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所在的启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有智障的儿童,而基于生活场景发展智障儿童综合能力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研究,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从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智障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 生活场景;发展;智障儿童;综合能力
我所在的启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有智障的儿童,而基于生活场景发展智障儿童综合能力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研究,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从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智障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一、开设生活适应课程,奠定适应能力培养基础
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变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降低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培训难度,努力把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最终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让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得以提高。
1.联系生活实际,为生活适应课程提供基础
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适应定位于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交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尝试生活化情景教学,为生活和适应课程提供支撑。
如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在针对教材特点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情景,让智障儿童向教材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让智障儿童懂得在学校怎样与老师和同学打招呼,引导智障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连续情境体验,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角色的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有助于智障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打破原有格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由于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会出现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因为“时间紧”而无法进一步探讨,智障生的点滴发现,也会因为课堂上时间的“程序化”而无法进一步深入。虽然教育看起来处于有条不紊的运作之中,而孩子们却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孩子,打破原有格局的限制,为了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如:在学习校本教材《认识超市海报》一课中我给学生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广告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商品标价和促销商品,同时引导他们观察海报上的各种图片,促使智障儿童对海报爱不释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生活化主题教学,抓住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
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为弱智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主题教学指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课程的进程和顺序以一个个的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将不同的科目串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
例如,在以“叠衣服”为主题的单元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衣服的分类,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动手叠衣服,数数自己洗了几件衣服等。所谓生活化主题教学即把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的教学。生活化主题教学的课型有准备课、综合课、实践课三种形式。
1.准备课:是综合课的基础,是利用教材本身的相互联系,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个内容的强化教学。它主要采用直观手段,通过设置情境、录像、实物、模型、示范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刺激智残儿童大脑皮层,增加痕迹效应,丰富其生活经验。在准备课中,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注意小步子多循环,使智残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2.综合课:综合课不是将准备课内容进行简单地拼盘,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主题,体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富于生活化,能充分调动智残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探索精神,同时它综合了丰富的信息刺激,能促使智残学生脑功能的整合能力得到改善,促进其身心机能协同发展。
3.实践课:是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场所中去,亲自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
為了达到“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善学生生活”的目标,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本人将不断探索开发出更多、更适合于智障学生发展的生活适应课程内容,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途径,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生活场景;发展;智障儿童;综合能力
我所在的启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有智障的儿童,而基于生活场景发展智障儿童综合能力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研究,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从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智障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一、开设生活适应课程,奠定适应能力培养基础
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变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降低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培训难度,努力把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最终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让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得以提高。
1.联系生活实际,为生活适应课程提供基础
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适应定位于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交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尝试生活化情景教学,为生活和适应课程提供支撑。
如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在针对教材特点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情景,让智障儿童向教材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让智障儿童懂得在学校怎样与老师和同学打招呼,引导智障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连续情境体验,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角色的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有助于智障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打破原有格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由于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会出现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因为“时间紧”而无法进一步探讨,智障生的点滴发现,也会因为课堂上时间的“程序化”而无法进一步深入。虽然教育看起来处于有条不紊的运作之中,而孩子们却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孩子,打破原有格局的限制,为了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如:在学习校本教材《认识超市海报》一课中我给学生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广告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商品标价和促销商品,同时引导他们观察海报上的各种图片,促使智障儿童对海报爱不释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生活化主题教学,抓住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
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为弱智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主题教学指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课程的进程和顺序以一个个的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将不同的科目串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
例如,在以“叠衣服”为主题的单元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衣服的分类,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动手叠衣服,数数自己洗了几件衣服等。所谓生活化主题教学即把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的教学。生活化主题教学的课型有准备课、综合课、实践课三种形式。
1.准备课:是综合课的基础,是利用教材本身的相互联系,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个内容的强化教学。它主要采用直观手段,通过设置情境、录像、实物、模型、示范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刺激智残儿童大脑皮层,增加痕迹效应,丰富其生活经验。在准备课中,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注意小步子多循环,使智残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2.综合课:综合课不是将准备课内容进行简单地拼盘,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主题,体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富于生活化,能充分调动智残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探索精神,同时它综合了丰富的信息刺激,能促使智残学生脑功能的整合能力得到改善,促进其身心机能协同发展。
3.实践课:是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场所中去,亲自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
為了达到“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善学生生活”的目标,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本人将不断探索开发出更多、更适合于智障学生发展的生活适应课程内容,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途径,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