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西征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蒙古帝国崛起于十三世纪,先后发动了三次西征战争,它们都对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影响,特别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军深入中亚波斯、阿拉伯国家等地的第三次西征,这次西征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是最直接最严重的。十三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正处于阿拔斯王朝末期,尽管王朝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若不是蒙古军队的破城而入、烧杀掠夺,也许盛极一时的阿拔斯王朝并不会如流星般陨落。巴格达的大火连烧了十余天,蒙古军所到之处一片废墟,阿拉伯史学家伊本·阿绥尔称其为他所知的人类遭受的最惨的灾难。但战争就如同一把双刃剑。虽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征战亚欧大陆乃至我们要提及的阿拉伯世界,所过之处一片狼藉,极大地改变了当时世界的政治格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成吉思汗在位时期对亚洲东西两岸商道给予了周全的保护,促进了东西方的经贸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规模,此外,第三次西征后旭烈兀在中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伊尔汗国,连接亚非欧三大洲,介于中原文明和非洲、欧洲文明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西征;阿拉伯世界
  引言
  阿拉伯世界在历史上一直饱经风霜历经磨难,自十三世纪曾经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足的阿拔斯王朝败给蒙古铁骑后,阿拉伯世界再未出现从前的繁荣景象。除去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蒙古军的第三次西征直接导致了阿拔斯王朝的陨落。
  蒙古民族与历史上其他游牧民族不同,蒙古人将对外征服的方向定在了西面。蒙古军前后进行的三次西征可以说称霸了亚欧大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被征服地区看到蒙古人留下的痕迹,而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熟知的阿拉伯世界。
  本文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框架下浅析蒙古西征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
  公元1162年,铁木真出生。公元1184年,鐵木真被推举为乞颜部可汗,随后凭借其极强的政治头脑铲除了统一蒙古帝国的所有障碍,从而实现了蒙古部落的大统一。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大汗”,即“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帝国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成吉思汗及其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和他们的后裔构成了史上所称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蒙古帝国统一后,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西征。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将领哲别率军攻灭西辽政权,由此开始了第一次西征。蒙古军同花剌子模帝国交锋并占领花剌子模帝国和中亚,同一时期,哲别与速不台率领军队攻占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地后越过高加索山进入俄罗斯境内后又深入乌克兰境内。由此,蒙古军的第一次西征就已深入中亚东欧等地,这为后期术赤家族建立钦察汗国、托雷家族建立伊尔汗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召集会议决定以术赤之子拔都为帅进军西欧,由此开始了第二次西征。1236年拔都率蒙古军渡过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击溃保加利亚,1237年,蒙古军队消灭不里阿耳占领了广大地区。1241年拔都兵分两路深入波兰、匈牙利,整个欧洲为之颤动。公元1243年拔都在伏尔加河上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钦察汗国。
  蒙哥担任可汗时期,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西征波斯,由此开始了第三次西征。公元1256年旭烈兀消灭波斯北部的木剌夷国,1258年攻毁巴格达消灭阿拔斯王朝,次年向叙利亚大马士革进攻。1260年蒙哥去世,旭烈兀回国,留下将领怯的不花攻打埃及,但战事不利,此时西征告一段落。旭烈兀归来后在此建立了伊尔汗国。
  蒙古人前后进行的三次大西征都在某种程度上对阿拉伯世界造成了影响,特别是第三次旭烈兀西征对阿拉伯世界影响颇为巨大。
  (一)政治制度和政治局势的变更
  第一次西征时的花剌子模帝国正处于政治统一时期,其国力不容小视。尽管处境艰难,可它依旧是围绕在阿拔斯王朝及西亚各部落之间的难以攻克的屏障,也是蒙古军打开西亚必经的大门。阿拉伯史学家?????曾对此事实表达过看法:“花剌子模帝国不过是蒙古军为消灭阿拔斯王朝所必须经过的一座拱桥而已”。“大门”一倒,蒙古人便可以深入西亚内部,消灭阿拉伯人手中政权乃至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政权。
  其实成吉思汗在位时期他便开始陆续率领蒙古军队发动一些小战役逐渐深入伊拉克领地,可是同花剌子模帝国接壤的西亚各国似乎还未意识到危险,但在成吉思汗的两位将领哲别与速不台攻击伊拉克境内的一些部落时,当朝哈里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政权已然受到威胁,便向其他部落王子求助。当时的蒙古人认为他们的实力无法直击哈里发军队,便主张撤军,但蒙古军在窝阔台时期又卷土重来,于公元1235、1236年征服了伊尔百酋长国后深入伊拉克内部直至占领了萨米尔城,哈里发率全民抵抗,两军在底格里斯河河畔贾布拉城交战,蒙古军被迫逃走,两年后卷土重来,哈里发军队逐渐退至卡米纳城。蒙古军队时常在此发动小战役,一是为了抢夺当地财产,二是为了了解阿拉伯人兵力状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蒙哥担任可汗时期,蒙哥决心自东至西扩充自己的版图,在他的领导下,他最小的弟弟旭烈兀统帅蒙古军消灭了伊斯玛仪支派并深入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
  除了政治局势的变化,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改变。第一次西征后,花剌子模帝国所采用的统治制度深受蒙古人强加于阿拉伯各国及周边国家的统治制度的影响,此外,西亚各国所采用的统治制度也延用蒙古人的统治制度。尽管当时阿拉伯人危机四伏,但资料显示蒙古人持续进攻西亚的这段时期在地区政治变革方面都比其他时期显得更加和谐稳定。
  (二)阿拔斯王朝的陨落
  蒙哥和旭烈兀进攻西亚地区时曾尝试着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战争准备,他们试图同西亚的基督教王公贵族联盟以攻打阿拔斯哈里发。一方面,蒙古人希望找到支持者协助他们攻打哈里发王朝,另一方面,基督教徒也希望有人帮助他们消灭他们在巴格达等地的长久的敌人,他们也更渴望蒙古人可以帮助他们收复耶路撒冷城。   旭烈兀于公元1256年开始辗转于波斯各城市,同时为了征服伊斯玛仪支派而接连地发动战斗,并在年底攻破了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城堡,销毁了伊斯玛仪派的标志性建筑物,还屠杀了所有波斯伊斯玛仪派人。
  旭烈兀将消灭伊斯玛仪派作为其战略目标的第一部分,首战告捷,便着手于第二个目标---消灭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旭烈兀向首领哈里发进攻,却遭到了哈里发的顽强反抗。旭烈兀派人向其送去一封信,信中称蒙古铁骑战无不胜,奉劝哈里发放弃抵抗,否则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哈里发看过信后感到极为恐惧,又不知所措,最终心高气傲的哈里发选择不投降,并给旭烈兀回复了一封信,信中丝毫不显示弱心态。公元1257年,盛怒之下的旭烈兀进攻巴格达,拜住的军队经过毛夕里,在底格里斯河的西岸从后方袭击巴格达;怯的不花率领左翼军,沿卢里斯坦道进攻阿拔斯王朝的都城;旭烈兀从哈马丹出发,沿尔曼沙赫和霍尔湾一路南下,来到底格里斯河河畔。阿巴斯王朝遭到前后夹击,哈里发见形势不妙,便试图与蒙古人议和,但无济于事。不久,蒙军成功占领巴格达,屠杀了全部守城士兵。尽管哈里发亲自出城投降,旭烈兀依然下令屠城。蒙古军火烧巴格达城,大火连烧了十七天。九万余人葬身火海,这无疑是巴格达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阿拔斯王朝的覆灭标志着阿拉伯人的领导权永远消失了;真正的哈里发帝国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巴格达的陨落对于西亚地区的臣服起了很大的作用,巴格达之后,西亚各国陆续降服于蒙古。这里我们也不能不提到阿拔斯王朝的陨灭导致哈里发政治中心转向埃及,埃及俨然成为世界各地的目光聚集地,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哈里发中心再次转移至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三)伊尔汗国的建立
  征服阿拔斯王朝后,旭烈兀便打算征服叙利亚再深入埃及。出发前,他就命令沿线村庄为他的骑兵队准备粮草,命令各方修缮途经道路,在河流处修建拱桥以便军队正常通过。战事准备完成后旭烈兀便西进横扫两河间国家,随后前往阿勒颇,并于公元1260年完全征服此地,此后便开始打通向叙利亚南部地区的征程。但此时蒙古大汗蒙哥去世,旭烈兀不得不将眼下的任务交由手下的将领怯的不花管理而自己返回蒙古商议继位问题。
  怯的不花率军前往埃及,遭到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在将军巴贝尔的勇敢指挥下痛杀蒙古军,巴贝尔在这次大胜利后顺利夺回了被蒙古人占领的沙姆地区,包括大马士革和阿勒颇。
  忽必烈继承大汗位后,下旨将阿姆河西至密昔儿边境的波斯国土与此地的蒙古军民、大食军民划归到旭烈兀旗下,原由大汗直接统治的疆土现已成为了旭烈兀的领地,伊尔汗国由此建立。
  二、经济影响
  (一)成吉思汗西征前后亚洲东西两岸商道
  其实蒙古人在建国初期就十分尊重邻国的经济制度并致力于加强同邻国间的贸易关系。成吉思汗在位时期加强保护途经其疆域的商驼队,注重维持本国与邻国的关系。他十分重视商路的发展,甚至在商路沿线成立了护卫队保护外国商人,还下令商路沿线各处的地方长官优待途经此处的外国商人。
  西征之前,阿拉伯人对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并非一无所知,一些史料中记载早在公元七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了,其中贵族偏多,贸易是他们来此的首要目标。两国间的贸易慢慢发展起来,八世纪时,广州市就已经出现了大量阿拉伯产品。波斯湾沿岸的塞拉夫港成为了往波斯和阿拉伯地区分送中国货物的重要枢纽。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在当时能从广州到达波斯海湾,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的视野逐渐开阔,对于阿拉伯国家的了解也更加深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十二世纪,这时阿拉伯人几乎掌控着亚洲东西两岸的海上贸易。我国指南针的发明明显地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进步,航海业由此日益兴旺。
  除去这些连贯东西两岸的直通海路,当时还存在着另外一条海陆连用道路。商船从中国前往巴士拉城后再前往沙姆城乃至大马士革和特拉布宗,或者是穿过红海将货物卸在埃及港口再通过陆地运往其他港口转入欧洲。此外,还有三条陆路贯穿亚洲大陆,但这些贯穿亚洲的陆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毫无益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这些陆路所经过的亚洲平原不具备一个统一的政治制度,战乱频发,地区安全问题时刻受到挑战;另一方面那时中国政府以及邻国政府并不重视开通亚洲陆路这件事。一些学者也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穆斯林和基督教徒的关系不和,因此这片区域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以鼓励商贸的发展。
  公元十三世纪中后期,蒙哥逝世,蒙古帝国开始分裂成了四个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旭烈兀创立的伊尔汗国。但这种分裂局势不仅并未对当时的商贸发展制造麻烦,反而更加保障了商路的安全,因为每一个汗国都版图巨大、政治统一,使得他们都能维护疆域内的商贸之路。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汗国的统治者之间是有血缘联系的,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这种血缘联系促使着他们相互合作以求找到一个建立在促使彼此间商路便利化的基础上的经济制度。
  毫无疑问,成吉思汗西征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亚洲大陆的商贸活动,亚洲大陆的商贸活动因此变得更加活跃。
  (二)伊尔汗国成立后亚洲东西两岸海陆商道
  在旭烈兀攻占巴格达并将大不里士市作为其伊尔汗国首都之后,途径大不里士市和霍尔木兹海峡的海陆连用道路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了,很多商人不再使用从前的商道而是都通过这条道路抵达印度。大不里士市逐渐取代了巴格达,吸引着众多商人。大不里士市当时还通过波斯湾和底格里斯河联系着霍尔木兹海峡,这座城市俨然成为了印度洋西岸的重要商业城市。
  当时中国地区的蒙古人也是致力于加强同波斯伊尔汗国蒙古人的经济联系,海洋似乎在这期间帮了大忙,西亚三座海港城市的经济重要性开始突显出来。东西方联系的便利也促使许多欧洲旅行家不远万里来到东方,最著名的旅行家当属欧洲商人马可波罗,他于公元1275年到达忽必烈统治的元朝,在中国一直待到公元1292年,写下了著作《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完整记录了他所经国家的状况,特别记述了各国的奇珍異宝。他著作中所描述的远东地区的丰富宝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欧洲探险家远道而来找寻马可波罗所描述的奇珍异宝,久而久之,这些探险家们也就找到了路途更短也更方便的抵达远东地区的道路,东西方的联系更加便捷。   亚洲东西两岸及亚欧两大洲之间的商贸交流使东亚制品在西亚和欧洲广泛传播,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开始了解中国特色制品,最为重要的当属天然丝绸和在此之前只有小部分阿拉伯人了解的丝绸制品,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在西亚得到传播发展。由此,我们会发现东西两岸的经贸发展也促使了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三、文化影响
  (一)蒙古西征对阿拉伯科学、文学艺术和医学领域的影响
  蒙古西征在文学和科学领域造成的的停滞是暂时性的。蒙古人在阿拉伯地区定居扎根后,便开始广泛接受阿拉伯人的思想,甚至逐渐热衷于学习阿拉伯文明。
  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西传较早,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较大。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占领撒马尔罕后,当时随征的学者耶律楚材就来到那里交流天文历算知识,使中亚天文学者初步了解了中国的历法。后来,旭烈兀西征时也从中国随带许多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伊尔汗国十分重视天文历法,建国后中国历算学者继续被派往中亚和波斯,和阿拉伯天文学家一起工作。最为著名的学者是在天文领域独树一帜的纳速剌丁·杜西,在旭烈兀的支持下,由他主持于1259年在马拉加市建立了一个大天文观察台,并以“伊尔汗天文台”命名。著名的天文学家傅蛮子也被忽必烈派到马拉加,纳速剌丁·杜西在编纂《伊利汗历数书》时曾向他学习过中国的推步之术。1272年,伊尔汗天文台完成了《伊利汗天文表》的编制工作,这是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地天文学家通力合作的结果。《天文表》第一卷就介绍了中国、阿拉伯、波斯等历法,中国的历法成为该书最重要内容之一。
  公元1258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陨落之后,阿拉伯本土宗教重心逐渐西移,政治文化中心开始逐渐转向埃及,埃及开始成为世界穆斯林的目光聚集处,埃及继承了阿拉伯语语言和文学的优秀遗产且不断发扬,科学文化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蒙古西征也极大地影响了阿拉伯艺术。蒙古西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阿拉伯许多优秀艺术家前往中亚乃至中国,比起“前往”,说成“逃亡”显得更合适一些,蒙古人对当地生活无止境的破坏迫使许多艺术家向东逃亡。虽然后来这些艺术家们几经周折回到了祖国,但与中原人长期接触后,他们已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呈现在艺术上。后人在许多阿拉伯城市里都发掘了大量中国瓷器,一些中国瓷器还同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宝藏在埃及一同被发掘。以中国云彩、中国传统神化动物为代表的中国元素不仅出现在了阿拉伯装饰品上,还出现在了阿拉伯艺术品上,阿拉伯人也开始画水墨画。蒙古西征后,阿拉伯文化在这一时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剧烈的,以至于一些画幅中中国和阿拉伯元素相互交融,有时甚至无法分辨出到底是哪个国家的画幅。
  伊尔汗国时期,中国和阿拉伯世界间的医学交流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医学著作成为当地医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公元1313年,拉施德丁编纂了一部《中国医药百科全书》,书中涉及很多中国医学知识,从中可知当时有不少中国医书和医疗方法传入伊尔汗国。拉施德丁在叙述脉学时还特别提到晋代名医王叔和和他的《脉经》。中国的姜茶、大黄、肉桂等药材以及针炙疗法也已传播到阿拉伯世界。
  (二)四大发明、丝绸等代表物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
  蒙古军第三次西征建立起来的伊尔汗国地域辽阔,连接亚非欧三大洲,介于中原文明和非洲、欧洲文明之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伊尔汗国成立后,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间的交通和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元大都、哈拉和林、伊尔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市之间每年都有商队定期往返,商路两端更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商业文化交流的前沿,沿线许多城市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四大发明等物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曾说,从蒙古人传播文化这点来说,蒙古西征对于世界的贡献也只有好望角和美洲的发现可与之媲美了。
  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虽远在八世纪中期就已传入阿拉伯世界,但它们并未得到广泛流传。十三世纪末期伊尔汗国的蒙古人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开始效仿元朝用雕版印刷术印刷纸币。尽管纸币流传不久就造成了市场混乱,不久便被废止,但它依然让阿拉伯人真正地接触到了中国纸币和雕版印刷术。
  指南针的传入如前文所提主要应用于航海事业,近代文明所进行的大规模航行除了依赖于指南针的发明,马可波罗所著游记也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叶已经传入阿拉伯国家,这是火药西传的第一个阶段。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是蒙古的第三次西征。1258年,旭烈兀西征随带有中国的抛石机手和火炮手,火器在西亚第一次显示强大的威力。各种火器由元帝国传入阿拉伯国家,后来阿拉伯人学会了这种技术并将它传到了欧洲。
  中国丝绸经蒙古人之手远传至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还模仿制作代表中国传统神话动物的装饰品以及中国人乐于在丝绸衣物上缝制的花卉。
  结语
  前文已述,十三世纪开始成吉思汗以及黄金家族率领蒙古军三次西征,特别是旭烈兀率领蒙古军直抵阿拉伯地区着实对当地人民带来了不小的灾难。蒙古军对阿拉伯地区的立时打击的确可以用“哀鸿遍野、人烟无继、所至披靡”来形容。蒙古西征不但影响了当时西亚的政治格局、阿拉伯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影响了亚洲东西两岸的商路的贸易发展、经济交流,甚至还影响了亚洲东西两岸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彼此更加深入了解并相互影响,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阿达利比士.蒙古西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4):68-72,32.
  [2](美)伯纳德·路易斯.郑之书.中东两千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7,83-105
  [3](美)伯纳德·路易斯.马肇椿 马贤.历史上的阿拉伯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3
  [4](美)菲利浦·希提.马坚.阿拉伯通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5,288-445.
  [5]纪宗安.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7年第4期(总第99期)103-106.
  [6](法)勒内·格鲁塞.刘霞.草原帝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7](法)勒内·格鲁塞.王颖.蒙古帝国兴亡录[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8](法)勒内·格鲁塞.吕维斌.蒙古帝国史.[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9]李一新.旭烈兀西征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1,(4):9-12,35.
  [10]刘刚.试论旭烈兀西征[J].黑龙江史志,2014(19):198-200.
  [11]钱黎勤 钱志和.旭烈兀西征与穆斯林世界的风云变幻[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22(4):70-74.
  [1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等.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225-237.
  [13]宋鑫秀.蒙古西征對当时世界的统治及影响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4(9):54-56.
  [14]滕海键.蒙古西征与东方文化的西传[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社会科学报),2000,(5):74-78.
其他文献
摘 要:摔倒现象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其中,老年人平衡系统稳定性下降是造成摔倒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老年人平衡系统对于预防老年人摔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法将人体多个影响平衡的节点因素分为6个类别,运用改进包含“乘法系数”的力矩合成法建立力矩综合模型,获得众多节点中影响平衡系统最(更)大的部分。将研究结果代入老年人步态仿真模型进行分析,检验研究结果的灵敏度并调整误差,将调整完毕的研究结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现存的大多园林建筑中,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园林艺术也一度受到广大欣赏者的追捧。在园林建筑中,植物是最重要的欣赏元素之一,各类植物带给园林的不仅是更好的空气及氛围,还会有增强园林艺术感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植物;建筑景观;避暑山庄  一、园林植物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增添建筑的文化底蕴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构成元素,其本身所具有的蕴意能够使得古典建筑与自然相互统一,增添
期刊
摘 要:森林抚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森林抚育间伐的内涵和作用,然后分析了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森林培育;抚育间伐;措施  引言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很多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
期刊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因素外,还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同时将相关的教育手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本文对高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所需,还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与新技术、新材料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重视其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维护管理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产值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对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特色教育扶贫、扶贫中喜获荣誉、脱贫成效三大方面介绍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精准扶贫工作的真实情况,旨在为赣州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项举措;助力赣州;脱贫攻坚;赣州师专;教育扶贫  一、特色举措——赣州师专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教育扶贫  (一)春风三月好光景,精准扶贫暖人心——学校中文系党支部组织党员学生“三下乡”纪实  2018年3月2
期刊
摘 要:向课堂要效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也是如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改进。与时俱进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与多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让我对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自己的理解,本文就是从现实出发来阐述这一观点:教是从学出发,教会学生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围绕之一目标,本文将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大的步骤,分别是逻辑引导步、自主学习步、交流分享步和实践升华步,四个步骤都是根据学生学
期刊
摘 要:大数据作为新兴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够集成大量信息资源,为国家治理提供重要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撑1,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在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四个方面。在国家大数据战略和诸多政策的指引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是地方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利抓手。根据TDWI大数据成熟度模型,地方政府大数据成熟度达到全采纳阶段时,大数据对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在2012年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的延迟退休方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然这套方案在解决养老金资金紧张的同时也存在其弊端,如何平衡养老制度的“双轨制”,减缓失业率增加的速度,已经成为保障社会正常发展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关键词:延迟退休;老龄化;养老制度  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比例失衡也成为影响各个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201
期刊
摘 要:翻译界中总提倡译出来的诗应该“形神皆似”。“神似”者,要有风格,要有韵味,“形似”者,要有节奏,要有韵律。本文旨在通过对《西风颂》三种不同译文的比较,分析它们的优劣得失,并由此探讨应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的形似和神似问题。  关键词:形似;神似;《西风颂》  一、引言  翻译界中总提倡译出来的诗应该“形神兼备”或者说是“形神皆似”。“神似”者,要有风格,要有韵味,“形似”者,要有节奏,要有韵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