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奠定语文基础的重要阶段。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使学生更快投入语文学习中。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且有效地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切实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自主预习习惯;创新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155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然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这就会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一、明确目标,任务适当。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不知道预习要从何入手,往往只是略读文本,对于文本内容的认识不够透彻,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求甚解。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那么教师就应当将学生的自主预习重视起来,并且为学生制定相应的预习任务,如有感情地默读文本,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内容。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如“故事的发生背景是什么?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什么?文中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等,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就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根据目标进行预习,从而逐步掌握应当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接下来的预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进而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二、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有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方法展开预习,并取得不错的预习效果;但有部分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但是在朗读文本的时候还不够顺畅,当碰到不懂的生字词时,不会自主翻阅字典,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够透彻,不知如何概括文本的主旨内容。除此以外,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通常是分散和片面的,不注重它们的内在联系,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通常是支离破碎的,把握不住文本的中心点,无法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对于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层次不一的预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合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强、中以及弱。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么在预习过程中就应当熟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本文的生字词熟练掌握,并能理解课文所呈现的乡下美丽的自然风光及营造的朴素、祥和的气氛,烘托出乡下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美好生活这一主旨,引导学生能深刻理解文本主旨。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那么在预习过程中就应当做到顺畅地阅读文本内容,并找出本文的生字词,对文本的上述主旨大意有一个基础性的理解;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那么在预习过程中则应当标记出生字词,能够顺利阅读文本。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综合发展。
三、紧抓小学时期学生的自身特征,将课前预习兴趣激发出来。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身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讲,该阶段学生本身有着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被转移以及好奇心非常高的特征,因此就要求教师紧抓该项特点,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活动中。对于教师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课前预习兴趣进行培养。
其一,在小学阶段中,教师必须对课前预习活动有个正确的了解,端正自身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前预习理念,使其明确了解到课前预习活动在自身成长和学习中有着极高的作用,以此更好地参与到课前预习过程中。
其二,进行课前预习竞争活动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讲都有着强烈的竞争理念,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项动力,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和别人进行比拼。让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借助该项思想意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上课之前,为学生进行打分以及评价的方式确保学生课前预习的全面性。在上课的时候,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人员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师提出的各项问题,以此完成预习活动,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其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加深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力度,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并且处于该环节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夸奖,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
四、引进合理的学生预习方式。
通过比较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其他类型的课程来看,两者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潜在的广泛性更为明显,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接触语文,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从实际情况来看,阅读代表的是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且还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预习效果和未来方向的发展。基于此就是在语文教学期间,可以采取提供多样化阅读意见和阅读教材的方式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引进合理的运行方式。
以小学教材中的《白鹭》教学内容为例,老师可以在课文之外为学生提供有着相同类型的阅读教材,譬如《白鹅》,让学生从两个动物故事的理解到故事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概念,以激发学生领悟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进而引发出保护地球的生态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然后,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预习该篇文章,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一步理解文章初步的知识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以后,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到课文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規定课外读物选择的范围,帮助学生掌握选择素材的方式和技能。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过明确目标、分层设计以及把握教材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周萍.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J].神州,2016(35):11-11.
[2]潘声宣.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9):51-51.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自主预习习惯;创新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155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然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这就会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一、明确目标,任务适当。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不知道预习要从何入手,往往只是略读文本,对于文本内容的认识不够透彻,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求甚解。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那么教师就应当将学生的自主预习重视起来,并且为学生制定相应的预习任务,如有感情地默读文本,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内容。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如“故事的发生背景是什么?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什么?文中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等,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就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根据目标进行预习,从而逐步掌握应当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接下来的预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进而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二、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有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方法展开预习,并取得不错的预习效果;但有部分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但是在朗读文本的时候还不够顺畅,当碰到不懂的生字词时,不会自主翻阅字典,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够透彻,不知如何概括文本的主旨内容。除此以外,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通常是分散和片面的,不注重它们的内在联系,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通常是支离破碎的,把握不住文本的中心点,无法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对于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层次不一的预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合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强、中以及弱。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么在预习过程中就应当熟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本文的生字词熟练掌握,并能理解课文所呈现的乡下美丽的自然风光及营造的朴素、祥和的气氛,烘托出乡下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美好生活这一主旨,引导学生能深刻理解文本主旨。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那么在预习过程中就应当做到顺畅地阅读文本内容,并找出本文的生字词,对文本的上述主旨大意有一个基础性的理解;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那么在预习过程中则应当标记出生字词,能够顺利阅读文本。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综合发展。
三、紧抓小学时期学生的自身特征,将课前预习兴趣激发出来。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身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讲,该阶段学生本身有着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被转移以及好奇心非常高的特征,因此就要求教师紧抓该项特点,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活动中。对于教师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课前预习兴趣进行培养。
其一,在小学阶段中,教师必须对课前预习活动有个正确的了解,端正自身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前预习理念,使其明确了解到课前预习活动在自身成长和学习中有着极高的作用,以此更好地参与到课前预习过程中。
其二,进行课前预习竞争活动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讲都有着强烈的竞争理念,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项动力,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和别人进行比拼。让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借助该项思想意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上课之前,为学生进行打分以及评价的方式确保学生课前预习的全面性。在上课的时候,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人员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师提出的各项问题,以此完成预习活动,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其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加深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力度,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并且处于该环节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夸奖,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
四、引进合理的学生预习方式。
通过比较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其他类型的课程来看,两者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潜在的广泛性更为明显,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接触语文,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从实际情况来看,阅读代表的是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且还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预习效果和未来方向的发展。基于此就是在语文教学期间,可以采取提供多样化阅读意见和阅读教材的方式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引进合理的运行方式。
以小学教材中的《白鹭》教学内容为例,老师可以在课文之外为学生提供有着相同类型的阅读教材,譬如《白鹅》,让学生从两个动物故事的理解到故事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概念,以激发学生领悟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进而引发出保护地球的生态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然后,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预习该篇文章,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一步理解文章初步的知识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以后,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到课文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規定课外读物选择的范围,帮助学生掌握选择素材的方式和技能。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过明确目标、分层设计以及把握教材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周萍.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J].神州,2016(35):11-11.
[2]潘声宣.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