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尔登湖》中看梭罗“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_yue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自然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著作《瓦尔登湖》更堪称是文学界的经典,在这本书中梭罗描写了自己在瓦尔登湖林两年多的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以及“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在回归自然中呼吁我们和自然协同、合一。
  关键词:梭罗;思想形成;回归自然
  作者简介:唐金恺(1992-),男,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环境伦理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一、梭罗和《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19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多是集中在对自然的探索揭秘,梭罗作为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自然文学家、思想家,被人们尊称为19世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然阐释者”、“第一位环境主义圣徒”,他的一生都以自然为伴,在山水间感受真正的大自然,可以说是大自然永不停歇的访问者与看护者。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这两年里他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又二天的生活中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1985 年《美国遗产》评选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名列第一,在此后好几次类似的评选中,梭罗亦是位居榜首[1]。
  二、梭罗生态思想的形成
  梭罗生态思想的形成很复杂,在他的成长过程,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爱默生。在爱默生的潜移默化下,梭罗受到了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比那时候的其他人都要更理解“理性崇拜”,在他的文字中,把自由、民主和平等赋予了在那个时代被漠视的自然。爱默生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深深影响着梭罗,他的著作《论自然》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梭罗曾多次借阅这本书,并且梭罗还参加过爱默生在家举办的超验主义者的聚会,因此梭罗的自然思想也是超验的,他认为个体都是自由的,有一种宇宙精神,就像爱默生所说的“超灵”。此外,在爱默生的家里梭罗还接触了美国印第安文化和东方文化。印第安文化对梭罗生态思想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魂,脚下的大地、头顶的天空都是有精神的。梭罗很痴迷印第安的文化,他曾多次考察康科德地区的印第安人的历史,向印第安人请教他们的自然哲学。在印第安人的影响下,梭罗更加觉得自然不是一种资源,自然界的万物都应该被尊重。至于东方文化,幼年时期的梭罗便在日记中提到过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在哈佛的学习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东方文学,之后梭罗还在爱默生主编的《日冕》杂志上负责东方文化专栏的编写,他把孔子精辟的语言翻译后刊登在杂志上[2]。
  三、《瓦尔登湖》中梭罗“回归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要表达的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在梭罗眼里,自然和人类一样是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梭罗热爱自然,他的那种对于自然的热爱是渴望生存在原始的丛林中,远离世俗的喧嚣,他的生活是一首诗,更具体来讲是一首田园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看到这幅画卷的时候会被画里的生活吸引,主动地去向这样的生活发起憧憬也会情不自禁地去努力。梭罗给我们展现的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生活,但是现在被机械和砍伐取代了,我们应该停下手边的工具,回去看看,回去曾经美好的荒野看看,荒野原来并不冷清,我们有很多美妙的同伴和邻居。
  在梭罗的眼里,回归自然,归隐林间湖畔的生活就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寻到了一个新的自己,那不是外界带来的快乐,是自己由内而外产生的快乐。在自然这个家庭里和万物共享天伦,对梭罗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使得自己健康和充实[3]。春夏秋冬,阳光雨露,梭罗把这些看作是自然对他的恩赐。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独居而感到孤独,在他的眼里他根本没有独居,他有瓦尔登湖林的青山绿水为伴,他有四季更替昼夜相间为伴,当圣洁的月光铺满湖面时,当飘来的雨丝清洒大地时,他蓦然觉得能与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远离外界的喧嚣,走进自然的静谧,当耳朵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人群的嘈杂声,有的只是树叶生长花朵开放的声音,一切对梭罗来说都太美好了。梭罗曾写到“一个湖是自然风光最美妙、最生动的所在。它是大地的眸子,凝望着它的人可反省自我天性的深度。湖畔所生的树木是睫毛一般的镶边,而四周苍翠的群山和峰峦叠嶂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样优美的描写在书中随处可见。他感叹道:“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瓦尔登湖以及那个存在于天地之间,甚至可能就是在那个清晨,随着漂浮而来的蒙蒙细雨和习习南风,洒落下一阵金色的细雨,打破了宁静的湖面。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在湖上遨游,他们并不知晓人被撵出乐园这件小事,它们只是沉醉于这纯净的湖水。谁知道呢?在多少部已遗失的部落英雄史诗中,瓦尔登湖是他们的卡斯塔利亚灵感之泉。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又有多少山林水泽的仙女在这里嬉戏?这是康科德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
  回归自然不仅仅表现在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爱护,还表现在尊重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上。梭罗认为树林里的动物们和他是平等的家人关系,他们一起生活在森林这个大家庭中,而森林里的树木是先来到的家长,梭罗和他们在这里一起共享天伦,树木尚且尊重他,他更要尊重这里的“其他人”。在《瓦尔登湖》中他与鸟兽为邻,一只美洲鹟在他的屋檐下搭了窝,一只知更鸟住在了他屋子对面的松树上,甚至连胆怯的鹧鸪都带着雏鸟来拜访他,误踩到鸟窝的他把雏鸟端在手心细心感受后又轻轻放下,他在树林里还有很多不常见的“朋友”:水獭、浣熊、山鹬、红色的松鼠,甚至他还见证过红蚁帝国和黑蚁帝国的战争。秋天的时候,他一连几个小时的待在湖边,看着湖里嬉戏的野鸭从湖中飞起,盘旋在湖面又落在湖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他和这些动物是一样的,对这片水域情有独钟。冬天的时候,白天他穿过麝鼠“掌控”的鹅湖去演讲室,晚上听着森號的叫声入眠,有时野鹅和猫头鹰会来打扰他的清梦,狐狸会在他的窗下驻足,红松鼠在他的屋顶和墙面四周上窜下跳,他不喜欢“窃贼”松鸡,却和山雀、松鼠打成一片。他佩服鹧鸪总能觅到食,可怜野兔的弱小,他说“要是没有野兔和鹧鸪,田野还能称其为田野吗?”梭罗憎恶人类对他们的捕杀,在自然中人和动物是平等的,人应该回归到自然中,和动物生活在一起。
  梭罗的“回归自然”重点是想强调“回归”二字,他认为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必定也要亲于自然,人是叶自然是根,落叶要归根,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技术革新到什么程度,人总要亲近大地、亲近田野、回归自然、找寻初心[4]。梭罗在瓦尔登湖时的生活就像完全与自然天地相融合,他像本就生活在湖边的一株小草一样,那里一直就是他的家,没有陌生没有不适,只有无限的和谐融洽。常言道: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像梭罗这样的仁智之人自会在回归大自然千山万水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梭罗的“回归自然”还有一个本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协同而又合一。从梭罗给我们描绘的瓦尔登湖画卷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眼里人与自然万物成是兄弟姐妹,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卑贱之分,还是相互陪伴、相互依存的联盟关系。梭罗认为其他生命和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是自主的存在,同人一样追求自己的生存甚至于生活,所以在他的眼中“蚂蚁帝国”是有战争的,蚂蚁战士也会战斗到最后一刻或者死在“医院”里,麝鼠“掌控”着鹅湖那块地盘,松鸡做了“窃贼”。梭罗的眼里万物都是那么可爱,芦苇莺歌唱、鹧鸪鸟振翅,公鸡在树上啼鸣,青蛙在湖畔聚会。他喜爱在田野里耕种,和豆子成为好伙伴,帮助豆子除草,陪着豆子长大。他还喜欢在船上给鲈鱼吹笛子,看着苍鹰和苍穹嬉戏。梭罗似乎不存在那片丛林里,他和丛林融为一体,又融地那么严丝合缝恰到好处,在丛林的那些日子,他似乎不仅仅是“回归”,更加是“合一”[5]。
  参考文献:
  [1]唐园.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D]. 中南大学, 2013.
  [2]蔡沁伶. 论梭罗对艾默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D].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3]卢凌. 崇尚自然: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7(2).
  [4]苏贤贵. 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
  [5]郭辉. 西方环境伦理的浪漫主义传统[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7(5).
其他文献
“我在广东教育杂志社工作了20多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幸运并幸福的时光。因为在这个岗位上,我有幸结识了许多的读者和作者,至今,我还和其中的一些人保持着联系。更难得的是,
多年来,韶关市不少中学,第二课堂活动新意迭出、异彩纷呈,为同学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组照片, Over the years, many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oguan City have mad
摘 要:《聚会》是当代爱尔兰作家安·恩莱特的代表作,曾荣膺2007年布克奖。故事由海格迪家族中一个素来放纵不羁的儿子黎安的自杀而揭幕。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是黎安最亲近的妹妹,忍受着失去至亲的痛苦,她试图通过讲述家族历史及追溯儿时经历以找出酿成眼前惨剧的根源。本文不仅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小说《聚会》中的创伤书写,而且揭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即通过重复讲述,受创者可以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阴霾,重获心灵的安宁并勇
我从山区农村一步步走进大城市,从一个在田间插秧放牛的小孩一步步成为一名机关工作者。其间的经历有些曲折,曾在小学、中学阶段两度停学,又在小学、大学阶段两次跳级。许许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发生激战,最后两名士兵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士兵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彼此不分,是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他们在森林中艰难
摘 要:本文将简要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论述小说的悲剧意义。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中,将探讨《洛丽塔》中蕴含的伦理及不伦现象,通过这些现象了解小说中蕴含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  关键词:道德倾向;《洛丽塔》;解读  作者简介:刘文娟(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11月18日,湖南某频道《娱乐急先锋》播出内容中既有两届(2005年和2006年)超女健康成长的故事,也有过度炒作娱乐圈八卦绯闻的现象。“先锋大主编”板块,所报道的六条娱乐资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行各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石油化工行业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针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工程建设不断增多的现状,相关管理部门对工程
摘 要: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Gish Jen)的第一部小说《典型美国人》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小说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为背景,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记录了华裔美移民的生活经历。美国主流文化与华裔移民文化的关系正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本文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典型美国人》,分析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的演变。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任碧莲;文化差异;文化
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有着不少关于崇高的描绘.本文从康德有关崇高的观点出发,分析文中崇高两个方面的描绘,认为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二者的覆灭源自于两者均是心中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