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分析了食用菌栽培中链孢霉的发生特点及危害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污染源,严格无菌操作,培养健壮菌丝,控制培养室温度等。
  关键词:食用菌;链孢霉;防控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030-02
  Abstract: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asons of neurospora were analyz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us.In addition,fou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roposed,which were to reduce pollution source,have strict sterile operation,cultivate robust mycelium and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culture chamber..
  Key words:Edible fungus;Neurospora;Prevention and control
  在食用菌代料栽培过程中,竞争性杂菌危害经常发生,常见的有木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和链孢霉菌等[1]。这些杂菌适应性强,传播蔓延速度快,它们在食用菌菌丝充分生长之前感染食用菌生长基质,与食用菌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2],其中尤以链孢霉危害最为严重。链孢霉又称红色面包霉或串珠霉,分布广泛,高温季节容易发生,其生活周期短,扩散蔓延快,一旦被污染,防治极为困难,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3]。
  百色学院食用菌实训基地于2017年6月建成运行,承担右江区科技局扶贫项目,对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为贫困村制作、提供菌袋。2017年7月开始生产黑木耳、香菇菌袋,生产后不久就发现有链孢霉污染,之后每批都被染菌,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经过多方探索、试验,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2018年开始又恢复了正常生产,没有再发生链孢霉危害。本文将链孢霉的防控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危害情况
  1.1 病原菌 链孢霉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粪壳菌目、链孢霉属。食用菌生产中最常见的链孢霉主要有粗糙链孢霉和好食链孢霉,这2种链孢霉一般会形成成串的橘红色分生孢子,故称红色链孢霉[4]。但在百色学院食用菌基地,除了红色链孢霉外,还出现了另一种乳白色至淡黄色的链孢霉。
  1.2 发生特点 链孢霉以孢子粉在空气中扩散,在菌袋口和接种口处萌发,接种后10d内大量发生。袋口盖面长满菌丝后,极少受到污染。链孢霉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分生孢子萌发力强,在空气中漂浮,遇到合适的基质就会萌发侵染危害。菌场附近的玉米地里,采收后的玉米秆、玉米芯都有染菌。堆放的木屑受潮时,也会大量染菌,成为新的污染源。菌场附近种植围场地的银合欢树及附近果农种的大青枣树,新芽受蚜虫危害后,由于蚜虫分泌出蜜汁,在蚜虫的新梢上也有链孢霉孢子团。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度极快。染菌后,很快就在袋口外面产生孢子团。菌丝顽强有力,菌袋袋口封口用的报纸、透气封口膜均能被菌丝穿透,也能从袋口的细小逢隙中穿出,迅速在菌袋外形成孢子团。孢子团比较松脆,一碰到会散开,散发出大量孢子,成为新的污染源,极难清理。刚长出袋外的孢子团外观很像刚长的灵芝子实体,长出袋外1d后可长成一大团,外观极像面包或猴头菇子实体。基地发现的链孢霉孢子团颜色有2种,一种为红色,一种为灰白色至淡黄色。因为孢子团的孢子数量非常庞大,孢子又容易散开,链孢霉的扩散、蔓延速度很快,来势凶猛,一旦发现培养室内有菌袋受污染,就会造成毁灭性损失。
  1.3 危害情况 白色学院食用菌基地2017下半年生产共生产15000袋的灵芝、黑木耳、香菇,最终能用的菌袋仅有约4000袋,损失惨重。基地2017年7月开始生产赤灵芝菌袋,接着相继生产黑木耳、香菇、姬菇。生产了1000多袋赤灵芝后,从黑木耳开始就有链孢霉危害。开始是出现红色链孢霉,11月份从云南购进一批黑木耳菌种后,又出现白色链孢霉危害。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场地也进行过彻底清理,但还是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造成了很大损失。12月后,改种姬菇,染菌量大大减少。总结经验后,2018年3月再生产赤灵芝,第1批有少量染菌,第2批后开始正常,不再有链孢霉出现。
  2 防治措施
  2.1 减少污染源
  2.1.1 清除染菌菌袋 发现染菌的菌袋,及时清除。链孢霉的孢子团含有孢子的数量非常庞大,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清理,减少污染源。孢子团质地松脆,一经抖动、触碰就会散开,大量散发孢子。清除染菌菌袋时,动作要非常小心。2人合作,1人拿菌袋,1人拿大一些的塑料袋,小心把菌袋放入大塑料袋里,扎好袋口。清理出来的菌袋,集中拿去远处的垃圾场丢弁或在附近焚烧。焚烧时,在菌袋上覆盖木屑,一是助燃,二是防止孢子飞扬。
  2.1.2 场地、空间定期消毒 清理好染菌菌袋后,菌房及时消毒。平时定期消毒,每隔3~5d消毒1次。用二氯异氰尿酸钠(保菇王),兑水500倍喷撒,也可烟雾薰蒸。喷施消毒剂必须在清理完染菌菌袋后再进行,因为链孢霉孢子团很容易散开,水雾喷撒时会散开很多孢子,造成更多的污染。室外场地每10d喷施1次二氯异氰尿酸钠,或撒生石灰粉。
  2.2 按无菌要求严格接种 操作接种前,菇房彻底消毒。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尽可能减少染菌机会。
  2.3 保证菌丝生长健壮 保证菌丝生长健壮,可以使食用菌菌丝在与链孢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抑制链孢霉孢子的萌发与生长,从根本上防止杂菌污染。
  2.3.1 选用强壮的菌种 强壮的菌种,接种后菌丝萌发快,吃料快,很快就在袋口部位长满强壮的菌丝,防止杂菌感染。菌种在合适菌龄时使用,效果好。培养健壮的菌丝,比消毒灭菌更有效。
  2.3.2 提高培养料质量 按配方比例准确调配培养料,水分比例适宜,pH合适。培养料配好后不能留过夜,及时装袋灭菌,防止培养料变酸。
  2.4 合理控制培养室温度 链孢霉在25~36℃时,菌丝生长最快,且在25~30℃下其孢子6h内即可萌发菌丝[1]。根据这个特点,在菌袋灭完菌出锅后,到接种后菌丝长满袋口封面之前,把培养室的温度调至21℃,延缓链孢霉孢子的萌发时间。
  3 结语
  链孢霉在食用菌生产中造成的危害巨大,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在防控措施中,提高食用菌菌丝的长勢与生长速度,增强菌丝的竟争能力,是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0.
  [2]覃宝山,覃勇荣.二氧化氯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16):201-204.
  [3]王贺祥,刘庆洪.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204.
  [4]吴小平,彭建升,刘盛荣.食用菌污染袋白色链孢霉分离鉴定及特性初探[J].中国食用菌,2008(03):58-60.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地热作为一种来自地壳裂变产生的清洁能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雄安新区”的建立,地热工程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本文就地热开发中遇到的地热井伴生气问题进行探讨。
目的:探讨OEC质量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建立护理管理目标,健全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比较并分析OEC管理模式建立前后护理质量的变化。结果:实施前后Ⅰ级护理、
对沾18区块18口电加热生产井、8口加药生产井及3口冬季管输困难井的集输工艺进行优化,改造为空心杆掺水工艺.
摘 要:為研究海滨锦葵提取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以异育银鲫幼鱼为试验对象,在其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滨锦葵提取物,研究不同水平海滨锦葵提取物对其生长性能、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可有效提高异育银鲫的免疫机能和生长性能。  关键词:海滨锦葵;异育银鲫;非特异性免疫;生长性能;提取物  中图分类号 R285
1999年元月,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后,我国教育战线的又一纲领性文件。《行动计划》将
TIE Beijing Automotive Production Base (BAPB), establishedin 2003, is one of the capital’s modern manufacturing enginesand provides thrust to its general economyas well.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su
本文以色谱仪在天然气输气管道中的应用为出发点,通过对色谱分析仪的原理和应用情况介绍,对比目前常用各品牌色谱分析仪的性能与故障诊断方法,从而为使用类似色谱分析仪设备的单
目的:比较我校中专与大专学生婚恋观的异同点。方法:对340名中专、大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中专与大专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校中专与大专学生在婚恋某些观点上存
本实验主要探讨了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实验随机选择了90名女大学生参与不同强度的专项选修课的实验,其中小强度30人,中强30人;对照30人。实施8周时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Anne Beaufort's social apprenticeship model for gaining writing expertise. The imprtance of applic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