利用情感语言表达艺术思想。情感是无声的语言,设计师将线条、色彩、质地、形状有机结合,可创造出特有的意蕴与情调,使人产生联想,体味艺术魅力。看到屋檐下的大红灯笼,人们立刻会想到节日的喜庆;漫步于现代城市广场、商业步行街也不无感受到设计师刻意营造出的与人交流的情感元素。
2.2 自然风尚
过分推崇科技成果,割裂了人类的情感,因而“回归自然”就成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一面鲜艳的旗帜。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追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在今天也得到体现,例如过去许多城市为了防洪一味将堤岸截弯取直,改成直立硬质堤岸,不仅河岸美感尽失,城内却频现内涝,现在不少地方又在恢复自然堤岸形态。
2.3 傳统元素
文化是有传承的,盲目割裂历史,不仅无助于创新,而且会沦为不伦不类。利用传统元素并非要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提炼、转化和重构,加以重新诠释。直白地说就是用现代审美情趣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吴良墉设计的孔子书院,布局上采用了传统书院的形式,北面堆土成坐山,南面堆土似案山,左引水喻青龙,前环水为金带,但又以现代美学加以演绎和创新。
2.4 地域风格
地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若得巧妙利用将会为设计师发挥其独特的风格与张扬个性。岭南建筑艺术集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以及沿海地域文化于一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情。其建筑风格特征[2]为:空间布局开敞通透;建筑形式轻巧、优雅;意境清新自然、和谐统一;注重中西结合以及技术手段的利用。例如岭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因此建筑造型上要有良好的遮阳、防雨功能,空间通透以利通风散热,色彩运用明朗、轻灵,减轻沉闷气候带来的压抑感,碉楼、骑楼建筑则结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借鉴和传承岭南建筑艺术风格,体现更多的生态理念。
3空间利用
建筑环境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其空间特性,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也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艺术实则空间组合、分隔和虚空的利用。
3.1 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包括流动处理、对比设计、过渡引导和序列组合等形式[3]。流动处理是利用空间的起承转合来增加流动感。例如苏州留园入口处有几十米狭长空间,设计者充分利用开敞与封闭空间组合及其光影变化,营造出流动变幻的艺术效果。空间对比设计即运用大小对比、高矮对比、明暗对比、虚实对比、闹静对比、开合对比、形状对比等各种形式组合表现空间艺术效果。过渡引导是空间处理的重要手法,如传统建筑的柱廊、檐廊等运用方法。序列组合是按照特定内容组合成序列,如博物馆按照历史顺序安排空间设计。
3.2 空间分隔
简言之,即将大空间分隔为若干小空间。例如通过山石、景观、植物、雕塑、建筑等进行分隔。分隔分为实隔、虚隔和渗透等手法。实隔不仅隔断视线,还阻隔交通,如设置天井、密林等空间。虚隔主要阻断交通,不隔断视线。渗透是在不同的空间之间通过艺术手法处理围与透的关系,例如江南园林常采用透空门窗进行分隔,室内室外空间相互渗透,大大丰富了层次感和趣味性。
3.3 虚空体验
虚空是指不使用有形的分隔手段,而通过虚拟、暗示营造空间。例如苏州拙政园借景北寺塔,无锡寄畅园借景惠山等,其将远景融入园内空间,正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惯用手法,体现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特点。
4色彩效果
建筑外部色彩是影响建筑环境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筑造型设计的主要手段。然而也要看到建筑色彩不同于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而是受到环境中其他因素影响的渲染色彩,非物质原象色彩。以下介绍色彩烘托、色彩调和、色量运用等方法[4]。
4.1 色彩烘托
色彩烘托也就是通过反差比较大的色彩烘托主色,例如绿色背景下红色或黄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白色在与黑色的对比中更加白亮。但是建筑环境色彩运用必须适度,若对比度超过了就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4.2 色彩调和
建筑色彩搭配讲究协调一致。色彩调和有明暗度调和、色差调和、等差明度调和或等比明度调和等方法。色彩不协调最典型的问题是过生或过火,过生是色彩调和不够,以致显得突兀而缺少生气;过火是调和过度,没有主次之分,弄成了一锅粥。
4.3 色量运用
色量指建筑设计中用色的面积和用色的纯度,只有控制色量适宜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效果。就建筑外部环境而言,色量运用宜简忌繁,彩度宜淡忌浓,明度宜明忌暗。
5 结语
建筑作品尤其是外部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一经问世其所展示的外貌、轮廓、色彩和风格已经不再专属于设计师个人,而要面向大众的评判与欣赏,因此设计师应善于与受众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设计理念得到升华,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伟. 环境艺术中的模糊性思维探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87-91.
[2] 吴汉华. 浅析岭南建筑艺术风格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 美术教育研究,2013(15):154-155.
[3] 李抒音. 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艺术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13(8):127-128.
[4] 金娟. 建筑环境中的色彩艺术设计研究[J]. 文艺生活,2012(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