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涛涛江水铸就了荆楚,当我们站在长江岸边,眺望黄鹤,远观洞庭,在长江和汉水流域间,感受着荆楚的魅力。
  楚文化的精髓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荆楚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不仅没有因为地域阻断与中华本源文化的联系,更因为特殊的地域让荆楚文化在长江流域这一曾经被中原人称为“南蛮之邦”的地方生根并壮大。
  汩罗江水冲不散诗人的爱国情怀,洞庭飞鸟也传唱着荆楚先民兴邦安家,励志发展的历程。他们构建了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根基,并使楚文化传至九州,成为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连接纽带,共同筑建起华夏长江文化的文明。楚地,也成为带动中华文明的江河文明的基石。
  非常感激朱幼棣老师,当他得知我们准备做长江流域文化的专辑,特意赶写好此文给编辑邵传来。原亦准备收录在他尚未出版的《后望书》续集中。阅读它我们能对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有更透彻的理解与思索。
  洞庭湖——在华夏大地上与大江的携手,正是大构造与大地貌,也是大思想与大文化荟集点。岳阳楼的隆起和屹立,在这个契合点上,不管是风中雨中,不管是春和景明,都有灯塔般的意义吗?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大地上总有那么一些奇特的构造和结点,如同榫和卯,连接起柱石和栋梁,构筑成大厦:如同人体经络上的穴位,精、气、神流转不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地域民众、乃至国家民族的脉动。
  1
  公元768年,老病中的杜甫,离开了栖居了一年多的奉节,沿江而下,最后来到了洞庭湖,艰难地登上了岳阳楼。在涕泪交流中写下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时,他全家都漂泊在船上,靠一些友人接济度日,几十天后,他孤独地在洞庭湖的小舟上去逝。
  1200多年以后,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边的菊香书屋里,寂寞地手书了这首诗。
  虽然同为诗人,但一个当代伟大领袖,另一个是潦倒落魄的唐王朝小吏,难道他们的精神与文化世界,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是杜甫的诗,还是岳阳楼这个特定的建筑风景触动了雄阔而又苍凉的思绪?
  2
  几次往返潇湘,都错过了洞庭湖和岳阳楼。但这次不能再错过了。以岳阳为终点的慢车,旅客不多。坐在夜行的列车上,窗外沉沉的夜色中,掠过零星的灯火。在铁轨与车轮磨擦的动荡与韵律中,我默默地想,有一些地方,在模糊不辨中牵挂了几十年。当踏上奔赴的旅途时,突然有了朝圣一般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朝暾映窗,即下楼打出租车,直奔岳阳楼。
  正是暮春,枯水的季节,看不到波撼岳阳城的奇观。修了长江三峡工程之后,干旱复干旱,洞庭的湖盆再也盛不满了。而几年前,还在退田还湖。
  洞庭湖向北方的长天倾斜,浩荡的水涌来,被一片草滩接住——草色也是诗人们最喜欢描写的岳阳楼上的风景。
  无边的水和大地——湘江、沅江、资水、澧水,还有汨罗江等等,一条条大河从南向北奔来,突然跌落,汇成浩渺无际的水面。岳阳楼便凸起在水与陆地、水色和草色、柳色之间,像地球测量中的一个基准坐标。
  柳丝拂面,绿浪如烟。还是走下高高的大堤,先到湖畔草边走一走。无论是少年梦幻与想象,青年时的壮志与抱负,还是中年的怅十罔与无助,都会在这一色水天消融,都会在萧萧芦荻中迷失——而现在,只有心境与心情的平和。
  不必追溯到三国时期鲁肃在这里修建的水师阅兵台,不必考证几吨重的千年大铁夹的用途与断代。岳阳也许一两千年前就被定格了,确定了在中华民族思想与精神“地图”上的定位。但这,决不是挂在门口的“AAAA风景区”——那竹牌子上的铜光,只是价格不菲门票的照耀而已。
  这湖,多少帆飘来?这楼,多少人登过?而现在,可能正翻向了最后的风景。
  连诗赋文章,都汗牛充栋了。但在湖边走着,记得起,背得上的,也就是这么几首,这么几篇,
  想得更大一些,更浪漫一些。滚滚长江冲出三峡以后,九曲回肠、缠绵不断地在荆楚大地上徘徊,是等待“湘女”投入么?
  大湖与大江的携手,正是大构造与大地貌,也是大思想与大文化的荟集点。在这个构造、这个节点上,不管是风中雨中,不管是春和景明,岳阳楼的隆起和屹立,都有灯塔般的意义吗?
  3
  中国古代有谪官文化。但如果认为《岳阳楼记》是谪官文化,是放逐文人与“山水亲热”以后的产物,那就大大的错了。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在河南邓州知州任上,时年58岁。
  那年秋天,昔日的好友滕子京派人送来一幅岳阳楼图,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是夜,范仲淹把那幅图挂在了官舍的墙上,秉烛以观。
  作为在西北战场、在黄土高原边塞上指挥过干军万马的将军,范仲淹很多夜晚是在地图边度过的。有一个故事,范仲淹有一次率大军疾行,大家都不知道此次出征的目的,等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建筑工具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只用了10天,就筑起一座要塞。这就是楔入宋夏交界处著名的孤城——“大顺城”。等西夏发现,引兵来反扑时,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建起了堡寨呼应,相互支撑的坚固战略体系,奈何不得了。可见,读图、实地勘踏,范仲淹对山川形势,攻防退守,早已了然于胸。
  但那天晚上,他面对的不是军事地图,而是洞庭山水形势长卷。他一定想起少年时代,曾随继父到过的洞庭湖。
  从鏖兵西北到京都的庆历新政,人生的大起大落已经太多。正因为其大起大落,才显出壮阔与博大。不是文辞与文章的节奏韵律问题,只有扬波的洞庭、只有浩渺的洞庭、只有四季四时景色不同、气象各异的洞庭,才能盛满一个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感怀与理想。
  4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是烩炙人口的佳句。六盘山上并没有一般意义上那种连绵不断的汉代与明代长城。毛泽东诗中的长城,实指应该是六盘山区仍然屹立的唐、宋时期许多关寨城堡——其中必然包括扼六盘山至陕北吴起镇要道上范仲淹修建的要塞大顺城。
  萧关道上,处处有黄芦草。范仲淹是忧思型的,忧国忧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河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于是,我们知道了,长河落日中的“孤城”,与玉门关、交河、轮台、大散关一样,在国家与民族的战争中,在历史的危急关头,具有星辰一般的象征意义。
  相比之下,行走在六盘山阔岭大山与古城堡之间,马背上的毛主席豪放乐观,心情极好,他刚摆脱了泥泞的草地和张国焘的阳谋。雁是诗人们喜爱的乌。他也写到了大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我又想到写《庆州大顺城记》是宋代的张载。这个城记写得远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现在,其城墙、文字与断碑一同没入了蓑草。人们只记住了形容大顺城坚不可摧的词句,“百万雄师,莫可以前”——原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百万雄师”的出处,正在这座荒城,它曾在战争 年代,被夕阳映照得铜墙铁壁一般。这个成语的出处与用法,不仅仅反映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也反映了宋对西夏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不同,战略防守与战略进攻的差别。
  但是,我们不可据此,就断定先贤与今人,谁诗作更佳,谁更伟大。
  铁与火的战争过去了,大风暴的时代过去了。范仲淹与毛泽东,在少年或青年时代都到过洞庭湖。晚年的范仲淹与毛泽东,都曾不约而同地又遥想起洞庭洞和岳阳楼,状景抒怀,回望世事人生。
  前者作《岳阳楼记》,后者挥毫手书杜甫的i登岳阳楼》,这让人回味不已。
  岳阳楼是唯一保存百年前古建筑原貌的古代名楼,耸立在大堤与高台上的三层楼阁,虽然没有新修的黄鹤楼、滕王阁和鹳雀楼那样现代、那样高大雄伟,登楼也不用举步,可以乘电梯直上直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表明了这座砖木结构楼阁的价值。
  岳阳楼一二层都悬挂着清代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文与字具佳,有一种震撼的力量。张照书法开张洒脱,雄健但不粗野,有含蕴,苍而秀。
  一级一级走上去,最高一层的正中挂着毛主席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
  毛主席是当代大书法家。他的作品,特别是晚年的草书,出入魏晋,更兼有唐草圣怀素的风采。但平心而论,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气势宏大,能达到精品神品的也不太多。
  但悬挂岳阳楼最高一层上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却是一个意外:这幅手书,主席生前并没有发表过。中锋用笔,字无定格,随势布白,笔势灵动、豪迈,气象浑穆,自然参差,似潮涌滩,字里行间,脉气相连,如云舒卷。我凝视许久,不禁叹服。
  是杜甫的诗和晚年的境遇,是洞庭湖与岳阳楼触动了他的晚潮般的思绪?
  两位诗人的经历绝无共同的地方。尽管万岁的口号,依旧在天安门广场上回响,尽管会见外宾时依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想,抄录这首诗时,孤独毛泽东的心境大抵与杜甫是相似的。有一种豪迈、激烈过后,烈士暮年的苍凉、寂寞与孤独——这是伟大人物很少流露出的另一面。岁月如流,无论是对手还是战友,或打倒或离去,两个诗人的心灵在《登岳阳楼》的诗句中获得了沟通。
  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大地上总有那么一些奇特的构造,那么一些结点,如同榫和卯,连接起柱石和栋梁,构筑成大厦;如同人体经络上的穴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精、气、神流转不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地域民众、乃至国家民族的脉动。
  ——无法回避,面对着这种结点,各色人等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南天,思绪浩茫。
  中午,买了去君山的船票,走出岳阳楼,走下大堤。有个人守着个高倍望远镜,花钱可以眺望湖中的小岛君山。野草侵道,候船室也已经破败,空无一人。来到了渡口,苦苦等了几十分钟,被告之无船。
  现在,君山已经与陆地连成一片,有公路与汽车可以上“半岛”。洞庭无水,自古到今的“君山”一点,自然环境已经大变了。现今,君山也只是因盛产银针这种茶叶为人所熟知。这使我想起,泰山可乘索道缆车,直上岱顶——“登山如读史”,如果不读史,登泰山极顶只余下了旅游,还有多少意义?
  现在,像岳阳楼、君山这样的思想和文化的结点正在不断被忽略和抹去,在中国思想文化的版图上渐次消失。这是无奈,更是不幸。
  湖水浩浩,长天漠漠,不见只帆片影,确实无渡了么?
  
  链接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其他文献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村落的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人类的状态。    临行前,总编给了个硬性任务,写一篇河姆渡的文章。这期《焦点》的题为“文明从水源走来”,河姆渡为长江水系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和宁波鄞江的采访正好是个组合。  绵延的绿意
期刊
马家辉  生于1963年,香港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曾任杂志社记者、广告创意设计、报社副总编辑,并担任电视及电台节目主持,亦为香港《明报》世纪副刊创意顾问,文章散见于港台及内地报刊,结集作品有《李敖研究》、《女儿情》、《都市新人类》、《爱恋无声》、《江湖有事》等。    如过不是朋友相告我也不知道这项琐碎的资讯:原来每周在台北和杭州之间直航的班次多达20多
期刊
这里美景如画。长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更平添了浓浓的书卷气。  在成都生活,先得学会悠闲。很多朋友来到成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悠闲。深入到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你会发现成都人的智慧是源于历史上的移民,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是地理环境的使然。我在成都生活得久了,深受盆地文化的影响。身处
期刊
1、水底古城:不该遗忘的见证  近年,水底考古了新闻媒体频繁热炒的一个题材。媒体连续报道的除了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等海底古沉船的发现之外,浙江千岛湖水底的古城遗址之谜,也是个“出镜率”颇高的“探索发现”题材。  碧水前倾,岛影绰约,人如游鱼,水底荒城恍若隔世——说到底,这种颇有猎奇之嫌的“考古新发现”,有多少历史和现实的科教意义?有多少考古学术价值?这些人们尚不能肯定,但至少可为千岛湖旅游增加吸引人
期刊
似乎,他们的时间只是用来消磨的,岁月悠长,时代变迁,他们始终保持着不变的生活方式。悠闲是他们的习惯,也是他们的传统,也正是这份悠闲,怡养了他们固有的饮食文化。  每次经过成都只有一个理由:中转。去川西、川北都要从这里转车,偶尔有一天半天的停留时间,走街串巷,尝尝街边的小食,品品路边的碗茶,听几声四川人发出的吆喝声,不管是友人间的漫话闲聊还是街边发生摩擦后的谩骂争执,乡音俗语中无不体现出他们的幽默。
期刊
马未都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包括弹词、古家具、玉器文具等。  这两天各地记者都来电话询问徐悲鸿画的事,这事本来我不大关心,可电话多了,每个记者都火急火燎地希望我说上几句。我有时难免应付几甸,后又怕记者们断章取义,只好写下来,以此向社会作个交待。  书画鉴定自古就是
期刊
这里是红色土地,  是现代农民起义的革命圣地。  这里是歌舞故乡,  纯朴的少数民族乡民纵情欢唱。  东兰之美,美在红水河的清泠,  美在铜鼓戏的豪放。  红色东兰  从小就听说过百色起义,但不知道,发生这场惊天动地革命的地方就在东兰。一踏入东兰的土地,耳边就响起了人们传颂的革命圣地的一段段感人故事。  在这里,邓小平和战友们一起策划并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如今,我们踏入了这片土地,踏进历
期刊
“到凉山不到布拖过火把节,就感受不到正宗的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刚过完,金黄色的收获季节如期而至,这是彝族大地丰收在望的美好时节。素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布拖,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名副其实的手工技艺品——自制黄油布伞。  彝族人过民问火把节的时候,那不停流动的黄伞组成的一排排伞队、一个个伞圈、一面面伞墙、一条条伞龙、一座座伞山总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是布拖彝家姑娘自然流露的对美的追求和幸福生活
期刊
历史的荧光中,他们成为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民族群体。他们从远古一路走来,游走在西北和西南,最后沿着金沙江向南迁徙,他们逐水而居,栖息于金沙江流域与云南当地汉文化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滇文化。古滇境内河川纵横、土地肥美,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成为羌氐和巴蜀汉文化的交汇点,也成为古滇文化的摇篮。  羌氐文化是长江文化的开篇。历史就像一个影子,使羌氐——滇文化笼罩在一片历史迷雾中。因此,比起人们熟知的巴蜀、荆楚和
期刊
来到成都,才能体会巴蜀文化的智慧与内涵。在茶馆里,食街上,感受着巴蜀文化的共生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所以这里的人生活闲适。它的宽容与休闲被世人目睹,让她有“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巴蜀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域,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如果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会发现巴蜀人的智慧是源于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