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高效课堂,是以生为本,让学生在知识吸纳的过程中均衡发展.那么,初中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本文从三个重要的方面阐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旨在与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研究中共同打造新时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案例情境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数学思想更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思维方式.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会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接纳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才是目的.因此,以生为本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先决条件.
一、明确以生为本的理念,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的双边活动组成的,其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实践目标.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学生知识成长的过程是和谐发展的历程,教师需要更多的情感投入.知识最终作用的结果是学生,教师授课仅仅是一种媒介.所以,教师唯有明确现代教学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是“授之以渔”,让主导为途径,让启发为方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才能在探究中产生质疑、发掘知识.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的“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激发探究的兴趣,才会让课堂“活”起来,才会成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是达成目标的执行者.怎样才能创设出驱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情境呢?事实上,让数学再次走进学生的“生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可以用电子白板展示出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
1.假如小明去超市购买面包,每个面包3.5元,购物袋需要的费用为0.5元,小明买了x个面包,最后的付款y是多少?请列出函数式.
2.学生张乙家距离学校720 m,张乙以每秒0.8米的步行速度前往学校,他步行了t秒,他到学校还有多远的距离?请列出函数式.
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展示所列出的函数式.有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分析,一次函数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毋庸置疑,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所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问题应具有普遍性,据此触及数学概念的实质.
二、潜移默化数学思想,在驱动学生的内驱力中提升学科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仅仅通过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是不够的,还要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小组合作与交流.为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走进教学,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课堂,才可以充分激活课堂.
众所周知,数学语言拥有繁杂的符号,学生是很易混淆.倘若教师采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数学符号,则可以删繁就简、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学生在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让学生做练习题:
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
(1)x<4,2x-13>1;
(2)x-7>9,4x 56<0;
(3)4x 20<7,3x-1815<12;
(4)假如方程组2x ky=4,x-2y=0, 当x,y为正整数解时,求k的取值范围.
通过学生进行以上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练习,并用数轴表示它们的解,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规律.提出“都>取大,都<取小,>小、<大取中间,>大、<小就无解”.当给出这样的口诀时,学生一方面,感觉“新颖”,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研究学生学情,在分层教学中循序渐进
以生为本,就必须将知识的归宿定位在学生.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源地,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因素都存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面对的是不可忽视的个性差异,必须吃透学情,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教学有的放矢、分层教学.教师教学时把握所講知识的标准,将分析知识的梯度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把分析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数学基础相结合,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充分理解新知识.例如,学习“分解因式”时,可以这样分层:
(1)简单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等(注重的是基础);
(2)包括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等(注重的是基本方法);
(3)涵盖组合分解法、十字相乘法、配方法等(注重的是方法技能).
如果教师未做大量的观察或未与学生进行交流,就不可能准确把握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理解的梯度,分层练习就会是一句空话.教师不但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需要积极倡导学生挑战极限.只有学生亲身的体验,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能亲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
总之,现代教学需要以生为本,需要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驱动学生内驱力的情境,在研究、分析学生学情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成功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联君.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5):27-28.
[2]黄晓芬.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23):57.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案例情境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数学思想更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思维方式.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会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接纳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才是目的.因此,以生为本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先决条件.
一、明确以生为本的理念,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的双边活动组成的,其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实践目标.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学生知识成长的过程是和谐发展的历程,教师需要更多的情感投入.知识最终作用的结果是学生,教师授课仅仅是一种媒介.所以,教师唯有明确现代教学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是“授之以渔”,让主导为途径,让启发为方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才能在探究中产生质疑、发掘知识.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的“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激发探究的兴趣,才会让课堂“活”起来,才会成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是达成目标的执行者.怎样才能创设出驱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情境呢?事实上,让数学再次走进学生的“生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可以用电子白板展示出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
1.假如小明去超市购买面包,每个面包3.5元,购物袋需要的费用为0.5元,小明买了x个面包,最后的付款y是多少?请列出函数式.
2.学生张乙家距离学校720 m,张乙以每秒0.8米的步行速度前往学校,他步行了t秒,他到学校还有多远的距离?请列出函数式.
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展示所列出的函数式.有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分析,一次函数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毋庸置疑,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所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问题应具有普遍性,据此触及数学概念的实质.
二、潜移默化数学思想,在驱动学生的内驱力中提升学科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仅仅通过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是不够的,还要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小组合作与交流.为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走进教学,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课堂,才可以充分激活课堂.
众所周知,数学语言拥有繁杂的符号,学生是很易混淆.倘若教师采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数学符号,则可以删繁就简、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学生在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让学生做练习题:
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
(1)x<4,2x-13>1;
(2)x-7>9,4x 56<0;
(3)4x 20<7,3x-1815<12;
(4)假如方程组2x ky=4,x-2y=0, 当x,y为正整数解时,求k的取值范围.
通过学生进行以上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练习,并用数轴表示它们的解,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规律.提出“都>取大,都<取小,>小、<大取中间,>大、<小就无解”.当给出这样的口诀时,学生一方面,感觉“新颖”,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研究学生学情,在分层教学中循序渐进
以生为本,就必须将知识的归宿定位在学生.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源地,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因素都存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面对的是不可忽视的个性差异,必须吃透学情,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教学有的放矢、分层教学.教师教学时把握所講知识的标准,将分析知识的梯度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把分析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数学基础相结合,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充分理解新知识.例如,学习“分解因式”时,可以这样分层:
(1)简单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等(注重的是基础);
(2)包括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等(注重的是基本方法);
(3)涵盖组合分解法、十字相乘法、配方法等(注重的是方法技能).
如果教师未做大量的观察或未与学生进行交流,就不可能准确把握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理解的梯度,分层练习就会是一句空话.教师不但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需要积极倡导学生挑战极限.只有学生亲身的体验,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能亲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
总之,现代教学需要以生为本,需要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驱动学生内驱力的情境,在研究、分析学生学情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成功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联君.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5):27-28.
[2]黄晓芬.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