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建筑慢慢成为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部分,当今社会,校园建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教学功能,更多已经注重其设计风格以及整体造型的美观性。建筑的风格特点能够显示出某个学校的整体审美以及校园风气。当然也能够侧面反应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特色底蕴。于是在建筑的独特性备受追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校园建筑体现出地域性和差异性的文化特征,随之而来校园建筑创作的本土化也逐渐备受重视和关注,从而现在建筑形式的本土化进程也随之不断发展。本文章旨在通过太原幼儿师范学校的本土化创作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建筑的本土设计提供更多的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校园建筑;本土化;设计研究
前言
现代校园诞生到今日,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这段历史的时间,由于外部社会,技术等原因,校园形态发生过一些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不仅仅存在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老旧的使用空间变得陈腐,而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得空间的变化。在当前发展的背景下本土文化方面的意识是不断加深和强化的。在地域特色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洞里推动下,校园建筑风格的设计思路也要不断向本土化的形式靠拢,以期能够建造在时代浪潮中与时俱进,既扎根于泥土,又与现代建筑紧密相关的现代化的空间营造。
一、校园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欧美国家,国内的校园建筑本土化设计这一道路起步较晚,一直在学习先进经验,发挥创新精神。20世纪之初,给予戊戌变法背景,我国兴建了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第一批近代大学,这些大学历史意义非凡,但是建筑的空间特点看,规划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式布局,虽然建筑的表情和外在体征虽有些蒙太奇式杂糅西方古典建筑的片段的处理。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经验”的指导下形成全国协调统筹的学院体系,一时,全国校园建筑风格走向同质化,本土的特色的存在变成了千城一面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兴建大学城。以西方世界由历史试错,自由生长近1000年形成的大学校园对比,我国的大学校园的设计与建设,一直在把握时代契机,进行着飞跃式的发展。
在美洲,因为他们没有像亚欧这样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没有类似的发展,却在发展过程一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化特征,还有一些南美国家比如墨西哥以及巴西等都对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进程提供了自己的构思和创新点,这也为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的范例以及素材。
二、本土化创作模式下的校园整体布局
根据高校学生本身特点以及业余时间相互交流要求,项目规划考虑了相应规模的中心绿地以及各自建筑内部的交流场所,实现校园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景观的最佳组合。
校区位于清徐县徐沟文化产业园区内,三面皆为学校,南侧紧邻华夏文明主题公园,因此建筑体量及布局应该具备向外开放的姿态,与周边建筑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建筑以六边形作为母题,互相搭接和串联,一方面在沿街面形成多变的建筑体量与视觉效果,一方面在校园内部形成丰富的共享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在体现山西院落文化的同时,塑造符合幼儿师范特点的交互校园。
教学楼,实训楼,宿舍等建筑群形成统一有机的建筑脉络,贯穿整个校园。利用其转交的不规则空间形成独特的活力中心,放置交通空间,共享平台,入口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建筑角部构成,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要求的同时,体现“手拉手”的校园文化。
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利用多层次的穿插和形体搭接形成区别于六边形建筑群但同时又能与整体脉络相互呼应的独特建筑体量。利用平台与周边建筑互相连接在一起,组成完整的校园建筑体系,同时形成服务于自身的不同高度上的室外活动空间,满足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生活模式的需要。
图书信息中心作为校区中心的核心建筑,有联系南北两侧建筑群和整合校园脉络的重要作用。高层部分完整的建筑体量更有力地提升其在整个校区内的标志性。在呼应北侧教学楼与实训楼的同时,建筑面向西侧中心景观区形成层层的退台,平台与宽大的水面形成呼应,最大限度地营造了其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
三、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着眼在当前世界的成熟的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速度以及实际情况来看,未来的建筑的发展趋势大概就是本土化以及丰富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校园建筑的这一本土化的发展趋势肯定会不可阻挡的,当前的建筑发展一般注重的就是一方面是与传统的文化特色相结合,还要与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情等因素相适应,更加要考虑当地对于居住条件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意义。当前的经济文明背景之下,建筑物的耗材要尽可能的选用当地生产的的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形式,一方面是要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审美需求和现实需要,也能体现出不同文化形式所衍生出的独特的设计理念。
在当前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方面的意识是不断加深和强化的,建筑风格的设计思路也要不断向本土化的形式靠拢,以期能够建造出本土化风格完美结合在时代特色之中,与时代风格紧密相关的现代化建造形式。落实到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之下,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应该是本土化设计的依据和特色所在,是中国建筑特点的重要基础。从而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剖析来实现中国建筑的本土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之中参考国内人们生活习惯居住方面的诉求来更加完善建筑风格,通过对传统文化特色和精髓的研究来帮助我们的设计思路提供更多的灵感源泉和想法支撑。
四、本土化创作模式下的校园建筑形象与材料
4.1教学楼
突出建筑的礼仪性和庄重性,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采用对称的半围合建筑组合形式,塑造主体空间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建筑外墙以红砖和浅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
4.2学术交流中心
强调交流與共享。建筑延续六边形的脉络,同时向内院延伸,利用转角处的楼梯与延伸出的多功能厅形成独特的共享空间。建筑外墙以红砖,灰色面砖和浅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 4.3实训楼
突出各实训功能的区别和共性,强调开放和交互的舞台。围合的内院形成交互的舞台形式,穿插的建筑形态与周边建筑群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建筑层次。建筑外墙以红砖和浅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木材。
4.4体育馆及学生活动中心
突出建筑体量感和穿插性,作为承担学校重要的活动功能的建筑单体与其它建筑群在统一肌理的前提下体现自身建筑特点。互相搭接的平台和两廊,将多组建筑串联成一体,形成不同层次和高度的视觉空间。建筑外墙以红砖和灰白色石材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玻璃。
4.5食堂及宿舍
整体采用砖红色清水砖墙面,营造学院氛围及舒适的学生居住环境。建筑呼应六边形的整体规划思想,利用转角及楼梯间处形成有趣味的灰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实现整个校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外墙以砖红色清水砖墙面和淺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和木材。
4.6幼儿园
强调特殊的双通道模式和符合幼儿园使用对象认知能力的建筑特点,利用校园的整体脉络形式将单元空间串联,体现幼儿园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建筑外墙以灰白色石材,彩釉玻璃和彩色金属板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
4.7图书信息中心
在整体外观上在使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注重传承山西师范大学悠久的历史人文精神,在融入校区整体的规划结构的同时,在视觉上形成占据校园至高点,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物。突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西侧高层部分设置的外挂楼梯和临水处设置的退台与环境形成互动。建筑外墙以浅灰色金属铝板和浅色玻璃为主,高层部分配以木格栅、并辅以涂料、金属、木材。
结合太原当地的气候特点,图文信息中心在外立面上对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使用较为谨慎,只在大厅区域使用几处玻璃幕墙,在为室内主要公共空间带来自然光线的同时,也在建筑外观上与厚重的砖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赋予立面上通透灵动的视觉感受,引人驻足。
五、结束语
虽然说目前的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在中国很明显也面临着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成熟的建筑风格本土化而言确实还是有着不完美的有待发展的方面。但是我们都相信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会在建筑风格的本土化的程度之上有着很快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我们对建筑风格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会被创造出来方便和丰富我们得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爽,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
[2]迟春华,现代建筑在我国本土化的文化战略【D】天津大学,2008
(作者单位:1.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2.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校园建筑;本土化;设计研究
前言
现代校园诞生到今日,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这段历史的时间,由于外部社会,技术等原因,校园形态发生过一些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不仅仅存在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老旧的使用空间变得陈腐,而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得空间的变化。在当前发展的背景下本土文化方面的意识是不断加深和强化的。在地域特色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洞里推动下,校园建筑风格的设计思路也要不断向本土化的形式靠拢,以期能够建造在时代浪潮中与时俱进,既扎根于泥土,又与现代建筑紧密相关的现代化的空间营造。
一、校园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欧美国家,国内的校园建筑本土化设计这一道路起步较晚,一直在学习先进经验,发挥创新精神。20世纪之初,给予戊戌变法背景,我国兴建了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第一批近代大学,这些大学历史意义非凡,但是建筑的空间特点看,规划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式布局,虽然建筑的表情和外在体征虽有些蒙太奇式杂糅西方古典建筑的片段的处理。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经验”的指导下形成全国协调统筹的学院体系,一时,全国校园建筑风格走向同质化,本土的特色的存在变成了千城一面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兴建大学城。以西方世界由历史试错,自由生长近1000年形成的大学校园对比,我国的大学校园的设计与建设,一直在把握时代契机,进行着飞跃式的发展。
在美洲,因为他们没有像亚欧这样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没有类似的发展,却在发展过程一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化特征,还有一些南美国家比如墨西哥以及巴西等都对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进程提供了自己的构思和创新点,这也为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的范例以及素材。
二、本土化创作模式下的校园整体布局
根据高校学生本身特点以及业余时间相互交流要求,项目规划考虑了相应规模的中心绿地以及各自建筑内部的交流场所,实现校园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景观的最佳组合。
校区位于清徐县徐沟文化产业园区内,三面皆为学校,南侧紧邻华夏文明主题公园,因此建筑体量及布局应该具备向外开放的姿态,与周边建筑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建筑以六边形作为母题,互相搭接和串联,一方面在沿街面形成多变的建筑体量与视觉效果,一方面在校园内部形成丰富的共享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在体现山西院落文化的同时,塑造符合幼儿师范特点的交互校园。
教学楼,实训楼,宿舍等建筑群形成统一有机的建筑脉络,贯穿整个校园。利用其转交的不规则空间形成独特的活力中心,放置交通空间,共享平台,入口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建筑角部构成,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要求的同时,体现“手拉手”的校园文化。
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利用多层次的穿插和形体搭接形成区别于六边形建筑群但同时又能与整体脉络相互呼应的独特建筑体量。利用平台与周边建筑互相连接在一起,组成完整的校园建筑体系,同时形成服务于自身的不同高度上的室外活动空间,满足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生活模式的需要。
图书信息中心作为校区中心的核心建筑,有联系南北两侧建筑群和整合校园脉络的重要作用。高层部分完整的建筑体量更有力地提升其在整个校区内的标志性。在呼应北侧教学楼与实训楼的同时,建筑面向西侧中心景观区形成层层的退台,平台与宽大的水面形成呼应,最大限度地营造了其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
三、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着眼在当前世界的成熟的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速度以及实际情况来看,未来的建筑的发展趋势大概就是本土化以及丰富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校园建筑的这一本土化的发展趋势肯定会不可阻挡的,当前的建筑发展一般注重的就是一方面是与传统的文化特色相结合,还要与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情等因素相适应,更加要考虑当地对于居住条件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意义。当前的经济文明背景之下,建筑物的耗材要尽可能的选用当地生产的的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形式,一方面是要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审美需求和现实需要,也能体现出不同文化形式所衍生出的独特的设计理念。
在当前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方面的意识是不断加深和强化的,建筑风格的设计思路也要不断向本土化的形式靠拢,以期能够建造出本土化风格完美结合在时代特色之中,与时代风格紧密相关的现代化建造形式。落实到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之下,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应该是本土化设计的依据和特色所在,是中国建筑特点的重要基础。从而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剖析来实现中国建筑的本土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之中参考国内人们生活习惯居住方面的诉求来更加完善建筑风格,通过对传统文化特色和精髓的研究来帮助我们的设计思路提供更多的灵感源泉和想法支撑。
四、本土化创作模式下的校园建筑形象与材料
4.1教学楼
突出建筑的礼仪性和庄重性,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采用对称的半围合建筑组合形式,塑造主体空间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建筑外墙以红砖和浅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
4.2学术交流中心
强调交流與共享。建筑延续六边形的脉络,同时向内院延伸,利用转角处的楼梯与延伸出的多功能厅形成独特的共享空间。建筑外墙以红砖,灰色面砖和浅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 4.3实训楼
突出各实训功能的区别和共性,强调开放和交互的舞台。围合的内院形成交互的舞台形式,穿插的建筑形态与周边建筑群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建筑层次。建筑外墙以红砖和浅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木材。
4.4体育馆及学生活动中心
突出建筑体量感和穿插性,作为承担学校重要的活动功能的建筑单体与其它建筑群在统一肌理的前提下体现自身建筑特点。互相搭接的平台和两廊,将多组建筑串联成一体,形成不同层次和高度的视觉空间。建筑外墙以红砖和灰白色石材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玻璃。
4.5食堂及宿舍
整体采用砖红色清水砖墙面,营造学院氛围及舒适的学生居住环境。建筑呼应六边形的整体规划思想,利用转角及楼梯间处形成有趣味的灰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实现整个校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外墙以砖红色清水砖墙面和淺色玻璃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和木材。
4.6幼儿园
强调特殊的双通道模式和符合幼儿园使用对象认知能力的建筑特点,利用校园的整体脉络形式将单元空间串联,体现幼儿园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建筑外墙以灰白色石材,彩釉玻璃和彩色金属板为主,并辅以涂料,金属。
4.7图书信息中心
在整体外观上在使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注重传承山西师范大学悠久的历史人文精神,在融入校区整体的规划结构的同时,在视觉上形成占据校园至高点,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物。突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西侧高层部分设置的外挂楼梯和临水处设置的退台与环境形成互动。建筑外墙以浅灰色金属铝板和浅色玻璃为主,高层部分配以木格栅、并辅以涂料、金属、木材。
结合太原当地的气候特点,图文信息中心在外立面上对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使用较为谨慎,只在大厅区域使用几处玻璃幕墙,在为室内主要公共空间带来自然光线的同时,也在建筑外观上与厚重的砖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赋予立面上通透灵动的视觉感受,引人驻足。
五、结束语
虽然说目前的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在中国很明显也面临着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成熟的建筑风格本土化而言确实还是有着不完美的有待发展的方面。但是我们都相信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会在建筑风格的本土化的程度之上有着很快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我们对建筑风格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会被创造出来方便和丰富我们得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爽,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
[2]迟春华,现代建筑在我国本土化的文化战略【D】天津大学,2008
(作者单位:1.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2.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