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思品课教学 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努力构建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具有不同层次结构、多角度的开放型的现代学习方式。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主动性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相对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讲台当作自己教学的演艺场,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消失。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个体倾向性的表现,也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趋向,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个人意志、情感就会凝聚为动力和学习需要,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二年级前言课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围绕“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举大量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生活与法律、国家治理与法律的关系以及自己学习法律常识的意义。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独立性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相对应。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一讲到底,面面俱到,从预习、上课、作业,教师无不包办代替。教师设计好一切教学思路,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无须动脑深入思考。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讲师”,学生则成“看客”。这种专教法,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了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大事小事,总是依靠教师,离开教师自己就不能学。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需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学习能力的欲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如:在教学初三思想品德课《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时,打破常规一框题一讲的模式,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教师让学生以《我的择业观》为题撰写小论文,由学生组织演讲,教师做听众,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间的互动、互联、互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性,使学生明白,我能学并学得很好。
三、发现独特性,由“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内容和任务,学习速度和掌握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一刀切”现象十分普遍,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训练、统一的答案,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同样的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达到同样的学生水平和质量。这种统得过多,“齐步走”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成了标准化一的“工业品”。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转变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等,进行分级要求、分步练习、分组教学、分类达标,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都有不同的进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强调“体验性”,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领域、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到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扭曲了以知导行的教育教学目标,大搞教材内容习题化、习题要点化、要点精确化,将学生变成机械记忆的工具。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规定初中至少有20%的教学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将“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型做到多样化,有讨论式、谈话式、辩论式以及演讲、活动等方式。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间、投影、计算机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把直接感受和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衔接起来,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书本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注重问题性,由“答问题”转化为“提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学,要由“答问题”转化为“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教学初一思想品德《交友要讲原则》时,运用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展开比赛,此法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强化了学生提问的主体意识,学生兴奋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为什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样识别益友、损友、诤友?妈妈让我与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远离学习差的同学,我该怎么办?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交友的基本原则,并且学会辨别和分析交友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高交友的警觉性。这一做法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赤岸初中)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思品课教学 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努力构建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具有不同层次结构、多角度的开放型的现代学习方式。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主动性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相对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讲台当作自己教学的演艺场,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消失。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个体倾向性的表现,也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趋向,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个人意志、情感就会凝聚为动力和学习需要,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二年级前言课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围绕“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举大量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生活与法律、国家治理与法律的关系以及自己学习法律常识的意义。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独立性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相对应。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一讲到底,面面俱到,从预习、上课、作业,教师无不包办代替。教师设计好一切教学思路,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无须动脑深入思考。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讲师”,学生则成“看客”。这种专教法,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了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大事小事,总是依靠教师,离开教师自己就不能学。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需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学习能力的欲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如:在教学初三思想品德课《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时,打破常规一框题一讲的模式,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教师让学生以《我的择业观》为题撰写小论文,由学生组织演讲,教师做听众,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间的互动、互联、互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性,使学生明白,我能学并学得很好。
三、发现独特性,由“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内容和任务,学习速度和掌握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一刀切”现象十分普遍,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训练、统一的答案,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同样的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达到同样的学生水平和质量。这种统得过多,“齐步走”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成了标准化一的“工业品”。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转变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等,进行分级要求、分步练习、分组教学、分类达标,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都有不同的进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强调“体验性”,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领域、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到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扭曲了以知导行的教育教学目标,大搞教材内容习题化、习题要点化、要点精确化,将学生变成机械记忆的工具。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规定初中至少有20%的教学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将“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型做到多样化,有讨论式、谈话式、辩论式以及演讲、活动等方式。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间、投影、计算机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把直接感受和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衔接起来,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书本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注重问题性,由“答问题”转化为“提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学,要由“答问题”转化为“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教学初一思想品德《交友要讲原则》时,运用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展开比赛,此法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强化了学生提问的主体意识,学生兴奋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为什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样识别益友、损友、诤友?妈妈让我与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远离学习差的同学,我该怎么办?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交友的基本原则,并且学会辨别和分析交友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高交友的警觉性。这一做法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赤岸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