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玛次仁,西藏盐井人。1989年调入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担任翻译及联络官,后担任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1998年筹建西藏登山学校,2001年筹建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公司。2008年至今在西藏登山队,担任西藏自治区登山队队长、西藏自治区高山救援队队长、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级体育运动健将称号,2008年获得国家体育荣誉奖章。
尼玛次仁,一位典型的康巴汉子。他不但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更为重要的是,他一手创建了西藏登山学校,培养出了100多名西藏职业登山向导,开创了全新的高山服务产业。他,与摄影还结下了不解之缘。
见证奥运火炬上珠峰
2008年10月,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区文联和拉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中,尼玛次仁拍摄的《奥运火炬上珠峰》从全国3600余幅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取了大展唯一金奖。这一组四幅的图片,不但展现了登山健儿在雪山冰峰中奋力攀登的英姿,也揭示了尼玛次仁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传递到珠穆朗玛峰顶峰。当时,尼玛次仁担任奥运珠峰火炬传递登山队副队长及第三棒火炬手。他手擎火炬,以稳健的步伐完成了传递。在全球电视直播中,观众们只是看到了举行仪式的几十分钟。不过,为了这一时刻,火炬手和保障人员却是准备了几年的时间。作为西藏登山学校校长的尼玛次仁,他和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同时,作为新华社的特约摄影记者,尼玛次仁将这一历史时刻定格成永恒的瞬间。
尼玛次仁不嗜烟酒,除去工作及登山,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了—摄影的动机来自于记录队员们的成长过程。在攀登拍摄时,雪山上变化莫测的光线是最难把握的,但是尼玛次仁十分自信地说:“这么多年的登山经验,我和这些光线都已经很熟悉了。”
源于梦想的登山学校
尼玛次仁出生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他从小向往成为一名登山运动员。后来,他来到了拉萨,进入西藏体育局,成为一名射箭运动员。随后,他又调入了西藏登山协会,成为一名登山联络官,开始了和登山相关的工作。
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寻找机会学习攀登技术和进行攀登实践,先后攀登了西藏地区十几座雪山以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他逐渐意识到,山峰资源极其丰富的西藏,为什么不能像尼泊尔或阿尔卑斯地区那样,将登山服务发展为一个可以使当地人收益的产业呢?
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登山学校,成为那时尼玛次仁的目标。1997年底,尼玛次仁从珠峰脚下的定日县招了几名小伙子,办起培训班。可是,一缺经费,二缺装备,只勉强支撑两个多月,培训班就散伙了。
1998年年底,奥索卡(OZARK GEAR)品牌创始人汉斯到西藏来参加一个徒步活动,尼玛次仁做他的英文翻译。他们俩在活动途中聊起办学校的事情后一拍即合,奥索卡随即成了西藏登山学校最主要的赞助商。在短短的10年间,西藏登山学校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
从2004年起,西藏登山学校的课程中开设了摄影和摄像课程,对象主要是针对已经有丰富登山经验和比较有艺术感觉的学员。现在,学校已经有几名专职的摄影师和摄像师。2003年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2005年国家重新测量珠峰,2008年奥运火炬在珠峰的传递,台前幕后,山上山下,都闪动着西藏登山学校学员的身影。
尼玛次仁访谈
问:在登山活动中,您每次都带相机吗?
答:每次都会带上相机的。我们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出现有意义的瞬间,因此为了避免留下遗憾我会随时带着相机的。同时,摄影也是一种生活的记录,我生活的几乎每个细节都跟登山有关系,随时随地带着相机进行拍摄,不仅是生活的记录,更是登山运动的记录。
问:我听新华社摄影记者说,您曾经为新华社拍摄了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照片,请谈谈当时的感受。
答:我当时担任奥运珠峰火炬传递登山队副队长,在完成火炬传递的同时,我还要担负起此次活动的拍摄工作。因为拍照时要离开登山线路,这时不仅没有了保护,还会打乱正常的登山节奏,所以要远比平时拍照困难得多。但一想到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攀登,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了,当时脑子里就想着将登山健儿的成功和喜悦定格在画面上,用镜头记录这一历史的瞬间。
问:登山时您使用什么摄影器材?在海拔如此之高以及低温情况下,哪种摄影器材才能胜任?
答:我一般使用佳能EOS 5D Mark Ⅱ。在2008年珠峰火炬传递的时候使用一款特殊的尼康D300—这是尼康公司为珠峰火炬传递特制的相机。
问:请谈谈山地摄影时器材运用方面经验。
答:其实摄影器材就像我们的登山装备一样,你必须首先对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然后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它的性能,并和它产生出一种默契关系。
问:摄影为您的生活和追求带来哪些帮助?
答:我认为我摄影的最大价值体现就是通过镜头记录下历史性的一刻。其实对于每一位登山者来说,每一次的攀登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都是一次历史性的时刻,每一次的经历和感受是不一样的,是无法复制的。通过照片可以呈现那一瞬间的艰辛、紧张、疲劳、兴奋、辉煌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幅幅登山照片所传达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登山运动,更有效地传播登山文化。
前面也提到过,我的生活几乎所有内容都与登山有关,我一生的追求就是传播登山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登山的魅力。那么摄影不但可以记录我与登山有关的生活,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善于观察,用不同的视角去了解事物。
问:您喜欢哪些摄影师的作品?
答:我最喜欢中国摄影师吕楠的摄影作品,他是马格南图片社在中国内地唯一的签约摄影师。国外摄影师最喜欢的是Horst Faas,他是著名的战地摄影师,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其实,战地摄影和高山摄影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拍摄的环境都很危险复杂,非常考验摄影师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摄影水平,最重要的是同样都考量着摄影师的勇气。
问:在您的所有包品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幅。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拍摄情况。
答:记忆最深刻的,是西藏登山学校学员站在卓奥友峰一号营地仰望着对面希夏邦马峰的一张照片,那是2006年拍摄的。
当时正值2006年卓奥友峰秋季攀登活动。晚8点所有队员吃过晚饭后,大家往一号营地后面的雪坡方向走动,当时我也无意间拿起相机跟着队员们行走。此时映入我眼帘的,是年轻的学员们站成一排仰望着对面的希夏邦马峰。我马上拿出相机按下了快门,捕捉到了如此难得的瞬间。
这幅照片体现了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山里的登山人、雪山的守护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问:添霸摄影包的英文名字是“TENBA”,听说这个名字源于藏语,具有“诚实、坚固”之意。您是否会带着TENBA SHOOTOUT滑轮双肩背包攀越更多的高峰?
答:今年9月我要带着它再次登山,相信它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高山之巅充分展示其“诚实、坚固”的本色。
尼玛次仁,一位典型的康巴汉子。他不但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更为重要的是,他一手创建了西藏登山学校,培养出了100多名西藏职业登山向导,开创了全新的高山服务产业。他,与摄影还结下了不解之缘。
见证奥运火炬上珠峰
2008年10月,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区文联和拉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中,尼玛次仁拍摄的《奥运火炬上珠峰》从全国3600余幅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取了大展唯一金奖。这一组四幅的图片,不但展现了登山健儿在雪山冰峰中奋力攀登的英姿,也揭示了尼玛次仁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传递到珠穆朗玛峰顶峰。当时,尼玛次仁担任奥运珠峰火炬传递登山队副队长及第三棒火炬手。他手擎火炬,以稳健的步伐完成了传递。在全球电视直播中,观众们只是看到了举行仪式的几十分钟。不过,为了这一时刻,火炬手和保障人员却是准备了几年的时间。作为西藏登山学校校长的尼玛次仁,他和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同时,作为新华社的特约摄影记者,尼玛次仁将这一历史时刻定格成永恒的瞬间。
尼玛次仁不嗜烟酒,除去工作及登山,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了—摄影的动机来自于记录队员们的成长过程。在攀登拍摄时,雪山上变化莫测的光线是最难把握的,但是尼玛次仁十分自信地说:“这么多年的登山经验,我和这些光线都已经很熟悉了。”
源于梦想的登山学校
尼玛次仁出生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他从小向往成为一名登山运动员。后来,他来到了拉萨,进入西藏体育局,成为一名射箭运动员。随后,他又调入了西藏登山协会,成为一名登山联络官,开始了和登山相关的工作。
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寻找机会学习攀登技术和进行攀登实践,先后攀登了西藏地区十几座雪山以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他逐渐意识到,山峰资源极其丰富的西藏,为什么不能像尼泊尔或阿尔卑斯地区那样,将登山服务发展为一个可以使当地人收益的产业呢?
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登山学校,成为那时尼玛次仁的目标。1997年底,尼玛次仁从珠峰脚下的定日县招了几名小伙子,办起培训班。可是,一缺经费,二缺装备,只勉强支撑两个多月,培训班就散伙了。
1998年年底,奥索卡(OZARK GEAR)品牌创始人汉斯到西藏来参加一个徒步活动,尼玛次仁做他的英文翻译。他们俩在活动途中聊起办学校的事情后一拍即合,奥索卡随即成了西藏登山学校最主要的赞助商。在短短的10年间,西藏登山学校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
从2004年起,西藏登山学校的课程中开设了摄影和摄像课程,对象主要是针对已经有丰富登山经验和比较有艺术感觉的学员。现在,学校已经有几名专职的摄影师和摄像师。2003年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2005年国家重新测量珠峰,2008年奥运火炬在珠峰的传递,台前幕后,山上山下,都闪动着西藏登山学校学员的身影。
尼玛次仁访谈
问:在登山活动中,您每次都带相机吗?
答:每次都会带上相机的。我们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出现有意义的瞬间,因此为了避免留下遗憾我会随时带着相机的。同时,摄影也是一种生活的记录,我生活的几乎每个细节都跟登山有关系,随时随地带着相机进行拍摄,不仅是生活的记录,更是登山运动的记录。
问:我听新华社摄影记者说,您曾经为新华社拍摄了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照片,请谈谈当时的感受。
答:我当时担任奥运珠峰火炬传递登山队副队长,在完成火炬传递的同时,我还要担负起此次活动的拍摄工作。因为拍照时要离开登山线路,这时不仅没有了保护,还会打乱正常的登山节奏,所以要远比平时拍照困难得多。但一想到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攀登,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了,当时脑子里就想着将登山健儿的成功和喜悦定格在画面上,用镜头记录这一历史的瞬间。
问:登山时您使用什么摄影器材?在海拔如此之高以及低温情况下,哪种摄影器材才能胜任?
答:我一般使用佳能EOS 5D Mark Ⅱ。在2008年珠峰火炬传递的时候使用一款特殊的尼康D300—这是尼康公司为珠峰火炬传递特制的相机。
问:请谈谈山地摄影时器材运用方面经验。
答:其实摄影器材就像我们的登山装备一样,你必须首先对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然后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它的性能,并和它产生出一种默契关系。
问:摄影为您的生活和追求带来哪些帮助?
答:我认为我摄影的最大价值体现就是通过镜头记录下历史性的一刻。其实对于每一位登山者来说,每一次的攀登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都是一次历史性的时刻,每一次的经历和感受是不一样的,是无法复制的。通过照片可以呈现那一瞬间的艰辛、紧张、疲劳、兴奋、辉煌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幅幅登山照片所传达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登山运动,更有效地传播登山文化。
前面也提到过,我的生活几乎所有内容都与登山有关,我一生的追求就是传播登山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登山的魅力。那么摄影不但可以记录我与登山有关的生活,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善于观察,用不同的视角去了解事物。
问:您喜欢哪些摄影师的作品?
答:我最喜欢中国摄影师吕楠的摄影作品,他是马格南图片社在中国内地唯一的签约摄影师。国外摄影师最喜欢的是Horst Faas,他是著名的战地摄影师,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其实,战地摄影和高山摄影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拍摄的环境都很危险复杂,非常考验摄影师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摄影水平,最重要的是同样都考量着摄影师的勇气。
问:在您的所有包品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幅。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拍摄情况。
答:记忆最深刻的,是西藏登山学校学员站在卓奥友峰一号营地仰望着对面希夏邦马峰的一张照片,那是2006年拍摄的。
当时正值2006年卓奥友峰秋季攀登活动。晚8点所有队员吃过晚饭后,大家往一号营地后面的雪坡方向走动,当时我也无意间拿起相机跟着队员们行走。此时映入我眼帘的,是年轻的学员们站成一排仰望着对面的希夏邦马峰。我马上拿出相机按下了快门,捕捉到了如此难得的瞬间。
这幅照片体现了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山里的登山人、雪山的守护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问:添霸摄影包的英文名字是“TENBA”,听说这个名字源于藏语,具有“诚实、坚固”之意。您是否会带着TENBA SHOOTOUT滑轮双肩背包攀越更多的高峰?
答:今年9月我要带着它再次登山,相信它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高山之巅充分展示其“诚实、坚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