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孝亲何必设“父母节”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54997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风”是2015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会期间,有代表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华父母节”或者“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的议案。
  倡导孝亲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孝亲并不是简单的传统,而是社会文化心理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过程,既包含了时代的观念的转变产生的影响,也包含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
  过节不过是个载体,表达特定的情感。这些年,母亲节在中国逐步时兴起来,说明了对父母的感恩和重视亲情的回馈,是人类情感的自然需要,没有国界限制。肇于民间的母亲节,事实上承载了社会的一种自觉。继承孝亲的传统很必要,但不是全部拿来和一味的排斥,更不是传统简单机械的形式膜拜。
  现代文明的进程,使得孝敬父母的内涵有了很多的转变,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注重平等,更注重责任与义务,以及情感的沟通与回馈。同时,现代社会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与子女的生活空间产生了距离,孝亲缺少了现实表达的机会,“常回家看看”成了不少人的嗟叹。毫无疑问,这些并不是简单设立“中华母亲节”可以承载的。
  节日与倡导的社会观念与价值互为表里,不是节日确定导向,而是大家的自觉才使得节日有内涵。倡导孝亲也是如此,更多的功夫还得下在平时,即如何促进代际之间的和谐,如何让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更充分的相处机会。不管是父母的生日、重阳节,还是舶来的母亲节,都会是特殊的机会,都会有“中华”的内涵在其中。否则,节日不过是一场道德、甚至是商家的狂欢,这些从每年母亲节、重阳节的“商战”中可以窥见一斑。倡导孝亲需要的还是骨子里的教化以及社会自觉的培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