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厚崑:5G将重塑谁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厚崑认为,在技术革命来得特别快的时候,新对手可能还来不及进入视线,需要“战略性”地评估市场。

  2018年12月6日,三大运营商获得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这意味着中国5G终于走出小规模试验,离正式商用更近一步。此时,5G全球建网热情高涨,燎原之势凶猛。
  2018年12月1日,韩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同步推出5G服务,创下了全球5G的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统一商用的国家,第一个将中频段及超高频段同时分配的国家,第一个进行5G商用化服务的国家。
  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很有可能在2019年初拿到5G牌照并预商用5G,今年上半年推出5G手机,2020年正式商用。这也是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商用5G的主流时间表。GSMA数据显示,66个国家的154家运营商正在开展5G测试工作,预计到2025年将有110张5G网络。
  华为公司是全球5G运动的核心参与者。这家公司在电信设备市场起家,2G时代,它是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3G时代,它开始快速追赶;4G时代,华为实现了大发展,其B端C端两翼齐飞的业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三星电子可以匹敌;即将到来的5G时代,它成为目前行业内唯一可以提供端到端全系统的5G厂商。
  即便受制于2018年底的“加拿大事件”的非商业因素影响,华为在全球5G生态中占据核心位置的现实,目前来看已经不能逆转。
  2018年11月20日,在伦敦举行的2018全球移动宽带论坛(MBBF)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透露,华为在全球已拿到22个5G商用合同,2018年,华为在全球发出超过1万套5G基站模组。
  而且,市场在快速变化,截至发稿,华为的商用合同和全球5G基站发货量快速上升到了26个和1.5万套。
  不仅华为,包括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和其他电信设备链条上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将受益于这场全球建网行动。
  此时,华为的判断和布局,对未来全球5G生态走势有重要意义。
  胡厚崑在2018年11月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5G网络来了,全行业面临一个新问题——是否想清楚了要如何发挥它的潜力?而5G潜力的发挥,光靠设备商和运营商解决不了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为技术专家告诉《财经》记者,5G时代,如果华为不能探索出引领未来的新模式,电信行业会继续萎缩,即便是华为,也将无立足之地。
  电信设备业务在华为总营收池子里占比通常超过一半,是华为的支柱和命脉,华为决策层认为,由于产业规模有限,如果运营商业务边界不变,就算华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至多能带来两年到三年的增长;要保持更多增长,需要做大蛋糕,那么就需要华为推动行业主动做出更多改变。
  胡厚崑说,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商业上的颠覆,带来无数可能。人们首先要转变商业思维。今后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华为的位置就是在这个变化中充当使能者。如果已经进入火车时代,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马车时代,就会失去一切,反之,商业成功将水到渠成。
  他说,华为要抓住每一个关键创新技术,随时给被使能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

五个变化:谁来颠覆谁?


  2018年11月20日,胡厚崑在英国伦敦举行的2018全球移动宽带论坛(Global Mobile Broadband Forum)上指出,5G将带来的五个革命性变化:连接平台化、万物在线化、全云化、万物即插即慧和在线体验连续无断点。
  连接平台化,即5G无线接入网将超越管道的角色,成为一个泛在平台。管道是有瓶颈的,而平台是无限延伸的。
  万物在线化,即万物默认在线,相对于目前大部分电子设备“默认是离线的,并且彼此之间并不连接”的情况,5G的目标是,未来,离线将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


图1:相对移动网络用户增长越来越快单位:百万资料来源:GSMA 制图:颜斌

  全云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集中的云平台和部署在本地的边缘计算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计算不再分本地和云端,结合AI芯片的发展,AI可以嵌入到终端、边缘、云端等各种设备中去,为新应用开发带来巨大潜力。
  从即插即用到即插即慧,主要指终端,5G将重新定义终端,人们将看到各种形态的终端涌现,这将颠覆现有电子设备。基于云端、网络和终端芯片的无缝协同,更多沉睡的终端将被唤醒。
  相对于2017年5G标准刚刚开始制定之时,这五大技术变化的概括已经延展到了产业机会分析。当时,人们只能确定5G是高带宽、高速率、低时延。包括运营商和产业界,对目标看得乐观,对具体场景却持悲观态度。
  2018年6月,5G独立组网标准冻结,5G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
  第一阶段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所有5G 的新特性和新能力,虽然离完整的5G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已是能商用的5G标准了。
  至此,一些深度参与的核心公司才开始渐渐明晰5G商用的明确场景。
  胡厚崑对《财经》记者说,“其实这五个变化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这些变化如何与今天的商业实践相结合,这需要大胆想象。”他举例称,在一个全云化、全联接、全智能的场景之下,PC不会是目前这样的,它应该永远是在线的,不需要进入一个地方,连一个WiFi,应该直接就是在线的;全云化意味着全智能,PC打开后,你要的東西,很快就可以从云上过来。   电视也是如此,5G时代的电视应该实时在线,永远开机。回到家,主人一说话,想要的内容,看新闻或者跟人视频通话,可以直接用语音调动电视服务。
  胡厚崑说,“如果做PC的公司和电视的公司做不了这个事情,就会被颠覆。另一批新公司出现。”
  消亡或是出现,取决于是否能够提前看到未来。
  “从马车时代到火车时代,你的假设要变,如果不变,你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甚至有可能逆潮流而行,抵抗这个趋势,停留舒适区内。”胡厚崑说。
  “面对新技术,过去的经验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一位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高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用旧商业模式使用新技术是很多科技公司很容易犯的错。”上述互联网公司人士说,最难的是思维的改变。这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投入了巨大资源研究5G。
  2019年中就将出现第一批5G手机,手机公司的危机感最强。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告诉《财经》记者,要在5G时代活下来,技术上的布局肯定不会放松,但这只是前提之一。过去两年来,vivo在5G、AI和柔性屏等技术上跟得很紧。胡柏山称,这些技术的融合将诞生全新形态的智能终端,也带来现实挑战,他说,最好的节奏是技术上大胆突破,产品上相机而动。
  “产品是最终结果。”胡柏山对《财经》记者说,vivo要做的是洞察消费者需求和研发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并把这两条线打通。
  “如果火车时代到来,你的思维模式也转变到了火车时代,你看一切东西都是很自然的。那这个时候,你的商业机会就会比别人多一点。”胡厚崑总结。

运营商:管道还是平台?


  全球电信行业从1992年开始迅速发展,1990年-2000年,全球电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0%,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是7%,2008年至今,这个数字锐减到0.3%。这十年间,恰恰还是全球3G、4G网络高速发达的十年,这意味着电信业顶到了天花板。
  技术越好,网络越快,反而无法带来更多收入。一位政策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越来越好的带宽和速率体验已经成为默认,运营商如果不跳出管道思维,将无法获得明天。
  胡厚崑告诉《财经》记者,运营商在3G、4G时代,是“管道”理念,5G时代,运营商不能再继续管道化,至少从带宽、速率上看,5G网络足以成为平台。
  先行者已经出现了。


图2:5G 商业应用场景分析
1. 云VR/AR;2. 车联网;3.智能制造;4.智慧能源;5. 无线医疗;6. 无线家庭娱乐;7. 联网无人机;8. 社交网络;9.个人AI 辅助;10.智慧城市;11. 全息;12. 无线医疗联网(远程手术);13. 无线医疗联网(救护车通信);14.智能制造-工业传感器;15.可穿戴设备- 超高清穿戴摄像机;16. 无人机- 媒体应用;17.智能制造- 基于云的AGV;18. 家庭-服务机器人(云端AI 辅助);19. 无人机-物流;20. 无人机-飞行出租车;21. 无线医疗联网-医院看护机器人;22. 家庭- 家庭监控;23.智能制造- 物流和库存监控;24.智慧城市-垃圾桶、停车位、路灯、交通灯、仪表
资料来源:华为XLabs

  荷兰皇家电信KPN是华为的欧洲客户,这家公司在荷兰网络地理覆盖率高达99%,在5G部署上较为激进。Jacob Groote现任KPN CMO,他对行业的变化十分敏感,荷兰互联网产业并不发达,KPN是荷兰的ICT引擎,既是技术领先者,业务渗透率也高,但Jacob Groote发现,KPN的对手越来越多,业务被同质化,压力也非常大。
  六年前,Jacob Groote筹建4G网络,当时计划在一年半之内部署好4G网络,最后提前完成了目标。
  4G运行一段时间之后,Jacob Groote调研发现,KPN短期收入确实高了,但他发现一个致命问题,因为就只向用户出售流量,用户需求没有被充分调动,这导致了后期用户不愿意为4G网络速率付出更多费用。
  “商业第一,技术第二。我们不想重蹈4G覆辙。”Jacob Groote说,KPN肯定不会只为出售带宽速率而新建一张5G网。
  “5G应该是运营商赚钱,服务的用户也赚钱。”Jacob Groote说,相对于个人手机用户,他对企业和行业用户的5G机会更有信心。
  但KPN无法独力完成这个目标。这家公司和华为联手在壳牌鹿特丹港的炼油厂设置了三个站点,利用小型工业机器人检测石油和天然气的线路。之前,壳牌工作人员每两周巡检一次管道。在荷兰,每天有100个因为错误估计地下管道位置而导致管道破损的事件,这个解决方案可以规避此类事件。对于壳牌来说,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三个站点使用了5G网络、云和AI多种技术。在这其中,包括KPN、华为、壳牌及其他科技公司各司其职,Jacob Groote希望借此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流程,带来全新的商业成果。
  “我们的销售人员可能在卖SIM卡、卖速率时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对于刚才讲的这些,他们可能不太擅长,但他们需要擅长。”Jacob Groote说,KPN在5G时代的打算是将壳牌的案例复制到其他行业用户,例如农业。
  中国电信执行副总裁刘桂清认为,从技术角度,他目前可以看到5G的四个机会:端到端切片、固移融合边缘计算、云网融合和5G+人工智能。
  以端到端切片(NetworkSlicing)为例,通俗地说,这个名字略显生涩的技术可以把网络在不同层面切成不同功能的分区,给不同需求的用户使用。这种模式可理解为飞机上划分不同舱位。对于运营商来说,有可能为高优先级用户提供更好网络服务和開发专用网络,创造新的收入和生态。   在5G时代,移动网络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手机,而是各种类型的设备,比如手机、平板、固定传感器、车辆等。应用场景也多样化,比如移动宽带、大规模互联网、任务关键型互联网等,这些终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比如移动性、安全性、时延性、可靠性等。
  中国移动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高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说,5G终端多样化需要时间,不过单就智能手机来说,网络切片技术将是未来运营商与OTT公司后向合作的重要手段。他说,到目前为止,全球电信运营商对于切片技术的商业前景判断并不相同,一些运营商认为“网络切片是5G最重要的创新”;也有一些运营商认为“有潜力,但需要验证”。
  分歧在于,到底运营商是主动去引导需求,还是被动适应市场需求。上述中国移动技术人士的观点是,在商业前景的牵引下,运营商应该保持对新技术的使用和商业研究,保持先发优势。
  近十多年来,电信行业与互联网信息行业相比,几乎所有的技术、商业模式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走在惯性的道路上,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业务范畴不断被侵蚀、替代,几乎与所有新机会失之交臂。移动支付、云、社交、分享经济,运营商多多少少都有布局,但都没有抓住,积累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5G是运营商跳出管道宿命的一个契机,也将是一个分水岭。全球大大小小数千家电信运营商,主动谋变或顺势而为,取决于自身的情况。
  华为无线产品线CMO周跃峰对《财经》记者说,技术提供了商业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但前提是运营商是否愿意提前适应多样化,战略布局生态。“这需要云管端协同战略布局,如果没有从顶层设计上及时构筑生态,即便具备技术能力,未来也只能是一个管道,不排除未来会出现新的‘超级运营商’来运营传统运营商。”
  “所以,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或者是其他地区,华为新的角色已经越来越清楚,做运营商的‘价值运营伙伴’,而非单纯的设备提供者。”胡厚崑对《财经》记者说,如今,华为面对每一个运营商客户,最重要的事情是一起分析,他们面临哪些困难?他们可以做什么?

华为:站在后天看今天


  外界看来,华为过去30年的发展是一条虽然辛苦但相对平坦的道路。它幸运地抓住了电信网络大发展的机会,又及时地布局了终端,并且将其做成华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又及时抓住云和AI,这在同期企业中十分难得。
  2017年华为取代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商,2018年取代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之后,华为更加孤独,开始探索技术和商业的“无人区”。
  华为目前是行业内唯一能提供端到端5G全系统的厂商,持有1600多项5G 核心专利,占了相关专利的19%。华为决策层认为,全球5G的竞争,是价值力竞争,除了技术,考验的是综合成本、能耗、产品竞争力,及商业场景开发等综合能力。
  “在技术革命来得特别快的时候,你永远不会知道谁是你的新对手。”胡厚崑对《财经》记者说,今天,新对手可能还没有进入视线,你要做的,不是强行列出名单,而是“战略性”地看待竞争问题。
  不久前,一家名为Athonet的初创公司在亚马逊Marketplace上正式开售它的核心网产品——BubbleCloud。这是全球首例在电商平台售卖核心网,这也是全球首例在公有云上部署移动核心网。
  这家初创公司在商业页面上介绍说,只需点击订购BubbleCloud,就可轻松部署应用于工业物联网、企业、智能城市、智能电网和车联网等领域的LTE专网。
  这些年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初创公司,它们的特点是没有历史包袱,积极拥抱软件化、虚拟化等颠覆性网络技术。它们的目标是要挑战爱立信、华为和诺基亚等传统电信设备商。
  周跃峰评价称,因为只面向一些垂直行业、中小公司,业务和技术相对简单,在电商平台上售卖网络产品逻辑上是可行的。当然,如果面向运营商這种业务多样性的客户,这些初创公司的能力还很有限。
  “不过,这代表了一个新的商业思路——把技术作为一个平台来使能。”周跃峰称。
  这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总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人走来告诉你,我想做一样的事,但我要用你想不到的方式。
  “其实这不是一个坏现象。”胡厚崑对《财经》记者说,所有今天看得到的对手,基本上都是“战术型”对手,因为你知道他在做什么,你们之间的竞争无非是,市场就这么大,我多你少,或是我少你多。“这种竞争永远都会存在而且你必须面对。”
  还有另一种对手,叫“战略型对手”。他站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不能用和战术型对手竞争方式去找到他,你其实是在和一个愿景赛跑,需要的能力是对未来的洞察、理解,并及时跟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对于华为来讲,我们两种方式都要做好准备。”胡厚崑说。
  以电信行业为例,在这个充分竞争的成熟市场,在5G即将进入建设高峰期的当下,华为的首要目标是巩固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进一步拉开差距。
  包括英国电信(BT)、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内的多家电信运营商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网络建设期,他们最关注的是网络建设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华为常务董事、运营商BG总裁丁耘介绍,基站站点资源匮乏是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问题。华为的解决方案有三:一是提供更小更轻便的设备;二是提供更具备集成性的设备,如2345G共用一根天线;三是改进站点能效和传输设备。以上三个解决方案的目标是一致的——最大程度降低运营商5G建站的成本和难度。
  产品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是应对战术性对手的常规打法。即“运营商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
  在战略层面,华为的思考还在继续。
  华为常务董事、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汪涛2018年11月19日透露,下一阶段目标是将AI引入到运营商网络,目标是建立一个“全自治运营商网络”。
  所谓全自治,是指通过数据模型来构建智能系统,是每一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目标。设备还是那套设备,但加入了AI推理和策略能力,丁耘测算,仅站点级别的AI技术,就可以帮助运营商节约至少20%能耗。   2018年10月17日,任正非在华为上海研究所5G业务汇报会上提出,低能耗必定是竞争力的体现。一定不要把降低能耗与节省电费等同起来——把能耗降下来,不是电费问题,而是水平问题。带宽、时延等性能指标,5G各个厂家都可能做到,就是早一点、晚一点的问题,但能耗极低,不是所有厂商都可以做到的。
  他提出,华为的热学研究所要加大投入,目标就是降能耗,不仅要降芯片的能耗,也要降基站的能耗。
  与系统架构技术创新相匹配,华为也打算变革与电信运营商的商业关系,从基于人的专业服务,转变为基于人的行业知识+AI在线数字化服务。
  这和传统电信设备市场的打法有本质区别——在物理产品卖出后,人的服务从传统的运维思路,升级为基于行业知识、AI+自动化的在线数字化服务,最终达到网络和商业场景的匹配程度更灵活,和运营商、服务对象共赢的目的。
  “应该有一个云化的智能系统,”丁耘说,“华为服务超过400个运营商,在全球运营150多个网络,这些经验数据输入到系统中,我们有更多数据来训练,可以为运营商的商业决策做出更多更科学的帮助。”
  在上文提到的那次讲话中,任正非强调,华为的终端也要纳入5G极简网络这个战略里来,希望5G的端管云有联合战略考量。
  2017年华为年报数据显示,华为运营商业务营收为2978亿元人民币,占总体营收49.3%,比上一年增长2.5%。运营商业务首次占比低于50%,对比来看,消费者业务(手机业务)占比39.3%,但比上一年增长31.9%;企业业务部门占比9.1%,但比上一年提升了35.1%。
  “运营商业务虽然只有2.5%增长,但存在几个变量,应该理性接受。”财报发布后,胡厚崑特别就运营商业务做出说明。
  变量之一,运营商业务规模非常大,整个电信行业近年来投资不大,整体平缓,这么大体量能取得2.5%的增长,已经相當不容易。
  变量之二,虽然电信行业目前不处于投资高峰期,但过去一两年,全球运营商积极寻求商业转型之路,运营商的增长模式越来越从投资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所谓价值驱动,指的是关注怎样把通信能力变成社会通用能力,为企业、家庭、个人创造更大价值。
  一年多后,改变已经开始出现。
  华为已经在全球卖出超过1.5万套5G 基站模组,接下来一年时间,这个数字将继续攀升。
  胡厚崑称,下一步,华为高管团队需要决策的是“不做哪些事情”。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能力聚焦在哪些事情上?”胡厚崑自问,回答这个问题对今日华为很困难。“你的平台大,资源多、机会多,真想去做一件事情,其实有很多便利和资源,你需要时刻克服自己的冲动,不去做那些和目标不那么相关的事情。”
  任正非关于5G的讲话被发布在华为心声社区上。这篇讲话的结语是:“5G这一战关系着(华为)公司的生死存亡。”有留言称,在汹涌的技术浪潮之下,每一年都是最关键的一年。也有人说,打开视野,无人区是风险,也是大展拳脚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沈联涛: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  这一年即将结束,2018年不是一个充满生活危险的年份,因为我们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过平静的日子。对于任何一位领导人来说,这一年也不好过,特雷莎·梅对此最有心得。  自2008年经济大衰退以来,几乎各个领域都在争相走下坡路,但在政治行当里更为恶劣。作为竞争战略的教父级人物,迈克尔·波特教授去年撰文指出,“政治行业
期刊
邢自强: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2019年内外需环境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范围。笔者认为,短期,需求端要三箭齐发,即财政发力减税、地方专项债稳定基建、以及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中长期的供给侧改革进入2.0阶段,提振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更大规模减税,更大力度开放,以及更高水平的城市化。  先谈短期需求侧政策空间。第一是减税,笔者认为,中国有能
期刊
我们经常看到阴谋论和操纵油价的新闻。有专家和媒体认为,某些国家通过经济、金融和军事等多种手段,掌控石油话语权,操纵油价,损害有关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霸权。  但客观冷静的分析当前的国际石油形势,美国操纵不了石油价格;实事求是地回顾160年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历史,除极其短暂的时期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国家或组织,能掌控石油话语权,更不能操纵油价。160年世界石油工业的历史告诉我们,市场才是决定国际石
期刊
如何处理与默克尔的关系将是一个微妙的课题。克兰普-卡伦鲍尔不想被视为默克尔的复制品。图/视觉中国  安格拉·默克尔启动的权力交接计划不仅在德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对整个欧洲大陆也是如此。  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作为德国的掌舵人,默克尔也在欧洲层面发挥了领导作用。欧债危机爆发后,在德国主导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接受了紧缩政策。默克尔更是欧洲外交政策的代言人,她敢于对抗俄罗
期刊
张博扬:作者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数字金融为支付技术和普惠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创新与变革,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意义重大。金融业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到底应该遵循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方面的既有路径,还是可以仰赖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突破口?数字金融在中国的相关经验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极具启发性与借鉴意义。  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相应的市场结构、传导机制和政策建议。市场利用价格
期刊
约瑟夫·奈 哈佛大学教授  “假新闻”一词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一切他不喜欢的报道的代名词。但它也是一个分析术语,用来描述以传统新闻报道形式呈现的有意的歪曲。这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1925年,《哈珀斯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假新闻”危害的文章。今天,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从社交媒体获取一些新闻,而社交媒体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它们极易受到外部操纵,很容易被利润或诽谤目的所利用。  不管是业余人士、犯罪分
期刊
12月初,欧盟委员会公布《欧元:迈向更强大的国际角色》计划,旨在增强欧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实力。该计划呼吁加大政治推力,要求欧盟国家的能源合同以欧元计价;提升欧元在金融市场的地位——主张把以欧元计价的金融交易引入注册平台;通过技术支持让非洲等国家把欧元作为国际支付货币;鼓励发展欧盟支付系统以及探讨进一步发展欧元在外汇市场中作用的可能性。  欧盟在经济规模和成熟度上与美国相当,但欧元问世近20年来却
期刊
自从德国2013年提出工业4.0概念之后,世界各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制造业发展大潮。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工业4.0发展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此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预计到2020年,占比将提高到25%。产值上,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22年有望超过23万亿元。  其
期刊
2018年,随着全球经济同步增长的消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贸易部门对经济的贡献由正转负;随着中国政府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举措的落实,以及金融严监管造成的影子银行体系坍塌,基建投资增速显著下滑。贸易顺差的收缩与基建投资的下滑预计造成2018年经济增速回落至6.6%上下。  而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9%,一举逆转了2011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趋势。但2017年的经济反弹一方面
期刊
李东生承认,他没想到资本市场的反应会如此强烈。  2018年12月下旬,这位61岁的TCL掌门人刚刚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改革先锋”称号,转身就在北京凛冽的寒风中投入沟通解释工作中。他先是去证监会,然后会见媒体和投资机构,希望各方能完整理解TCL此次重组的真实含义。此时,距离将决定TCL集团重组命运的股东大会只剩下十天时间。  从12月8日公布资产重组方案以来,TCL和李东生一直承受着市场各方的问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