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0-0231-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潜心向学、献身真理,为国为民培养出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崇高理想的栋梁之材,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寄托着民族振兴的希望。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的教师队伍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尚有不小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的主体性教育观念淡漠、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落后、团队协作意识不够,这些都是高校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浅述了教师综合素质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进而唤起高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深层次的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1 树立教师主体性教育观念 积极赢取主人翁责任感
目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面对高校教育改革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教师综合素质的优劣已成为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期望教育改革取得预期结果,这首先就必须关注教师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反应及其行动,就必须研究影响教师参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因素,必须增强教师实际参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动机和能力。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不仅体现在其是高校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也因为教师本身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体。信息的发展,导致知识的数量、质量及其来源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教育观——教师主体性教育观念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
主体性教师是具有当代教育主体的意识、能力和价值观,并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出自主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性特征的教师。主体性教师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是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是有主见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教师。具备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是教师成为主体性教师的前提条件,呈现出主体性的教育品质是教师成为主体性教师的根本标志。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题,作为主体性教师,必须树立起这样一个基本理念:没有教师的参与,哪怕是微小的教育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同时,高等院校的职能部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唤起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确立教师的改革主体地位使教师明确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过程、目的、结果,使教师参与到改革的全过程,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改革才会成功。
2 规范教师行为标准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整体规范教师行为标准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新课程改革对当代教师的要求。当前专业发展和教师教学实践的改革要求都一致强调了这样的主题——成功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和他们工作之间的联系是一系列复杂关系的综合,他们参与正在进行的与他们自己教学实践有关的评论的反映,他们是作为积极主动学习团体中的一员来参与工作的。因而,评价过程能有利于新的专业论述形式的发展,这是教师学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来源。与通常的标准化设置的实践不一样,关于教学的评判是建立在相互联系的各种信息之上,而这些信息的组合决定了一个标准——行为标准,其是通过教师与教师培训者之间长期的对话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具体的、复杂的、有关联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个过程,专业实践的标准对正在进行的评论是重要的,作为样本出现的具有创新的进展将被加入到可靠的实践的例证性概念中。教育中的评价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将教师作为主动的研究者,这使教师们能够自己制定和从事直接与他们自身实践相关的研究进程,在课堂上继续修改和改进。这种方法有许多的好处,包括将研究更加集中且更紧密的与教育过程相联系,也能和学科与学习内容相联系。这能在研究方法中促进变化和创新,在以教育学研究和学术为基础的学科里开创一个新的领域。
要促进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必然会涉及途径与方式问题。从现有研究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培训研究、实践反思研究,还有少量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培养教师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是重点。多读书,多交流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教师专业发展无法脱离教育改革的实践,教育改革也不能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才能成为变革的力量。而学校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要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要变革学校的组织文化,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其成为具有开放性和内在活力的学习组织。
3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高校教育改革应推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这首先就要求形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整合一致的教育目标系统。教师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引导教师向着更高层次、更复杂的教育目标前进。其次要构建动态发展、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联结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的枢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应建立一个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常规课程和微型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特别关注在职教师的经验优势,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一个属于职后进修而非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育教师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突出的专业创造力。
教学改革还应积极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教案,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和大容量的信息,推导详细、概念简明清晰、图文清晰、三维动画生动形象,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教学直观、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更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课件教学为高质量、高效率、生动化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不言而喻的是多媒体教学锻炼和造就了师资的高水平。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这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具有其他教学环节和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着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行实验室开放政策及教师业余指导措施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和空间,同时增大实验大纲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工科院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工艺及社会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教学改革过程中,生产实习应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实行适合高等工科院校的“强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办学模式。在生产实习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理论知识培训—生产学习—专业课学习”的实习模式以及“现场考核—实习态度—实习报告”的考核体系,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和专业培养的特色。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大胆的坚持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由传统的教学法向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的方向过渡。从教材、教法、课程结构、教学模式以及师资力量分配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4 培养合作的教师文化 营造和谐的教研环境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文化的内容又可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次来划分,具体的说,教师文化理念层次是指教师群体在共同学校环境中所形成的对教育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文化实践层次则指的是在教育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和专业精神指导下教师的行为方式。
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派别主义教师文化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使这两类教师文化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合作的教师文化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因此教育改革应大力提倡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团队和谐发展。合作的教师文化以其开放性、和谐性、创新性的特点,为教师营造一种开放、安全、自由的氛围。首先,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团体团结互助,形成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凝聚力,使新教师更容易获得其他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帮助,且这种帮助是新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第二,合作文化所营造的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符合个体创造性发挥和发展的条件,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展。第三,合作教师文化中,通过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互动使教师容易发现自身在理论、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主动反思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身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教改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外学校的做法,保障教师交流时间,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建立有效的师徒教师教育模式及合作发展的教研组织,提高教师合作能力,促进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这样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教师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压力,有了压力的存在教师才会产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动力。总之,合作的文化氛围,给教师提供了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以及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能有效唤起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追求。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更新以及教研环境的完善已成为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令人鼓舞的是高教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只要我们高校教师坚持不懈,众志成城,一定能圆满完成高教改革这一重大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潜心向学、献身真理,为国为民培养出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崇高理想的栋梁之材,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寄托着民族振兴的希望。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的教师队伍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尚有不小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的主体性教育观念淡漠、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落后、团队协作意识不够,这些都是高校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浅述了教师综合素质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进而唤起高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深层次的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1 树立教师主体性教育观念 积极赢取主人翁责任感
目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面对高校教育改革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教师综合素质的优劣已成为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期望教育改革取得预期结果,这首先就必须关注教师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反应及其行动,就必须研究影响教师参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因素,必须增强教师实际参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动机和能力。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不仅体现在其是高校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也因为教师本身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体。信息的发展,导致知识的数量、质量及其来源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教育观——教师主体性教育观念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
主体性教师是具有当代教育主体的意识、能力和价值观,并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出自主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性特征的教师。主体性教师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是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是有主见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教师。具备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是教师成为主体性教师的前提条件,呈现出主体性的教育品质是教师成为主体性教师的根本标志。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题,作为主体性教师,必须树立起这样一个基本理念:没有教师的参与,哪怕是微小的教育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同时,高等院校的职能部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唤起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确立教师的改革主体地位使教师明确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过程、目的、结果,使教师参与到改革的全过程,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改革才会成功。
2 规范教师行为标准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整体规范教师行为标准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新课程改革对当代教师的要求。当前专业发展和教师教学实践的改革要求都一致强调了这样的主题——成功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和他们工作之间的联系是一系列复杂关系的综合,他们参与正在进行的与他们自己教学实践有关的评论的反映,他们是作为积极主动学习团体中的一员来参与工作的。因而,评价过程能有利于新的专业论述形式的发展,这是教师学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来源。与通常的标准化设置的实践不一样,关于教学的评判是建立在相互联系的各种信息之上,而这些信息的组合决定了一个标准——行为标准,其是通过教师与教师培训者之间长期的对话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具体的、复杂的、有关联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个过程,专业实践的标准对正在进行的评论是重要的,作为样本出现的具有创新的进展将被加入到可靠的实践的例证性概念中。教育中的评价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将教师作为主动的研究者,这使教师们能够自己制定和从事直接与他们自身实践相关的研究进程,在课堂上继续修改和改进。这种方法有许多的好处,包括将研究更加集中且更紧密的与教育过程相联系,也能和学科与学习内容相联系。这能在研究方法中促进变化和创新,在以教育学研究和学术为基础的学科里开创一个新的领域。
要促进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必然会涉及途径与方式问题。从现有研究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培训研究、实践反思研究,还有少量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培养教师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是重点。多读书,多交流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教师专业发展无法脱离教育改革的实践,教育改革也不能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才能成为变革的力量。而学校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要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要变革学校的组织文化,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其成为具有开放性和内在活力的学习组织。
3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高校教育改革应推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这首先就要求形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整合一致的教育目标系统。教师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引导教师向着更高层次、更复杂的教育目标前进。其次要构建动态发展、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联结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的枢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应建立一个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常规课程和微型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特别关注在职教师的经验优势,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一个属于职后进修而非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育教师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突出的专业创造力。
教学改革还应积极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教案,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和大容量的信息,推导详细、概念简明清晰、图文清晰、三维动画生动形象,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教学直观、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更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课件教学为高质量、高效率、生动化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不言而喻的是多媒体教学锻炼和造就了师资的高水平。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这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具有其他教学环节和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着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行实验室开放政策及教师业余指导措施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和空间,同时增大实验大纲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工科院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工艺及社会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教学改革过程中,生产实习应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实行适合高等工科院校的“强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办学模式。在生产实习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理论知识培训—生产学习—专业课学习”的实习模式以及“现场考核—实习态度—实习报告”的考核体系,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和专业培养的特色。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大胆的坚持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由传统的教学法向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的方向过渡。从教材、教法、课程结构、教学模式以及师资力量分配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4 培养合作的教师文化 营造和谐的教研环境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文化的内容又可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次来划分,具体的说,教师文化理念层次是指教师群体在共同学校环境中所形成的对教育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文化实践层次则指的是在教育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和专业精神指导下教师的行为方式。
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派别主义教师文化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使这两类教师文化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合作的教师文化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因此教育改革应大力提倡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团队和谐发展。合作的教师文化以其开放性、和谐性、创新性的特点,为教师营造一种开放、安全、自由的氛围。首先,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团体团结互助,形成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凝聚力,使新教师更容易获得其他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帮助,且这种帮助是新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第二,合作文化所营造的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符合个体创造性发挥和发展的条件,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展。第三,合作教师文化中,通过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互动使教师容易发现自身在理论、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主动反思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身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教改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外学校的做法,保障教师交流时间,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建立有效的师徒教师教育模式及合作发展的教研组织,提高教师合作能力,促进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这样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教师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压力,有了压力的存在教师才会产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动力。总之,合作的文化氛围,给教师提供了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以及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能有效唤起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追求。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更新以及教研环境的完善已成为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令人鼓舞的是高教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只要我们高校教师坚持不懈,众志成城,一定能圆满完成高教改革这一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