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的第二年,同时也迎来了内蒙古自治区自己的盛典——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家及地区发展经济之本。因此,国家把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列为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区积极顺应国家大势,把发展现代农牧业提到自治区经济规划发展重要日程上,统筹策划全区经济运行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地区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推进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进程,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发展现代农牧业,离不开现代农牧业的主角——农牧民,因为代表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风貌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要有新型的农牧民,二是要有发达的农牧业,三是要有繁荣的农村牧区。三个特征中新型的农牧民是核心决定因素。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尤其畜牧业占很大比重。整体上大半处在传统农牧业阶段,要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任务比较艰巨。我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就必须首先培养出千千万万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由此,提高农牧民素质是发展我区现代农牧业的先决条件。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发达省市相比,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素质普遍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因素。当代内蒙古农牧民素质亟待提高成为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的迫切需要和首要任务。根据统计调查研究发现,我区新农村牧区建设中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封闭保守,许多农牧民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观念陈旧、积习难返,形成思想脱节现象,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二是广大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掌握新型农牧业科学技术普遍缺乏。三是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据调查统计,2005年度在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为5.46%,比国家水平低1.4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31.0%,比国家水平高3.80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50.10%,比国家水平低2.10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11.10%,比国家水平高0.80个百分点;中专文化程度1.60%,比国家水平低0.80个百分点;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0.70%,比国家水平低0.40个百分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地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培训机会少。三是老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沿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对技能培训接受兴趣不高。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外出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些人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
针对农牧民素质提高存在的以上问题,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不违背农牧民意志强制下硬命令,将政府服务功能与农牧民自身需求结合起来,尊重农牧民意愿,让农牧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者,更成为受益者,引导农牧民由不理解到积极参与。为扎实稳步推进自治区新农村牧区建设进程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此谋求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要积极向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尽量利用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二是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牧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三是采取农牧民学农牧业科技尽可能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二、为我区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建立开放式的户籍管理模式,尽快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农村牧区人口通向城市的壁垒,逐步改革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制度,使剩余劳动力入城后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二是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便捷的各项相关服务,为农牧民外出务工创造便利的条件。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旗县、乡三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强化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城区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进城农牧民工统一办理就业登记和备案手续,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四是按照“农民自愿、保证质量、降低费用”的原则,积极做好农牧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和资质认定以及证件发放工作,为农牧民培训后外出务工提供绿色凭证。
三、健全农牧民培训网络
一是要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牧技术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牧民培训。二是教育、劳动保障、农牧业等部门要对现有或新办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盟市、旗县(市)区和镇(乡、街办)三级培训网络。三是确定重点职业学校,进行农牧业职业技术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内容,积极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参加培训授课,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四、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目标
加强农牧民培训要以提高农牧民的劳动技能为重点,着力抓好三大培训:一是农牧民的转岗、转业培训。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二是农牧业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三是农牧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牧民培养,使农牧民素质有明显提高。
五、拓展农牧民培训途径
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人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二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牧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好的技术工种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三是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其开发特色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四是加强培训基地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发达省市相比,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素质普遍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因素。当代内蒙古农牧民素质亟待提高成为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的迫切需要和首要任务。根据统计调查研究发现,我区新农村牧区建设中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封闭保守,许多农牧民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观念陈旧、积习难返,形成思想脱节现象,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二是广大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掌握新型农牧业科学技术普遍缺乏。三是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据调查统计,2005年度在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为5.46%,比国家水平低1.4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31.0%,比国家水平高3.80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50.10%,比国家水平低2.10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11.10%,比国家水平高0.80个百分点;中专文化程度1.60%,比国家水平低0.80个百分点;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0.70%,比国家水平低0.40个百分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地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培训机会少。三是老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沿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对技能培训接受兴趣不高。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外出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些人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
针对农牧民素质提高存在的以上问题,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不违背农牧民意志强制下硬命令,将政府服务功能与农牧民自身需求结合起来,尊重农牧民意愿,让农牧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者,更成为受益者,引导农牧民由不理解到积极参与。为扎实稳步推进自治区新农村牧区建设进程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此谋求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要积极向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尽量利用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二是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牧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三是采取农牧民学农牧业科技尽可能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二、为我区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建立开放式的户籍管理模式,尽快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农村牧区人口通向城市的壁垒,逐步改革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制度,使剩余劳动力入城后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二是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便捷的各项相关服务,为农牧民外出务工创造便利的条件。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旗县、乡三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强化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城区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进城农牧民工统一办理就业登记和备案手续,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四是按照“农民自愿、保证质量、降低费用”的原则,积极做好农牧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和资质认定以及证件发放工作,为农牧民培训后外出务工提供绿色凭证。
三、健全农牧民培训网络
一是要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牧技术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牧民培训。二是教育、劳动保障、农牧业等部门要对现有或新办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盟市、旗县(市)区和镇(乡、街办)三级培训网络。三是确定重点职业学校,进行农牧业职业技术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内容,积极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参加培训授课,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四、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目标
加强农牧民培训要以提高农牧民的劳动技能为重点,着力抓好三大培训:一是农牧民的转岗、转业培训。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二是农牧业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三是农牧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牧民培养,使农牧民素质有明显提高。
五、拓展农牧民培训途径
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人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二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牧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好的技术工种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三是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其开发特色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四是加强培训基地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