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直观地展示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文章以749篇硕士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词频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图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论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热点、主题与趋势。结果发现:在网络学习环境和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法已经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相互弥补自身“短板”逐步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完善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共词分析;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2-0016-06
收稿日期:2019-10-04
作者简介:黄斌(1981— ),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王丹妮(1996—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不以为意,加之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年轻学科,教学方法还不成熟,这就导致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为了提升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了直观地展示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从而进一步探索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对相关硕士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共词分析。
一、研究设计
以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输入检索条件(题名=“信息技术”)进行精确检索。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找到4216条结果。人工筛选后,最终得到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硕士论文749篇。
本研究主要采用词频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展开定性分析。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时,借助了Bicomb、SPSS和Excel等软件,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热点
对749篇硕士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2796个关键词,经过规范化处理最终得到590个有效关键词。然后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的阈值为10.93,满足条件的关键词有49个,部分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通过词频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热点。共有7个高频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小学信息技术、高中、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职)指向学段,其中6个都指向中学;共有3个高频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指向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所以也可称为“大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整个教学过程,相对稳定;教学策略虽然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一般而言没有结构性。考虑到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又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将二者看作是同义的。故本研究涉及的教学方法是涵盖了模式、策略和方法三个范畴的宏观的教学方法。另外,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微课的频次分别为76、75、66,在49个高频关键词中均位列前10。这表明硕士生对它们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主题
1.因子分析
以Spearman相关矩阵为对象进行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和“最大方差法”,得到抽取因子旋转后的总方差解释表和碎石图。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保留,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被舍弃”以及“提取的因子累积百分比要达到85%以上”的原则,从关键词中提取9个符合条件的因子,这些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113%[1]。结合碎石图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前7个因子类别相对明晰,从第8个因子开始,曲线逐渐变得平缓[2],这说明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划分为7类比较合理。
2.聚类分析
将词篇矩阵经过“相似性测量”转换为Ochiai相似矩阵。在相似矩阵中,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似程度越大;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与信息技术的数值相对较大,这表明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领域内将它们同时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
以Ochiai相似矩阵为对象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组之间的鏈接”和“平方Euclidean 距离”,得到谱系图。黏合力可以衡量关键词对类团的贡献程度,表达每个关键词在类团的聚集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本研究利用如下公式,求得类团中每个关键词的黏合力。关键词的黏合力越大,说明在类团中的地位越突出,据此笔者再结合实际经验,对7个类团进行命名。
类团1:基于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20世纪初,美国为教育大量背景各异的移民儿童,提出了分层教学。不过分层教学一直颇受争议:持赞同态度的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而持反对态度的则认为分层教学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容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尽管存在反对的声音,但分层教学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96%的小学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20世纪7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教学。20世纪80年代分层教学的概念传入我国,随后各省、市都有学校开始尝试分层教学,其中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衣素环[3]率先探索了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信息技术采用分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信心,而且提高了学习成绩。顾红燕[4]提出了基于分层教学的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的思想,从微课教学内容分层的角度把高中信息技术的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高中信息技术微课。 类团2: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微课是为了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呈现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5]。创造性的设计与合理的应用是保证微课发挥其情景真实、主题突出等特点的关键。艾元元[6]最早对微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她剖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从为何设计、据何设计和如何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微课设计。郭睿[7]通过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研究,认为微课用于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预习的针对性更强。课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使用引入型微课、陈述性知识微课、程序性知识微课、微练习等,能保证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辅助作用,课后应用微课复习,能突出重难点,使学生复习更具目的性。
类团3:微视频的应用研究。优酷CEO古永锵认为,微视频是30秒到20分钟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其内容较为广泛,形态较为多样。微视频担负着微课知识点的讲解任务,它短小、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充分满足微时代背景下人们碎片化的学习要求,因此迅速被应用到教育领域。郭杨杨[8]率先探索了微视频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认为微视频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熱情、实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突破、提高教学效率等优势。黄明真[9]则是将微视频与导学案综合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并强调微视频与导学案都只是课堂中的辅助性学习资源,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类团4: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学案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则是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先行尝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因此可以认为导学案是部分内容被放大和具体化的特殊学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采用学案导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等等。曹凤芹[10]最早对学案导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她指出学案导学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前检测、学习目标、引导自学、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提炼总结等,并借助实验研究证实了学案导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等。王文瀚[11]认为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与软件操作课上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流程。理论知识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流程主要包括问题提出、自学学案、小组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反思等环节,软件操作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导言、先学、后教、作品展示、技能提升、总结等环节。
类团5:基于WebQuest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WebQuest是由美国学者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于1995年创建的一种与万维网密切相关的课程计划。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境或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因特网资源,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最后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2]。WebQuest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内容,因而国内不乏一线教师应用WebQuest进行教学。何清[13]率先探索了WebQuest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指出以主题探究为导向的WebQuest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强调在应用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创设有效学习环境策略、通向理解之门的“提出问题”策略、积极的信息加工策略等。逯强[14]设计并搭建了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应用WebQuest开展教学实践,建议教师使用WebQuest的教学平台应该做到善于积累课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整理资源等。
类团6: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需要拥有完善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合理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15]。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教学对象、目标、内容等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对不同学生在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往往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研究性学习等。黄锦文[16]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学生实现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刘清[17]以机器人竞赛的专题“破解能源”为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开展行动研究,并从外部因素、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总结了PBL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尽可能减轻社会因素的压力、结成教师协作团队、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转变观念等建议,以促进PBL教学模式的发展。韩晓楠[18]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从学习目标、问题情境、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评价等五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教学设计。
类团7: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带着真实且具有目标性的任务进行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时代发展特征的课程,而任务驱动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构建了由表及理、逐层深入的学习路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19]。早在1997年一次人教版的教材编写研讨会上便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模式,在那之后该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袁庆飞[20]介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指出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王楠[21]针对目前大部分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法时设置的“任务”都为封闭型任务的现象,提出了开放型任务驱动法。开放型任务要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情境要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状态,还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能因为任务的开放性较强,就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样既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会削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22]。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趋势
战略坐标图是一个二维坐标轴,横轴为向心度,表示类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度,纵轴为密度,表示类团内部成员的相互联系情况。本研究根据向心度和密度的计算公式[23],分别求出7个类团的密度和向心度,并绘制出战略坐标图。由图2可知,类团的向心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类团6、类团2、类团3、类团7、类团1、类团4、类团5。这表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微视频的应用研究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是学科研究的活跃主题,与其他的主题相互影响程度较深,在研究领域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类团的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类团7、类团6、类团2、类团1、类团3、类团4、类团5。这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基于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已经较为成熟,这些主题内部的联系紧密,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
通过分析类团的向心度和密度,可以大致掌握7个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
首先,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是学科研究的热点。例如: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从2014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以来,短短四年时间,已有60名左右的硕士生基于不同视角对其展开了研究,促进了该主题的成熟并将其推进到研究领域的核心位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的起步阶段就有学者进行了探索,该主题早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并且凭借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成为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基于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虽较为成熟,但处于研究领域的周边位置,而微视频的应用研究虽是学科研究的核心,但目前还不成熟,这两个主题具有一定的潜在发展空间,容易被演化为其他相关的研究主题。例如:何正[24]和张亚娇[25]提出的基于分层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的思想,印证了分层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微课教学中。而微视频作为微课的一种资源,也可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向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这个主题演化。
最后,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和基于WebQuest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学科研究的边缘主题,且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它们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动力而消失。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始于2008年,不过硕士生对它关注的持续性不强,2014年以后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便没有与此相关的研究了。另外,分析基于WebQuest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这个主题的硕士论文可以发现,虽然截至2018年共有18名硕士生以此为题展开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普遍缺乏创新性,内容大同小异,这样可能会由于研究主题自身缺少发展动力而最终走向没落。
三、总结
本研究对我国近20年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749篇硕士论文进行了关键词共词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发展情况如下:
(一)新型教学方法占据主要地位
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新型教学方法注入灵魂,教学资源的丰富为新型教学方法提供依托。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迅速得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6]。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新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主角,被教师普遍接受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二)多种教学方法逐步走向融合
如今的教学方法已经发展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即一种教学方法的真正内涵其实可能包含了其他教学方法的思想、手段甚至整个方法。不同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促进教学方法稳步发展的现实选择。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任务驱动法的融合,衍生了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吸取了原先两种方法的优势,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分解任务,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客思维。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有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朱彩兰,陈巧云.我国近十年中小学教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聚类分析方法[J].基础教育,2015,12(2):94-103.
[3]衣素环.针对学生差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顾红燕.基于分层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与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5]郭金,李子明,刘升,等.核心素养视角下“微视频”导学方式的思考[J].物理通报,2018(12):66-68.
[6]艾元元.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郭睿.小學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8]郭杨杨.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黄明真.导学案与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10]曹凤芹.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1]王文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12]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3]何清.WebQuest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4]逯强.基于WebQuest模式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
[15]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6]黄锦文.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17]刘清.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研究:以初中智能机器人教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8]韩晓楠.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19]邓小华.妨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师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21-23.
[20]袁庆飞.任务驱动法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1][22]王楠.基于开放型任务驱动法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23]李永忠,陈静,谢隆腾.共词分析法中战略坐标图的改进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1):65-69.
[24]何正.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5]张亚娇.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
通知[EB/OL].[2001-06-08](2019-09-09).http://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xxgk_167343.html.
(责任编辑 王策)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a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our natio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takes 749 master theses as research samples,adopts many kin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echnique like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and strategic coordinate map analysis,etc.,and expounds the research hotspots,themes and trend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results show that:under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vism,new types of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micro-lecture teaching method and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as representatives have already gained a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our natio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n addition,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make up for each other’s short slabs and integrate step by step,and have become a realistic choice of improving and creating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teaching method;co-word analysis;micro lecture;flipped classroom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共词分析;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2-0016-06
收稿日期:2019-10-04
作者简介:黄斌(1981— ),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王丹妮(1996—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不以为意,加之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年轻学科,教学方法还不成熟,这就导致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为了提升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了直观地展示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从而进一步探索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对相关硕士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共词分析。
一、研究设计
以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输入检索条件(题名=“信息技术”)进行精确检索。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找到4216条结果。人工筛选后,最终得到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硕士论文749篇。
本研究主要采用词频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展开定性分析。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时,借助了Bicomb、SPSS和Excel等软件,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热点
对749篇硕士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2796个关键词,经过规范化处理最终得到590个有效关键词。然后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的阈值为10.93,满足条件的关键词有49个,部分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通过词频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热点。共有7个高频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小学信息技术、高中、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职)指向学段,其中6个都指向中学;共有3个高频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指向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所以也可称为“大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整个教学过程,相对稳定;教学策略虽然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一般而言没有结构性。考虑到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又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将二者看作是同义的。故本研究涉及的教学方法是涵盖了模式、策略和方法三个范畴的宏观的教学方法。另外,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微课的频次分别为76、75、66,在49个高频关键词中均位列前10。这表明硕士生对它们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主题
1.因子分析
以Spearman相关矩阵为对象进行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和“最大方差法”,得到抽取因子旋转后的总方差解释表和碎石图。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保留,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被舍弃”以及“提取的因子累积百分比要达到85%以上”的原则,从关键词中提取9个符合条件的因子,这些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113%[1]。结合碎石图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前7个因子类别相对明晰,从第8个因子开始,曲线逐渐变得平缓[2],这说明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划分为7类比较合理。
2.聚类分析
将词篇矩阵经过“相似性测量”转换为Ochiai相似矩阵。在相似矩阵中,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似程度越大;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与信息技术的数值相对较大,这表明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领域内将它们同时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
以Ochiai相似矩阵为对象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组之间的鏈接”和“平方Euclidean 距离”,得到谱系图。黏合力可以衡量关键词对类团的贡献程度,表达每个关键词在类团的聚集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本研究利用如下公式,求得类团中每个关键词的黏合力。关键词的黏合力越大,说明在类团中的地位越突出,据此笔者再结合实际经验,对7个类团进行命名。
类团1:基于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20世纪初,美国为教育大量背景各异的移民儿童,提出了分层教学。不过分层教学一直颇受争议:持赞同态度的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而持反对态度的则认为分层教学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容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尽管存在反对的声音,但分层教学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96%的小学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20世纪7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教学。20世纪80年代分层教学的概念传入我国,随后各省、市都有学校开始尝试分层教学,其中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衣素环[3]率先探索了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信息技术采用分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信心,而且提高了学习成绩。顾红燕[4]提出了基于分层教学的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的思想,从微课教学内容分层的角度把高中信息技术的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高中信息技术微课。 类团2: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微课是为了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呈现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5]。创造性的设计与合理的应用是保证微课发挥其情景真实、主题突出等特点的关键。艾元元[6]最早对微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她剖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从为何设计、据何设计和如何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微课设计。郭睿[7]通过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研究,认为微课用于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预习的针对性更强。课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使用引入型微课、陈述性知识微课、程序性知识微课、微练习等,能保证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辅助作用,课后应用微课复习,能突出重难点,使学生复习更具目的性。
类团3:微视频的应用研究。优酷CEO古永锵认为,微视频是30秒到20分钟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其内容较为广泛,形态较为多样。微视频担负着微课知识点的讲解任务,它短小、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充分满足微时代背景下人们碎片化的学习要求,因此迅速被应用到教育领域。郭杨杨[8]率先探索了微视频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认为微视频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熱情、实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突破、提高教学效率等优势。黄明真[9]则是将微视频与导学案综合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并强调微视频与导学案都只是课堂中的辅助性学习资源,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类团4: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学案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则是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先行尝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因此可以认为导学案是部分内容被放大和具体化的特殊学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采用学案导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等等。曹凤芹[10]最早对学案导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她指出学案导学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前检测、学习目标、引导自学、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提炼总结等,并借助实验研究证实了学案导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等。王文瀚[11]认为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与软件操作课上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流程。理论知识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流程主要包括问题提出、自学学案、小组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反思等环节,软件操作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导言、先学、后教、作品展示、技能提升、总结等环节。
类团5:基于WebQuest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WebQuest是由美国学者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于1995年创建的一种与万维网密切相关的课程计划。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境或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因特网资源,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最后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2]。WebQuest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内容,因而国内不乏一线教师应用WebQuest进行教学。何清[13]率先探索了WebQuest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指出以主题探究为导向的WebQuest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强调在应用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创设有效学习环境策略、通向理解之门的“提出问题”策略、积极的信息加工策略等。逯强[14]设计并搭建了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应用WebQuest开展教学实践,建议教师使用WebQuest的教学平台应该做到善于积累课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整理资源等。
类团6: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需要拥有完善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合理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15]。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教学对象、目标、内容等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对不同学生在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往往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研究性学习等。黄锦文[16]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学生实现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刘清[17]以机器人竞赛的专题“破解能源”为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开展行动研究,并从外部因素、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总结了PBL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尽可能减轻社会因素的压力、结成教师协作团队、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转变观念等建议,以促进PBL教学模式的发展。韩晓楠[18]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从学习目标、问题情境、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评价等五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教学设计。
类团7: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带着真实且具有目标性的任务进行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时代发展特征的课程,而任务驱动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构建了由表及理、逐层深入的学习路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19]。早在1997年一次人教版的教材编写研讨会上便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模式,在那之后该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袁庆飞[20]介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指出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王楠[21]针对目前大部分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法时设置的“任务”都为封闭型任务的现象,提出了开放型任务驱动法。开放型任务要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情境要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状态,还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能因为任务的开放性较强,就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样既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会削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22]。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趋势
战略坐标图是一个二维坐标轴,横轴为向心度,表示类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度,纵轴为密度,表示类团内部成员的相互联系情况。本研究根据向心度和密度的计算公式[23],分别求出7个类团的密度和向心度,并绘制出战略坐标图。由图2可知,类团的向心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类团6、类团2、类团3、类团7、类团1、类团4、类团5。这表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微视频的应用研究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是学科研究的活跃主题,与其他的主题相互影响程度较深,在研究领域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类团的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类团7、类团6、类团2、类团1、类团3、类团4、类团5。这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基于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已经较为成熟,这些主题内部的联系紧密,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
通过分析类团的向心度和密度,可以大致掌握7个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
首先,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是学科研究的热点。例如: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从2014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以来,短短四年时间,已有60名左右的硕士生基于不同视角对其展开了研究,促进了该主题的成熟并将其推进到研究领域的核心位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的起步阶段就有学者进行了探索,该主题早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并且凭借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成为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基于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虽较为成熟,但处于研究领域的周边位置,而微视频的应用研究虽是学科研究的核心,但目前还不成熟,这两个主题具有一定的潜在发展空间,容易被演化为其他相关的研究主题。例如:何正[24]和张亚娇[25]提出的基于分层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的思想,印证了分层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微课教学中。而微视频作为微课的一种资源,也可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向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这个主题演化。
最后,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和基于WebQuest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学科研究的边缘主题,且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它们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动力而消失。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始于2008年,不过硕士生对它关注的持续性不强,2014年以后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便没有与此相关的研究了。另外,分析基于WebQuest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这个主题的硕士论文可以发现,虽然截至2018年共有18名硕士生以此为题展开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普遍缺乏创新性,内容大同小异,这样可能会由于研究主题自身缺少发展动力而最终走向没落。
三、总结
本研究对我国近20年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749篇硕士论文进行了关键词共词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发展情况如下:
(一)新型教学方法占据主要地位
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新型教学方法注入灵魂,教学资源的丰富为新型教学方法提供依托。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迅速得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6]。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新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主角,被教师普遍接受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二)多种教学方法逐步走向融合
如今的教学方法已经发展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即一种教学方法的真正内涵其实可能包含了其他教学方法的思想、手段甚至整个方法。不同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促进教学方法稳步发展的现实选择。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任务驱动法的融合,衍生了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吸取了原先两种方法的优势,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分解任务,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客思维。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有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朱彩兰,陈巧云.我国近十年中小学教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聚类分析方法[J].基础教育,2015,12(2):94-103.
[3]衣素环.针对学生差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顾红燕.基于分层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与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5]郭金,李子明,刘升,等.核心素养视角下“微视频”导学方式的思考[J].物理通报,2018(12):66-68.
[6]艾元元.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郭睿.小學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8]郭杨杨.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黄明真.导学案与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10]曹凤芹.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1]王文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12]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3]何清.WebQuest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4]逯强.基于WebQuest模式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
[15]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6]黄锦文.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17]刘清.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研究:以初中智能机器人教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8]韩晓楠.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19]邓小华.妨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师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21-23.
[20]袁庆飞.任务驱动法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1][22]王楠.基于开放型任务驱动法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23]李永忠,陈静,谢隆腾.共词分析法中战略坐标图的改进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1):65-69.
[24]何正.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5]张亚娇.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
通知[EB/OL].[2001-06-08](2019-09-09).http://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xxgk_167343.html.
(责任编辑 王策)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a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our natio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takes 749 master theses as research samples,adopts many kin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echnique like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and strategic coordinate map analysis,etc.,and expounds the research hotspots,themes and trend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results show that:under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vism,new types of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micro-lecture teaching method and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as representatives have already gained a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our natio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n addition,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make up for each other’s short slabs and integrate step by step,and have become a realistic choice of improving and creating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teaching method;co-word analysis;micro lecture;flipped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