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是叩开物理学大门的敲门砖,其中包含着最基本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思维,因此,掌握好初中物理中的学习基本方法与思想尤为关键,并且物理作为理工科的知识能力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物理作为初中教育新式诞生的一门学科,学生面对这门陌生学科的时候起初难免会产生困惑,因此,對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主动引导学生的物理思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促进物理学习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展开分析,陈述了一些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正确应用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探讨
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意义
1.1 思维导图简述
在中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对各门类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国家教师资格证参考用书中针对教师学科能力的培养模块,就有思维导图的案例,教师通过提出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或者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它们串联成图,并配合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些知识讲授内容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思维导图具有简明、启发性强,生动直观的优势,对于学生的思维锻炼以及逻辑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意义
我们谈到初中物理教学使用的思维导图,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初中物理思维导图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有何重要意义呢?
(1)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物理学科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其中大量的应用公式以及学科定理给学生的理解思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而运用好思维导图就相对轻松的对教学内容加以简化,化抽象为直观,方便学生的理解。例如,我们在认识运动中的物理学时,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问题的探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提出是经过伽利略、牛顿两位物理学家的实验与分析整理而出的。“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这简短的一句话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它的得出经过了物理学家长久的实验与理论分析才得以问世,物理学家运用理想实验法的理念推导出了这则定律,因此,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理想实验的概念,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中的斜面实验,引入不同角度的斜坡让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定律的理解。
(2)补充疏漏的物理知识点。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讲物理学科知识进行串联,保证课堂内容的连贯性与充实性,还能有效防止物理知识点出现疏漏,因为采用思维导图就是在进行一类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思维进程,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逻辑思路。例如,在学习右手定则判断磁场电流方向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式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将二者进行严格区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相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简洁化,将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内容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导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堂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产生。
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思维导图式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物理科目学习的积极作用,将这种教学方法引进到物理教学中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呢?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论述思维导图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2.1 在思维导图中尽可能地利用启发式提问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关键词相似的知识点,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加以明确区分,对学生展开启发性提问将会加深学生对两类知识点的理解与区别,防止其在应用中出现混淆与思维混乱。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牛顿第三定律,这是关于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具体阐述,我们把一个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对桌面产生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F,同时,桌面对杯子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这一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处于同一直线上,我们就将其成为相互作用的力,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是,水杯自身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其大小方向与水杯对桌面的压力F相同,但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一个是弹力,一个是重力,所以,老师在提问时就要启发性的提问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两类问题的区别,把相互作用的力与支持力、重力整合到一个思维导图中,提问学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的物体是同一物体吗?其与支持力重力区别在哪?”,教师主导问题的本质点,让学生多动脑参与课堂提问,将导图与问题充分联系起来就能收获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
2.2 强化实践性教学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类典型代表,其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生活中的声、电、光等,这些环绕我们生活的自然现象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我们更多的导入实践因素。利用好思维导图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加深学生的物理应用性。例如,在学习电学时,我们会认识到电学实验中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电学器材,当教师在思维导图中画上电路图时,还应当配备相应的电学器材加以佐证,这类课堂内容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开展,教师通过实际实验,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整,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在一定电压下,随阻值的增大,电流表上的示数逐渐变小”,进而教师结合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总结出对应的电路欧姆定律。通过实践式的教学,可以让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具备更强的实际应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2.3 将思维导图作为升华教材内容的工具
我国课程教育研究所出版的物理教材主要侧重初中物理的基础性,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利用思维导图合理的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点进行实际问题的引导,避免只通过例题导入理论的设计模式,更多的诱导学生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功能物理学时,课堂导入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功能转化,把做功与能量转化理论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思维导图中的问题引导,倡导学生进行主动计算,自主验证功能转化守恒定理,全面深化教材内容,加深学生物理认识。
3 结束语
综上,思维导图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类有效工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营造积极向学的物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物理应用性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罗春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42.
[2] 常血骄.浅析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8(24).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探讨
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意义
1.1 思维导图简述
在中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对各门类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国家教师资格证参考用书中针对教师学科能力的培养模块,就有思维导图的案例,教师通过提出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或者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它们串联成图,并配合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些知识讲授内容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思维导图具有简明、启发性强,生动直观的优势,对于学生的思维锻炼以及逻辑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意义
我们谈到初中物理教学使用的思维导图,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初中物理思维导图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有何重要意义呢?
(1)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物理学科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其中大量的应用公式以及学科定理给学生的理解思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而运用好思维导图就相对轻松的对教学内容加以简化,化抽象为直观,方便学生的理解。例如,我们在认识运动中的物理学时,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问题的探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提出是经过伽利略、牛顿两位物理学家的实验与分析整理而出的。“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这简短的一句话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它的得出经过了物理学家长久的实验与理论分析才得以问世,物理学家运用理想实验法的理念推导出了这则定律,因此,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理想实验的概念,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中的斜面实验,引入不同角度的斜坡让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定律的理解。
(2)补充疏漏的物理知识点。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讲物理学科知识进行串联,保证课堂内容的连贯性与充实性,还能有效防止物理知识点出现疏漏,因为采用思维导图就是在进行一类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思维进程,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逻辑思路。例如,在学习右手定则判断磁场电流方向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式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将二者进行严格区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相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简洁化,将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内容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导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堂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产生。
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思维导图式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物理科目学习的积极作用,将这种教学方法引进到物理教学中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呢?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论述思维导图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2.1 在思维导图中尽可能地利用启发式提问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关键词相似的知识点,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加以明确区分,对学生展开启发性提问将会加深学生对两类知识点的理解与区别,防止其在应用中出现混淆与思维混乱。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牛顿第三定律,这是关于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具体阐述,我们把一个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对桌面产生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F,同时,桌面对杯子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这一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处于同一直线上,我们就将其成为相互作用的力,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是,水杯自身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其大小方向与水杯对桌面的压力F相同,但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一个是弹力,一个是重力,所以,老师在提问时就要启发性的提问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两类问题的区别,把相互作用的力与支持力、重力整合到一个思维导图中,提问学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的物体是同一物体吗?其与支持力重力区别在哪?”,教师主导问题的本质点,让学生多动脑参与课堂提问,将导图与问题充分联系起来就能收获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
2.2 强化实践性教学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类典型代表,其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生活中的声、电、光等,这些环绕我们生活的自然现象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我们更多的导入实践因素。利用好思维导图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加深学生的物理应用性。例如,在学习电学时,我们会认识到电学实验中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电学器材,当教师在思维导图中画上电路图时,还应当配备相应的电学器材加以佐证,这类课堂内容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开展,教师通过实际实验,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整,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在一定电压下,随阻值的增大,电流表上的示数逐渐变小”,进而教师结合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总结出对应的电路欧姆定律。通过实践式的教学,可以让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具备更强的实际应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2.3 将思维导图作为升华教材内容的工具
我国课程教育研究所出版的物理教材主要侧重初中物理的基础性,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利用思维导图合理的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点进行实际问题的引导,避免只通过例题导入理论的设计模式,更多的诱导学生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功能物理学时,课堂导入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功能转化,把做功与能量转化理论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思维导图中的问题引导,倡导学生进行主动计算,自主验证功能转化守恒定理,全面深化教材内容,加深学生物理认识。
3 结束语
综上,思维导图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类有效工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营造积极向学的物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物理应用性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罗春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42.
[2] 常血骄.浅析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8(24).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