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掉入长期停滞陷阱的风险在加大,但是全球化并没有结束,只是方式在发生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一期“世界经济季度谈”上表示,虽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但并不代表全球化已经结束了,其只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表示认同。“以前,虽然全球经济的一半以上、增量的70%是由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但是美元一直是全球资源配置的货币工具。而欧元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这一状态的挑战,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也使得原来的全球化样式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并没有变,而是进入了一个减速转型的新阶段。上一轮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有赖于科技革命推动的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而当这一分工体系接近尾声时,整个经济贸易活动自然就减速了。与此同时,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的最大加速器——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和土地等优势因素也因此弱化,世界经济进而也随之减速。
据了解,IMF在7月19日的报告中再次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仅为3.1%,此乃金融危机后,IMF预测的最低增长水平,并且这一数字还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不仅如此,世界银行的预测也从最初的2.9%下调到了6月20日的2.4%。
对此,裴长洪认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了生命力,并形成了技术体系,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加大影响,诸如大数据的收集、生产和跨境流动,都将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任海平认为,从实际角度看,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力在下降,东方新兴经济体的分量正在不断上升。“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规则、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历史,已经开始走向结束阶段。未来东方国家是否会主导、支配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格局,这是一种可能。当然,我们更希望世界各国通过普惠贸易与共享经济,来共同管理、治理、推进全球经济发展。”
对此,裴长洪也表示,原来的经济全球化缺乏普惠性、共享性,其收益完全是由少数国家和跨国公司获得的,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需要走向普惠贸易和共享经济。“中国虽然是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但是是被拉进新经济地理版图的。而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是在拉别人进来,最典型的就是‘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最核心是包容性——共建、共享、共赢,这跟过去商业竞争模式、强者获胜的全球化规则并不一样。如果这个理念要构筑新的全球化,对世界治理体系、理念和规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全球现在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东盟(10+1)、上海合作组织、中日韩自贸区,这些周边的区域性安排,可能是最重要的制度性框架,也是中国走到今天不可回避的问题。”
赵晋平也认为,从跨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来看,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在一定意义上可能会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方式。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表示认同。“以前,虽然全球经济的一半以上、增量的70%是由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但是美元一直是全球资源配置的货币工具。而欧元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这一状态的挑战,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也使得原来的全球化样式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并没有变,而是进入了一个减速转型的新阶段。上一轮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有赖于科技革命推动的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而当这一分工体系接近尾声时,整个经济贸易活动自然就减速了。与此同时,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的最大加速器——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和土地等优势因素也因此弱化,世界经济进而也随之减速。
据了解,IMF在7月19日的报告中再次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仅为3.1%,此乃金融危机后,IMF预测的最低增长水平,并且这一数字还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不仅如此,世界银行的预测也从最初的2.9%下调到了6月20日的2.4%。
对此,裴长洪认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了生命力,并形成了技术体系,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加大影响,诸如大数据的收集、生产和跨境流动,都将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任海平认为,从实际角度看,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力在下降,东方新兴经济体的分量正在不断上升。“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规则、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历史,已经开始走向结束阶段。未来东方国家是否会主导、支配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格局,这是一种可能。当然,我们更希望世界各国通过普惠贸易与共享经济,来共同管理、治理、推进全球经济发展。”
对此,裴长洪也表示,原来的经济全球化缺乏普惠性、共享性,其收益完全是由少数国家和跨国公司获得的,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需要走向普惠贸易和共享经济。“中国虽然是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但是是被拉进新经济地理版图的。而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是在拉别人进来,最典型的就是‘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最核心是包容性——共建、共享、共赢,这跟过去商业竞争模式、强者获胜的全球化规则并不一样。如果这个理念要构筑新的全球化,对世界治理体系、理念和规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全球现在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东盟(10+1)、上海合作组织、中日韩自贸区,这些周边的区域性安排,可能是最重要的制度性框架,也是中国走到今天不可回避的问题。”
赵晋平也认为,从跨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来看,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在一定意义上可能会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