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
秋分既至,金风送爽,正是韭花开放时节。几场秋雨过后,我家屋顶空中菜园里的一畦韭菜青绿油嫩,柔软细长的叶子中间抽岀花茎,上端伞状一朵朵小白花,待放的含苞有如白玉露滴;已开放的则伸展出六角白色花瓣,花瓣中间嫩绿色小球周围绽出丝丝细小的金黄色花蕊,一朵朵小花组合成一团团花球。秋风吹过,一簇簇白色韭花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韭菜是我国传统蔬菜,颜色碧绿、气味浓郁,老婆不时到空中菜园里割下韭菜,然后与肉一起剁馅包成韭菜饺子,蘸上山西老陈醋,味道鲜美,家里孩子们很喜欢吃。韭菜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以有效地排出肠道内的毒素,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食之能生津开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韭菜还是常用的中药材,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是卫生部确定的“药食同源”食品。
吃韭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诗经·七月》曰:“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仲春时节献上羊羔和韭菜祭祖,可见韭菜在中国食用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当时的珍贵。而韭花的食用则始于汉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韭》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藏韭菁。”“菁”即韭菜花。
韭菜花是普遍的一种食用佐料,我们客家人制作韭花酱是把将开未开的韭菜花摘下洗净,配以鲜辣椒、生姜、食盐,放在石臼子上捣烂,入坛密封数日即可食用,经久不坏。
谁能想到,普通的韭菜花竟还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那就是闻名于世的《韭花帖》。
有一年秋天,杨凝式一觉醒来,已是午后。他觉得有点饿,这才想起中午没有吃饭。恰在此时,宫中给他送来了一盘韭花,不知是饿了还是韭花做得地道,吃起来特别美,格外难忘。为表达感激之情,他当即写了一封谢折: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据帖上所述,杨凝式是将韭花配着肥羊吃的,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客家人做的那种韭花酱?想必那味道一定很美,我都快流口水了。今天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没准儿还跟当年杨凝式的韭花“助其肥羜”的吃法有关。輖饥中,欣得韭花珍馐美食,杨少师心中惬意,于是灵感大发,心手双畅,翰逸神飞。本是一封不经意呵成的手札,就连杨凝式自己也未曾在意,哪知后来竟成为传世之宝,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为“天下五大行书”。
卫夫人《笔阵图》曰,“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杨凝式《韭花帖》发扬和光大了《兰亭序》笔法和结构,但其用笔和缓而别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笔画的气息更加质朴沉着,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字法严谨却不失灵动,笔画遒劲而不乏妩媚,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在结体上,奇中寓险,险中见奇;在用墨上尽力使墨气沉入纸下,充分吸收;在分章布白上,《韭花帖》的最大特点,在于字距或紧密或疏离,字与字间距明显拉大、行间距宽度更被人為地夸张,显著超过字距,清朗宽绰而又浑然一体,在空间之中充满平和之气,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年少轻狂,而更追求简淡、萧散、自然。这种独特章法可谓前无古人,使人联想起殷商甲骨、两周金文和汉隶的疏散排布。
《韭花帖》在意境上追摹《兰亭序》的遗踪,笔墨精致含婉,平和中又寄以异态,行笔乍行乍楷,纤丝连带自然生动,通篇秀雅恬淡,羲献精髓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全然一派二王风度。之所以有“五代兰亭”之美誉,这恐怕缘于《韭花帖》闲适、潇洒的体貌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动。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写楷书,宋人爱作行草。杨凝式处在唐完结而宋未开启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取众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另辟出一片天地,精到的中锋用笔、流美的线条分割空白,形成虚实相生、变化无穷的空间,在时空交错中,点画振动,计白当黑,墨华鲜润,云光徘徊。作品的逸气灵韵、以及作为其表现特征的疏阔章法,杨凝式首创其风,他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黄庭坚曾赋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明末徐守如有题跋诗《题杨少师韭花帖后》:
“春畦雨后滋蔬甲,五代风流映韭花。八百年来谁作祖,十三行外自成家。涪翁美誉尘埃绝,米老清评品格赊。博雅翩翩张学士,珍藏妙迹果非差。”
“韭花烨烨动秋蔬,历岁经霜久未枯。味压侯鲭思学圃,气凌奉橘欲吞吴。与颜上下名何重,并柳低昂品不孤,七百卜年尚完美,若非神护定为刍。”
《韭花帖》以它清淡、简远、古雅的风格为中国书法史树立了一种典范样式而影响后世,评者称杨凝式为鲁公后一人。
輖饥盘飧这样的小事,杨少师用行楷缓缓书来,写得这么疏朗空灵,无意于佳乃佳,让人读后仿佛还闻到了韭花的芬芳,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感染力吧。
于是我下了楼,把韭花放入厨房,走进书斋,取出《韭花帖》,展纸研墨,开笔遣兴。虽然过去也临此帖,但今因秋日韭花而对它又多了一种感觉,此时我状态尤佳,且临且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每到精彩处,总要搁笔凝神、徜徉其中、欣赏品味,体察帖中的一笔一划,想象古人的那情那景,体味杨凝式的闲适、潇洒。
由杨凝式的闲适、自然,我进而领悟到了陶渊明的恬淡、旷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有陶潜“釆菊东篱下”,今有简堂“摘韭上天台”,正如王羲之所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悠悠然而自得,不亦说乎!
张琦,广东五华县人,2002年任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主编出版有《当代书法深圳论坛文集》《张琦书法集》《问道周秦》等数十种。现为岭南书院院长,深圳(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社长。
秋分既至,金风送爽,正是韭花开放时节。几场秋雨过后,我家屋顶空中菜园里的一畦韭菜青绿油嫩,柔软细长的叶子中间抽岀花茎,上端伞状一朵朵小白花,待放的含苞有如白玉露滴;已开放的则伸展出六角白色花瓣,花瓣中间嫩绿色小球周围绽出丝丝细小的金黄色花蕊,一朵朵小花组合成一团团花球。秋风吹过,一簇簇白色韭花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韭菜是我国传统蔬菜,颜色碧绿、气味浓郁,老婆不时到空中菜园里割下韭菜,然后与肉一起剁馅包成韭菜饺子,蘸上山西老陈醋,味道鲜美,家里孩子们很喜欢吃。韭菜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以有效地排出肠道内的毒素,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食之能生津开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韭菜还是常用的中药材,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是卫生部确定的“药食同源”食品。
吃韭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诗经·七月》曰:“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仲春时节献上羊羔和韭菜祭祖,可见韭菜在中国食用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当时的珍贵。而韭花的食用则始于汉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韭》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藏韭菁。”“菁”即韭菜花。
韭菜花是普遍的一种食用佐料,我们客家人制作韭花酱是把将开未开的韭菜花摘下洗净,配以鲜辣椒、生姜、食盐,放在石臼子上捣烂,入坛密封数日即可食用,经久不坏。
谁能想到,普通的韭菜花竟还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那就是闻名于世的《韭花帖》。
有一年秋天,杨凝式一觉醒来,已是午后。他觉得有点饿,这才想起中午没有吃饭。恰在此时,宫中给他送来了一盘韭花,不知是饿了还是韭花做得地道,吃起来特别美,格外难忘。为表达感激之情,他当即写了一封谢折: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据帖上所述,杨凝式是将韭花配着肥羊吃的,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客家人做的那种韭花酱?想必那味道一定很美,我都快流口水了。今天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没准儿还跟当年杨凝式的韭花“助其肥羜”的吃法有关。輖饥中,欣得韭花珍馐美食,杨少师心中惬意,于是灵感大发,心手双畅,翰逸神飞。本是一封不经意呵成的手札,就连杨凝式自己也未曾在意,哪知后来竟成为传世之宝,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为“天下五大行书”。
卫夫人《笔阵图》曰,“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杨凝式《韭花帖》发扬和光大了《兰亭序》笔法和结构,但其用笔和缓而别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笔画的气息更加质朴沉着,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字法严谨却不失灵动,笔画遒劲而不乏妩媚,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在结体上,奇中寓险,险中见奇;在用墨上尽力使墨气沉入纸下,充分吸收;在分章布白上,《韭花帖》的最大特点,在于字距或紧密或疏离,字与字间距明显拉大、行间距宽度更被人為地夸张,显著超过字距,清朗宽绰而又浑然一体,在空间之中充满平和之气,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年少轻狂,而更追求简淡、萧散、自然。这种独特章法可谓前无古人,使人联想起殷商甲骨、两周金文和汉隶的疏散排布。
《韭花帖》在意境上追摹《兰亭序》的遗踪,笔墨精致含婉,平和中又寄以异态,行笔乍行乍楷,纤丝连带自然生动,通篇秀雅恬淡,羲献精髓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全然一派二王风度。之所以有“五代兰亭”之美誉,这恐怕缘于《韭花帖》闲适、潇洒的体貌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动。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写楷书,宋人爱作行草。杨凝式处在唐完结而宋未开启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取众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另辟出一片天地,精到的中锋用笔、流美的线条分割空白,形成虚实相生、变化无穷的空间,在时空交错中,点画振动,计白当黑,墨华鲜润,云光徘徊。作品的逸气灵韵、以及作为其表现特征的疏阔章法,杨凝式首创其风,他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黄庭坚曾赋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明末徐守如有题跋诗《题杨少师韭花帖后》:
“春畦雨后滋蔬甲,五代风流映韭花。八百年来谁作祖,十三行外自成家。涪翁美誉尘埃绝,米老清评品格赊。博雅翩翩张学士,珍藏妙迹果非差。”
“韭花烨烨动秋蔬,历岁经霜久未枯。味压侯鲭思学圃,气凌奉橘欲吞吴。与颜上下名何重,并柳低昂品不孤,七百卜年尚完美,若非神护定为刍。”
《韭花帖》以它清淡、简远、古雅的风格为中国书法史树立了一种典范样式而影响后世,评者称杨凝式为鲁公后一人。
輖饥盘飧这样的小事,杨少师用行楷缓缓书来,写得这么疏朗空灵,无意于佳乃佳,让人读后仿佛还闻到了韭花的芬芳,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感染力吧。
于是我下了楼,把韭花放入厨房,走进书斋,取出《韭花帖》,展纸研墨,开笔遣兴。虽然过去也临此帖,但今因秋日韭花而对它又多了一种感觉,此时我状态尤佳,且临且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每到精彩处,总要搁笔凝神、徜徉其中、欣赏品味,体察帖中的一笔一划,想象古人的那情那景,体味杨凝式的闲适、潇洒。
由杨凝式的闲适、自然,我进而领悟到了陶渊明的恬淡、旷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有陶潜“釆菊东篱下”,今有简堂“摘韭上天台”,正如王羲之所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悠悠然而自得,不亦说乎!
张琦,广东五华县人,2002年任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主编出版有《当代书法深圳论坛文集》《张琦书法集》《问道周秦》等数十种。现为岭南书院院长,深圳(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