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沿途上的那些传奇古镇各具特色,令人心驰神往。
望鱼古镇:远方的幽静故乡
望鱼古镇是昔日茶马古道进出成都的重要驿站。因为主要建筑坐落在一突兀于山腰的巨石上,巨石形似一只守望着周公河游鱼的猫而得名。
古镇很小,小得一支烟的功夫便可从头走到尾。街道两侧都是极为平常的百姓家的房子,清一色的老式木结构吊脚楼、小青瓦木板房,房屋全都是木制的,见不到沙石和土墙,除了墙基外也甚少用石料,屋顶一律是黑色的瓦片。同所有的古村一样,细节的精美无处不在,木制的窗花都是各种的动物,用作支撑梁柱的石礅有四面的,有八面的,每一面都雕刻如饰品。
雨城气候多雨潮湿,岁月的痕迹连同那些青苔布满了各个小巷,幽暗的绿色占据着视野。青石铺就的老街和已经倾斜了的房梁,都静默地守护着古镇的历史。石板上,先民脚步踏出的凹槽和挂在房檐下的草鞋,把古镇的艰辛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小小的望鱼古镇,是一段正在消失的历史碎片,那些挂在房檐的大红灯笼显得十分矫情,无法掩盖古镇的衰败。静静地走进古镇,呼吸来自山野的气息,这一段小小的碎片,也许会波澜不惊地让你想起远方的故乡……
沙溪古镇:行走在古老的集市上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贸交易集市。
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与沙溪坝一山之隔,位于沙溪西部的弥沙发掘了盐井,古称傍弥潜井,沙溪是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古镇的贸易也随之加入新的内容——盐。盐井的开采,为沙溪的发展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沙溪的鼎盛繁荣就这样来了。
与丽江、大理相比,它现在是小了许多,更落后了许多,但它比束河更为单纯宁静,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存在,丝毫不逊色于茶马古道上的其他遗迹!
束河古镇:描摹自然本色
束河镇又叫龙泉村,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走在街上,眼前之景与我想象的有些不同,不宽的石板路倒也青幽古朴,小街道路两侧的房屋虽然是当地的老式建筑,一眼看去却全是商铺,有些还挂上了稀疏的红色灯笼。
前行便是束河镇的四方街广场,周边店铺黑红色的木板门面,油漆斑驳脱落。清清的水溪盘旋围绕,斜斜的五条道路通向各个方向。这里曾经是丽江的皮毛交易的集散之地。脚底下被人和牲口踩磨得滑溜溜的石板块,影射着昔日的繁华。古代,由于广场夜市人来人往、灯影憧憧,形成了一道风景,所以也被诗意地称为“夜市萤火”。
往上走为聚宝山,我则顺着山边道路向西南游览。沿途是趋于古朴的原生态自然旧貌:高低不平的石板道或窄窄的碎石混土路,经年历久的木椽农舍,绿草野花在屋边墙角蓬蓬而生,路旁农家菜田被南瓜秧、辣椒枝、青菜叶切割得片片畦畦,三五芦花草鸡悠闲踱步啄食,显现出一派纳西田园牧歌的生活实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和顺古镇:凝固的建筑之美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就走进了和顺古镇了。进入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
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600多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
和顺古名“阳温墩”,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这里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
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这里所有的道路、墙基院落都用火山石镶砌而成,古朴典雅。从古至今和顺民风谦恭礼让,古朴儒雅,地方风味饮食“三滴水”、“头脑”更是堪称一绝。
盐井古镇:白色王国的神圣信仰
地处西藏芒康县和云南德钦县接壤之地的盐井古镇,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盐井山高谷深,沿江两岸三叠纪红色砂砾层出露有盐泉,将盐泉水提至盐田,经3~5天盐水自然蒸发,析出盐分,即为“藏巴盐”。盐业是盐井乡的主要经济来源,井口和盐田全分布在境内澜沧江两岸。
到盐井古镇最先看的自然是盐井,我一大早就到澜沧江江边去看盐田。当地的纳西族女子,用长圆形木桶从江边的盐井内将盐水一桶桶背出,然后爬上来,倒于一块块晒盐田之中。一两天后,井盐便在峡谷阳光的暴晒和强风的吹拂下,成为固体状盐。
盐井是商品集散地,周边18个地方的人都来此地做买卖。芒康有18个头人到这里买盐,运到拉萨。巴塘、理塘的人过去要从盐井经过去拉萨。现在每天还有来自察瓦弄的大群马帮到此买货,每次来的马匹约100多匹。
察瓦弄属于西藏察隅县,位于云南、西藏、缅甸、印度三角交叉地带,是“茶马古道”上著名的马帮繁盛之地,至今马帮仍然十分兴旺。如今的盐井,纳西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东巴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和平共处,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福地。
在整个西藏,只有盐井乡才有一个天主教堂。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不少传教士竭力试图在西藏传播天主教,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盐井是唯一的例外。
当地藏民既有信仰天主教的,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历史上,这两个宗教在这里曾经发生血与火的冲突。如今,两教早就握手言欢,和谐共存,佛陀和基督的智慧和慈悲的光环,在这个横断山的深山小镇里融为一体,教化人心,造福世人,成为西藏一个独特的文化亮点。
我此行去拜访了位于上盐井村的天主教教堂,这个教堂的全名为“圣母敬教之佑堂”。教堂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天主教传入后随俗施教的风格,教堂的建筑从其形式到内容类似于藏传佛教的佛殿或经堂。里面的装饰也有不少藏文化的痕迹,如神像的藏族唐卡画形式、神像边的哈达围饰等;圣经是用藏文写的。
(摘自《中国城市旅游》)
(本文选自:现代阅读 2015年09期)
望鱼古镇:远方的幽静故乡
望鱼古镇是昔日茶马古道进出成都的重要驿站。因为主要建筑坐落在一突兀于山腰的巨石上,巨石形似一只守望着周公河游鱼的猫而得名。
古镇很小,小得一支烟的功夫便可从头走到尾。街道两侧都是极为平常的百姓家的房子,清一色的老式木结构吊脚楼、小青瓦木板房,房屋全都是木制的,见不到沙石和土墙,除了墙基外也甚少用石料,屋顶一律是黑色的瓦片。同所有的古村一样,细节的精美无处不在,木制的窗花都是各种的动物,用作支撑梁柱的石礅有四面的,有八面的,每一面都雕刻如饰品。
雨城气候多雨潮湿,岁月的痕迹连同那些青苔布满了各个小巷,幽暗的绿色占据着视野。青石铺就的老街和已经倾斜了的房梁,都静默地守护着古镇的历史。石板上,先民脚步踏出的凹槽和挂在房檐下的草鞋,把古镇的艰辛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小小的望鱼古镇,是一段正在消失的历史碎片,那些挂在房檐的大红灯笼显得十分矫情,无法掩盖古镇的衰败。静静地走进古镇,呼吸来自山野的气息,这一段小小的碎片,也许会波澜不惊地让你想起远方的故乡……
沙溪古镇:行走在古老的集市上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贸交易集市。
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与沙溪坝一山之隔,位于沙溪西部的弥沙发掘了盐井,古称傍弥潜井,沙溪是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古镇的贸易也随之加入新的内容——盐。盐井的开采,为沙溪的发展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沙溪的鼎盛繁荣就这样来了。
与丽江、大理相比,它现在是小了许多,更落后了许多,但它比束河更为单纯宁静,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存在,丝毫不逊色于茶马古道上的其他遗迹!
束河古镇:描摹自然本色
束河镇又叫龙泉村,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走在街上,眼前之景与我想象的有些不同,不宽的石板路倒也青幽古朴,小街道路两侧的房屋虽然是当地的老式建筑,一眼看去却全是商铺,有些还挂上了稀疏的红色灯笼。
前行便是束河镇的四方街广场,周边店铺黑红色的木板门面,油漆斑驳脱落。清清的水溪盘旋围绕,斜斜的五条道路通向各个方向。这里曾经是丽江的皮毛交易的集散之地。脚底下被人和牲口踩磨得滑溜溜的石板块,影射着昔日的繁华。古代,由于广场夜市人来人往、灯影憧憧,形成了一道风景,所以也被诗意地称为“夜市萤火”。
往上走为聚宝山,我则顺着山边道路向西南游览。沿途是趋于古朴的原生态自然旧貌:高低不平的石板道或窄窄的碎石混土路,经年历久的木椽农舍,绿草野花在屋边墙角蓬蓬而生,路旁农家菜田被南瓜秧、辣椒枝、青菜叶切割得片片畦畦,三五芦花草鸡悠闲踱步啄食,显现出一派纳西田园牧歌的生活实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和顺古镇:凝固的建筑之美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就走进了和顺古镇了。进入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
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600多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
和顺古名“阳温墩”,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这里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
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这里所有的道路、墙基院落都用火山石镶砌而成,古朴典雅。从古至今和顺民风谦恭礼让,古朴儒雅,地方风味饮食“三滴水”、“头脑”更是堪称一绝。
盐井古镇:白色王国的神圣信仰
地处西藏芒康县和云南德钦县接壤之地的盐井古镇,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盐井山高谷深,沿江两岸三叠纪红色砂砾层出露有盐泉,将盐泉水提至盐田,经3~5天盐水自然蒸发,析出盐分,即为“藏巴盐”。盐业是盐井乡的主要经济来源,井口和盐田全分布在境内澜沧江两岸。
到盐井古镇最先看的自然是盐井,我一大早就到澜沧江江边去看盐田。当地的纳西族女子,用长圆形木桶从江边的盐井内将盐水一桶桶背出,然后爬上来,倒于一块块晒盐田之中。一两天后,井盐便在峡谷阳光的暴晒和强风的吹拂下,成为固体状盐。
盐井是商品集散地,周边18个地方的人都来此地做买卖。芒康有18个头人到这里买盐,运到拉萨。巴塘、理塘的人过去要从盐井经过去拉萨。现在每天还有来自察瓦弄的大群马帮到此买货,每次来的马匹约100多匹。
察瓦弄属于西藏察隅县,位于云南、西藏、缅甸、印度三角交叉地带,是“茶马古道”上著名的马帮繁盛之地,至今马帮仍然十分兴旺。如今的盐井,纳西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东巴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和平共处,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福地。
在整个西藏,只有盐井乡才有一个天主教堂。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不少传教士竭力试图在西藏传播天主教,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盐井是唯一的例外。
当地藏民既有信仰天主教的,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历史上,这两个宗教在这里曾经发生血与火的冲突。如今,两教早就握手言欢,和谐共存,佛陀和基督的智慧和慈悲的光环,在这个横断山的深山小镇里融为一体,教化人心,造福世人,成为西藏一个独特的文化亮点。
我此行去拜访了位于上盐井村的天主教教堂,这个教堂的全名为“圣母敬教之佑堂”。教堂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天主教传入后随俗施教的风格,教堂的建筑从其形式到内容类似于藏传佛教的佛殿或经堂。里面的装饰也有不少藏文化的痕迹,如神像的藏族唐卡画形式、神像边的哈达围饰等;圣经是用藏文写的。
(摘自《中国城市旅游》)
(本文选自:现代阅读 201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