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档案
蒋光宇,当代著名哲理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读者》杂志百名签约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政府机关领导干部,一名朴实忠诚的共产党员。他笔耕不辍二十年,出版著作《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灵犀顿悟》等;《把木梳卖给和尚》、《钢琴上的黑白左右手》、《这也会过去》等著名篇目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并广为流传;作品《厄运打不垮信念》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人性向善”,就是说人行善的力量是发自内心的;二是“唯物主义的理性思考”,即人如何科学地感知和评价客观世界。他笔下的哲理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处处透射着生活的智慧与生命的尊严,既是生活的思索也是生命的感悟,更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索。
成功故事·目标激励
一条横线的激励
蒋光宇
在20世纪60年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敢为天下先,最先使用了坚固耐用、规格统一且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开创了集装箱运输货运的先河。
由于统一使用集装箱运输货物,比以前散装运输更经济、更有效,所以世界各国的运输业争相效仿。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
然而,当时负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副总裁爱德华·费尼发现,只有45%的集装箱是完全填满的,其余的往往没有被完全填满,就被密封运走了。
为了保证装货质量,爱德华·费尼开始组织工人接受关于装满集装箱的专业培训,并经常派人实地督促检查集装箱是否装满。但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许多工人依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很少改进。
正当爱德华·费尼费尽心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管理学专家向他提出了建议:在每个集装箱内部画上一条“填满至此处”的横线。
尽管这个建议看似微不足道,但爱德华·费尼还是采纳了。令他兴奋的是,此后完全填满集装箱的比例由45%上升到了95%。
爱德华·费尼有些不解:“一条简单的横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呢?”
管理学专家回答说:“画上一条横线,就有了专一的目标;有了专一的目标,就有了专一的行动;有了专一的行动,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这就是目标管理的作用。”
(选自《意林》2009年第14期)
心语飞扬
一条“填满至此处”的横线使全填满的集装箱比例由45%上升到了95%,从而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命运,甚至影响了集装箱货运行业的未来。企业管理如此,求学、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学习中,不妨为自己画一道“横线”——本周我要学会哪些东西?本月我要达到什么程度?本学期我要前进多少名?在这些“横线”的指引下,一步步体会学习和收获的乐趣,不断进步。生活中,也为自己画一道“横线”——课余时间打算怎么休闲娱乐?双休日计划到哪里旅行采风?寒暑假从事何种社会实践?长此以往,岂不是学业、生活双丰收?
寥寥数百字,既有平实朴素的故事,又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既涉及企业管理理念,又映射求学、做人等诸多处世之道,足见作者的智慧与深度。
且读且思
1.爱德华·费尼是如何解决集装箱货运填装不满的难题的?
2.一条简单的横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
3.谈一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4.学习生活中,你有自己的“横线”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活传真·改变自己
自己重用自己
蒋光宇
林克莱特,1879年生于瑞士,年纪轻轻就显露头角,成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优秀学员。二十五岁时他移居美国,凭借聪明才智很快受到器重。
1927年,四十八岁的林克莱特担任了纽约港务局的总工程师,一干就是十二年。在这个岗位上,他作出了非凡的成绩,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其实,林克莱特还有不少潜力。他精于工程设计,经常有一些大胆和新奇的构想。但老板是个极其慎重的人,总觉得他的想法太大胆也太冒险了,所以他的特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不知不觉中,林克莱特到了六十周岁,并接到了退休的通知。起初他恋恋不舍,不想离开纽约港务局,觉得总工程师这个职位来之不易,另外还有不少业务计划等着他去大显身手。但局长遗憾地告诉他:“这是规定,我也爱莫能助,无能为力。”
林克莱特的妻子看到沮丧的丈夫,微笑着说:“退休了,你应该高兴才对。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客观,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你有才华,又有自由的空间,完全可以自己重用自己,去实现作一名伟大工程师的梦想。”
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自己重用自己”,这话点醒了林克莱特。他很快走出了失落感的误区,朝气蓬勃地开始实施自己重用自己的计划。
从1939年退休到1965年去世,林克莱特在世界各地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建筑经典:壮观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雄伟的华盛顿杜勒斯机场;畅通的伊朗高速公路系统;美丽的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中心建筑群;世界上最长的悬体公路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桥……“自己重用自己”,竟然使林克莱特作出了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贡献,他成了一位当之无愧的建筑大师。直到今天,他的建筑经典仍然是许多大学建筑系和工程系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
林克莱特被许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也经常给同学们讲课或作报告。在每次讲课或作报告之后,总有些人请他题词留念。他写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埋怨别人,天昏地暗;改变自己,风和日丽。”“自己重用自己。”
(选自《新智慧文摘》2008年第4期)
品后杂感
你感慨过处世的不顺吗?你抱怨过别人的误解吗?你恼恨过命运的不公吗?心浮气躁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无能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用环境的不济或别人的懈怠为自己的失败买单,却从不曾想过“我们虽然改变不了客观,却可以改变自己”。其实,直面现实、冷静思考、科学应对、大胆变通才是保证我们无往不胜的真正法宝。“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今天,读了这篇文章,会不会也改变你呢?
通俗易懂、简短清新、以小见大,有如一位娓娓而谈的智者在帮助我们深入浅出地认识自我、悟解人生,探索生命意义——这既是本文的特点,也是此类哲理散文的精妙之处。
且读且思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主旨句,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3.仿照“埋怨别人,天昏地暗;改变自己,风和日丽”的句式,完成以下填空:
大公无私,利国利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指出第七段所用修辞,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励志故事·自尊自强
自尊的灵魂令人仰视
蒋光宇
他叫谢成重,家在福建省德化县,父母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出生不久,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两岁时,他的腿骨第一次骨折,后来又相继八次骨折。双腿不仅残了,而且极度萎缩,落下终身残疾。
谢成重从小就很要强,双手穿着拖鞋,手脚并用,爬着走路。他每个月要换两双拖鞋,时间一长,双手的手掌都长出了茧。他以顽强的毅力爬进了小学,爬进了中学……2006年8月,谢成重考进了福州的一所大学。在车站告别时,他对妈妈说:“我在大学会更努力,更争气,将来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大学的独立生活,对谢成重来说有许多困难,就连每次打饭,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他身高仅仅1.2米,双手摁在地上,磁卡举不到刷卡机的高度。他必须紧紧地抓住一旁的铁栏杆,才能“站立”刷卡和递饭盆。许多同学主动要帮他,他却坚定地说:“我想站起来!将来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站起来!”
他找人改造了一双短拐,长约0.9米。他架上拐慢慢地练习,逐渐改掉了爬行的习惯,站了起来,而且越站越稳,越走越自如。
谢成重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勤工俭学。他摆摊卖过鞋,到一家公司兼职卖过日用品,还开过网店,在网上卖小挂件。他没有电脑,就去网吧。第一次,他只赚到五元钱,却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他对自己说:“要沿着自尊、自强、自立的路走下去,就算爬也要爬出一条路。”
每当外出打工之前,谢成重总是打上领带,擦亮皮鞋,尽力给别人展示一个良好的形象。临出门,他常对着镜子照一照,笑一笑,鼓励自己:镜子里的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棒的。
朋友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他说:“一张百元大钞,无论是被揉搓成一团,还是被扔进垃圾堆,它仍然有价值。一个人,无论是遭遇挫折、逆境,还是肢体残疾,也依然有自身的价值。既然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什么不微笑呢?”
2008年,二十三岁的谢成重走上了寒门学子励志报告会的讲台。面对上千名听众,他说:“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要想成功,就要多看积极的一面。与其抱怨命运中的黑暗,不如仰望头顶的阳光。假如丧失了意志,我永远只能在地上爬行;假如丢掉了尊严,我只能在街头以跪乞为生。”“正因为身体有残障,所以我更渴望成功的人生。不要说为了我们伟大的时代和可爱的祖国,就是为了我那亲爱而可怜的妈妈,我也必须努力、努力、更努力,成功、成功、更成功。我多一分坚强,就能为妈妈多争回一分尊严……”
(摘自《辽宁青年》2009年5月下半月刊)
哲理人生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
顽强的谢成重手脚并用爬过了小学、中学……大学,倔强的谢成重努力练习实现了由“爬”到“站”的跨越,自信的谢成重鼓励自己“我是世界上最棒的”,乐观的谢成重时刻绽放阳光般的笑脸,善良的谢成重为祖国和母亲的尊严而拼搏,勤奋的谢成重就这样沿着一条自尊、自强、自立之路,走出了“寒门学子励志不息”的生命轨迹。
故事的深刻性就在于:贫困的残障人士尚且可以通过“努力、努力、更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又该如何选择与经营自己的人生,从而实现“成功、成功、更成功”的远大理想呢?
且读且思
1.简析题目的作用。
2.谢成重的脸上为什么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用原文回答)
3.谈谈你对结尾“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假如丢掉了尊严,我只能在街头以跪乞为生”一句的理解。
4.概括谢成重是怎样一个人?
蒋光宇,当代著名哲理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读者》杂志百名签约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政府机关领导干部,一名朴实忠诚的共产党员。他笔耕不辍二十年,出版著作《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灵犀顿悟》等;《把木梳卖给和尚》、《钢琴上的黑白左右手》、《这也会过去》等著名篇目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并广为流传;作品《厄运打不垮信念》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人性向善”,就是说人行善的力量是发自内心的;二是“唯物主义的理性思考”,即人如何科学地感知和评价客观世界。他笔下的哲理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处处透射着生活的智慧与生命的尊严,既是生活的思索也是生命的感悟,更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索。
成功故事·目标激励
一条横线的激励
蒋光宇
在20世纪60年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敢为天下先,最先使用了坚固耐用、规格统一且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开创了集装箱运输货运的先河。
由于统一使用集装箱运输货物,比以前散装运输更经济、更有效,所以世界各国的运输业争相效仿。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
然而,当时负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副总裁爱德华·费尼发现,只有45%的集装箱是完全填满的,其余的往往没有被完全填满,就被密封运走了。
为了保证装货质量,爱德华·费尼开始组织工人接受关于装满集装箱的专业培训,并经常派人实地督促检查集装箱是否装满。但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许多工人依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很少改进。
正当爱德华·费尼费尽心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管理学专家向他提出了建议:在每个集装箱内部画上一条“填满至此处”的横线。
尽管这个建议看似微不足道,但爱德华·费尼还是采纳了。令他兴奋的是,此后完全填满集装箱的比例由45%上升到了95%。
爱德华·费尼有些不解:“一条简单的横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呢?”
管理学专家回答说:“画上一条横线,就有了专一的目标;有了专一的目标,就有了专一的行动;有了专一的行动,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这就是目标管理的作用。”
(选自《意林》2009年第14期)
心语飞扬
一条“填满至此处”的横线使全填满的集装箱比例由45%上升到了95%,从而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命运,甚至影响了集装箱货运行业的未来。企业管理如此,求学、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学习中,不妨为自己画一道“横线”——本周我要学会哪些东西?本月我要达到什么程度?本学期我要前进多少名?在这些“横线”的指引下,一步步体会学习和收获的乐趣,不断进步。生活中,也为自己画一道“横线”——课余时间打算怎么休闲娱乐?双休日计划到哪里旅行采风?寒暑假从事何种社会实践?长此以往,岂不是学业、生活双丰收?
寥寥数百字,既有平实朴素的故事,又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既涉及企业管理理念,又映射求学、做人等诸多处世之道,足见作者的智慧与深度。
且读且思
1.爱德华·费尼是如何解决集装箱货运填装不满的难题的?
2.一条简单的横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
3.谈一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4.学习生活中,你有自己的“横线”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活传真·改变自己
自己重用自己
蒋光宇
林克莱特,1879年生于瑞士,年纪轻轻就显露头角,成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优秀学员。二十五岁时他移居美国,凭借聪明才智很快受到器重。
1927年,四十八岁的林克莱特担任了纽约港务局的总工程师,一干就是十二年。在这个岗位上,他作出了非凡的成绩,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其实,林克莱特还有不少潜力。他精于工程设计,经常有一些大胆和新奇的构想。但老板是个极其慎重的人,总觉得他的想法太大胆也太冒险了,所以他的特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不知不觉中,林克莱特到了六十周岁,并接到了退休的通知。起初他恋恋不舍,不想离开纽约港务局,觉得总工程师这个职位来之不易,另外还有不少业务计划等着他去大显身手。但局长遗憾地告诉他:“这是规定,我也爱莫能助,无能为力。”
林克莱特的妻子看到沮丧的丈夫,微笑着说:“退休了,你应该高兴才对。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客观,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你有才华,又有自由的空间,完全可以自己重用自己,去实现作一名伟大工程师的梦想。”
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自己重用自己”,这话点醒了林克莱特。他很快走出了失落感的误区,朝气蓬勃地开始实施自己重用自己的计划。
从1939年退休到1965年去世,林克莱特在世界各地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建筑经典:壮观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雄伟的华盛顿杜勒斯机场;畅通的伊朗高速公路系统;美丽的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中心建筑群;世界上最长的悬体公路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桥……“自己重用自己”,竟然使林克莱特作出了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贡献,他成了一位当之无愧的建筑大师。直到今天,他的建筑经典仍然是许多大学建筑系和工程系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
林克莱特被许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也经常给同学们讲课或作报告。在每次讲课或作报告之后,总有些人请他题词留念。他写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埋怨别人,天昏地暗;改变自己,风和日丽。”“自己重用自己。”
(选自《新智慧文摘》2008年第4期)
品后杂感
你感慨过处世的不顺吗?你抱怨过别人的误解吗?你恼恨过命运的不公吗?心浮气躁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无能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用环境的不济或别人的懈怠为自己的失败买单,却从不曾想过“我们虽然改变不了客观,却可以改变自己”。其实,直面现实、冷静思考、科学应对、大胆变通才是保证我们无往不胜的真正法宝。“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今天,读了这篇文章,会不会也改变你呢?
通俗易懂、简短清新、以小见大,有如一位娓娓而谈的智者在帮助我们深入浅出地认识自我、悟解人生,探索生命意义——这既是本文的特点,也是此类哲理散文的精妙之处。
且读且思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主旨句,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3.仿照“埋怨别人,天昏地暗;改变自己,风和日丽”的句式,完成以下填空:
大公无私,利国利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指出第七段所用修辞,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励志故事·自尊自强
自尊的灵魂令人仰视
蒋光宇
他叫谢成重,家在福建省德化县,父母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出生不久,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两岁时,他的腿骨第一次骨折,后来又相继八次骨折。双腿不仅残了,而且极度萎缩,落下终身残疾。
谢成重从小就很要强,双手穿着拖鞋,手脚并用,爬着走路。他每个月要换两双拖鞋,时间一长,双手的手掌都长出了茧。他以顽强的毅力爬进了小学,爬进了中学……2006年8月,谢成重考进了福州的一所大学。在车站告别时,他对妈妈说:“我在大学会更努力,更争气,将来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大学的独立生活,对谢成重来说有许多困难,就连每次打饭,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他身高仅仅1.2米,双手摁在地上,磁卡举不到刷卡机的高度。他必须紧紧地抓住一旁的铁栏杆,才能“站立”刷卡和递饭盆。许多同学主动要帮他,他却坚定地说:“我想站起来!将来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站起来!”
他找人改造了一双短拐,长约0.9米。他架上拐慢慢地练习,逐渐改掉了爬行的习惯,站了起来,而且越站越稳,越走越自如。
谢成重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勤工俭学。他摆摊卖过鞋,到一家公司兼职卖过日用品,还开过网店,在网上卖小挂件。他没有电脑,就去网吧。第一次,他只赚到五元钱,却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他对自己说:“要沿着自尊、自强、自立的路走下去,就算爬也要爬出一条路。”
每当外出打工之前,谢成重总是打上领带,擦亮皮鞋,尽力给别人展示一个良好的形象。临出门,他常对着镜子照一照,笑一笑,鼓励自己:镜子里的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棒的。
朋友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他说:“一张百元大钞,无论是被揉搓成一团,还是被扔进垃圾堆,它仍然有价值。一个人,无论是遭遇挫折、逆境,还是肢体残疾,也依然有自身的价值。既然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什么不微笑呢?”
2008年,二十三岁的谢成重走上了寒门学子励志报告会的讲台。面对上千名听众,他说:“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要想成功,就要多看积极的一面。与其抱怨命运中的黑暗,不如仰望头顶的阳光。假如丧失了意志,我永远只能在地上爬行;假如丢掉了尊严,我只能在街头以跪乞为生。”“正因为身体有残障,所以我更渴望成功的人生。不要说为了我们伟大的时代和可爱的祖国,就是为了我那亲爱而可怜的妈妈,我也必须努力、努力、更努力,成功、成功、更成功。我多一分坚强,就能为妈妈多争回一分尊严……”
(摘自《辽宁青年》2009年5月下半月刊)
哲理人生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
顽强的谢成重手脚并用爬过了小学、中学……大学,倔强的谢成重努力练习实现了由“爬”到“站”的跨越,自信的谢成重鼓励自己“我是世界上最棒的”,乐观的谢成重时刻绽放阳光般的笑脸,善良的谢成重为祖国和母亲的尊严而拼搏,勤奋的谢成重就这样沿着一条自尊、自强、自立之路,走出了“寒门学子励志不息”的生命轨迹。
故事的深刻性就在于:贫困的残障人士尚且可以通过“努力、努力、更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又该如何选择与经营自己的人生,从而实现“成功、成功、更成功”的远大理想呢?
且读且思
1.简析题目的作用。
2.谢成重的脸上为什么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用原文回答)
3.谈谈你对结尾“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假如丢掉了尊严,我只能在街头以跪乞为生”一句的理解。
4.概括谢成重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