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初产妇不同分娩方式中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新安县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4例行剖宫产分娩纳入剖宫产组,64例阴道分娩纳入顺产组(包括助产)。统计两组分娩方式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分娩方式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顺产组肌力、阴道壁压力值、肌疲劳度异常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顺产组肌力、阴道壁压力值、肌疲劳度异常发生率均> 60%,剖宫产组异常发生率均>40%。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异常和正常患者年龄、孕次、产后出血量异常率、孕期BMI增加值、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异常和正常患者年龄、孕期BMI增加值、阴道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35岁、孕次≥2次、产后出血量异常、孕期BMI增加值、孕周是剖宫产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35岁、孕期BMI增加值、阴道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 3 500 g、第二产程延长是顺产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初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均可造成盆底肌力异常发生,但剖宫产组盆底肌力下降程度低于顺产组,需注意的是两组发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顺产初产妇盆底肌力异常受年龄≥35岁、孕期BMI增加值、会阴侧切、阴道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 3 500 g、第二产程延长影响;剖宫产初产妇盆底肌力异常受年龄≥35岁、孕次≥2次、产后出血量异常、孕期BMI增加值、孕周影响,鉴于影响因素较多,临床需针对影响因素及早进行干预,以降低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