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泰兴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选取关键指标,根据统计数据资料,度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探求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寻求促使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解决泰兴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有力的客观现实依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泰兴市
一、前言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经济水平的关键指标,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与产业结构是否良性和谐发展,也必将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状况。
今年年初,笔者参与了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江苏泰兴市开展的“泰兴就业态势”专项调研活动。泰兴市作为一个“十五”期间连续五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同时劳动力资源也十分丰富的人口大市,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两者是否良性均衡发展。本文即以泰兴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选取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滞后度、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及相对劳动生产率几个关键指标来度量泰兴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探求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寻求促使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解决工业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二、实证分析
1.泰兴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比较分析
笔者选取了1978年、1982年、1990年、1996年以及2000年~2005年十个年份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图。从图1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泰兴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变化不大,2000年以前有升有降,但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五年中逐年有幅度较小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2000年以前呈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在“十五”期间却逐年呈微小幅度的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的很快,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1978年~1996年间上升,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从2000年开始逐年有较小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平均变化趋势呈趋同性特征,然而由于泰兴市“十五”期间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理念和发展工业经济第一方略不动摇,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却表现出与世界平均趋势变动的不一致性, 一方面变现为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最大,且逐年小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动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动,两者之间的比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泰兴市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作图
2.泰兴市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滞后度分析
我们用农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程度这一指标来说明泰兴市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状况,即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程度= (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从表1可以看出,泰兴市农业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滞后度从2000年~2005年几乎均超过100%,且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16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由于泰兴市农业人口近百万,第一产业滞纳的劳动力过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有待向农业外转移;其次,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尚未跟上第二产业发展的步伐,发展相对滞后,还未成为泰兴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最后,农业的现代化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
资料来源:根据《泰兴市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统计作表
3.泰兴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及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动关系,接下来引入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考查。
公式1:Pi=Gi/Li-1(其中Pi—第i产业结构偏离度; Gi—某产业计算期GDP的比重;Li—同期该产业从业人员比重;i=1,2,3)
公式2:Qi= Gi/Li(其中Qi—第i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Gi、Li、i同上)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一种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量化指標,它是指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GDP比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该值的绝对值愈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愈不对称;反之,则愈对称。相对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分析。表示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着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这一比重上升说明劳动密集型程度有所降低,反之有所提高。
从上表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负值,说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潜在失业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偏离零值愈来愈远,五年绝对值几乎均在0.5以上,可见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反而成了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1978年以来泰兴市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波浪变动的趋势,1996年达到最低0.065,从2001年~2005年呈逐年下降趋势,逐渐趋于合理。从第三产业看,1978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最大,高达10.382,之后同样经历了有升有降的曲折变化过程,直至2000年才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规律变化趋势,到2005年末泰兴市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092,逐渐趋于合理。综合分析:泰兴市农业劳动人口相对过剩,需努力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转移。
从上表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统计数据来看,“十五”期间泰兴市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距离平均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泰兴市“十五”期间“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上就业优先、适度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政策的倾斜,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相关建议
为促进泰兴市未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良性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泰兴市农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从本身突破,内部吸收剩余劳动力将是泰兴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2.继续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第一方略。
泰兴市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特别是要将加大发展制造业作为吸纳就业的战略重点。
3.加快服务业发展。
泰兴市应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进入第三产业,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赵文龙周恒: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特征的均衡性分析[J].理论导刊,2006(6):52~55
[2]郭松山: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3):82~8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泰兴市
一、前言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经济水平的关键指标,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与产业结构是否良性和谐发展,也必将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状况。
今年年初,笔者参与了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江苏泰兴市开展的“泰兴就业态势”专项调研活动。泰兴市作为一个“十五”期间连续五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同时劳动力资源也十分丰富的人口大市,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两者是否良性均衡发展。本文即以泰兴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选取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滞后度、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及相对劳动生产率几个关键指标来度量泰兴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探求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寻求促使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解决工业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二、实证分析
1.泰兴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比较分析
笔者选取了1978年、1982年、1990年、1996年以及2000年~2005年十个年份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图。从图1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泰兴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变化不大,2000年以前有升有降,但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五年中逐年有幅度较小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2000年以前呈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在“十五”期间却逐年呈微小幅度的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的很快,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1978年~1996年间上升,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从2000年开始逐年有较小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平均变化趋势呈趋同性特征,然而由于泰兴市“十五”期间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理念和发展工业经济第一方略不动摇,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却表现出与世界平均趋势变动的不一致性, 一方面变现为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最大,且逐年小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动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动,两者之间的比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泰兴市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作图
2.泰兴市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滞后度分析
我们用农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程度这一指标来说明泰兴市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状况,即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程度= (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从表1可以看出,泰兴市农业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滞后度从2000年~2005年几乎均超过100%,且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16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由于泰兴市农业人口近百万,第一产业滞纳的劳动力过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有待向农业外转移;其次,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尚未跟上第二产业发展的步伐,发展相对滞后,还未成为泰兴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最后,农业的现代化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
资料来源:根据《泰兴市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统计作表
3.泰兴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及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动关系,接下来引入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考查。
公式1:Pi=Gi/Li-1(其中Pi—第i产业结构偏离度; Gi—某产业计算期GDP的比重;Li—同期该产业从业人员比重;i=1,2,3)
公式2:Qi= Gi/Li(其中Qi—第i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Gi、Li、i同上)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一种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量化指標,它是指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GDP比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该值的绝对值愈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愈不对称;反之,则愈对称。相对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分析。表示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着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这一比重上升说明劳动密集型程度有所降低,反之有所提高。
从上表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负值,说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潜在失业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偏离零值愈来愈远,五年绝对值几乎均在0.5以上,可见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反而成了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1978年以来泰兴市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波浪变动的趋势,1996年达到最低0.065,从2001年~2005年呈逐年下降趋势,逐渐趋于合理。从第三产业看,1978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最大,高达10.382,之后同样经历了有升有降的曲折变化过程,直至2000年才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规律变化趋势,到2005年末泰兴市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092,逐渐趋于合理。综合分析:泰兴市农业劳动人口相对过剩,需努力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转移。
从上表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统计数据来看,“十五”期间泰兴市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距离平均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泰兴市“十五”期间“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上就业优先、适度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政策的倾斜,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相关建议
为促进泰兴市未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良性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泰兴市农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从本身突破,内部吸收剩余劳动力将是泰兴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2.继续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第一方略。
泰兴市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特别是要将加大发展制造业作为吸纳就业的战略重点。
3.加快服务业发展。
泰兴市应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进入第三产业,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赵文龙周恒: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特征的均衡性分析[J].理论导刊,2006(6):52~55
[2]郭松山: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3):82~8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