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帮人,他们需求并痴迷手电筒,舍得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定制各种有趣的手电筒,这群人由背包客、摄友、弓友、宝马会成员等组成,简称筒友。成都男人黄哥经历了人生中的诸多不顺后,在这小小的手电筒里找到了有意义的生活……
不一样的手电筒
30岁的黄哥曾是一个内向寡言的男人,不善交际,作为厂里最好的电子师傅,在企业改组当中,也难逃下岗厄运。当时,黄哥的女儿刚刚出生,压力像磨盘一样顶在他头上。
不久,黄哥在电子市场找到一份工作,月薪6000元,但没有休息日,一年360天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修家电、安装安监系统……一年过后,黄哥觉得自己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还有轻度抑郁症倾向,他想再这样下去,身体一定要出问题的。黄哥索性辞职。
犹如一只刚从笼子里放飞的鸟儿,黄哥时常到城隍庙电子市场内走走看看,自由自在。一家专卖LED(中文名叫发光二极管)的小店,将他的脚步吸引了进去。
这种比绿豆还小的东西,卖2元钱一个(现在0.15元一个)。这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它可以用较少的电量散发出更强的光源,因此它比传统灯泡更省电。
突然,黄哥想起小时把玩过的手电筒,都是用小小的白炽灯泡,装两节干电池,装备十分简陋, “为什么不用LED代替白炽灯,做支更有亮度更耐用的手电筒!”
黄哥买了几个LED,随后又花了4元钱,在荷花池买了一支黄色的塑料壳手电筒。自制手电筒前,黄哥前往成都著名的几家户外专卖店里调查,发现很少有LED手电出售,即便有价位也都在千元以上。
制作过程中,黄哥发现普通的小电池电压不够,无法点亮LED,必须要做一个控制板才行。第一次改造,黄哥废掉了13只灯泡,两个筒身。那段时间,他不断地学习,寻找方法,好像在完成一篇科研论文。
一周过后,黄哥的第一支手电筒终于成功出炉,还为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光明一号。这也是小时他给玩过的那支普通小手电筒取的名字。
随后,黄哥又一口气做出了“光明二号”和“光明三号”。他将家里不足4平方米的阳台作为工作间,摆着一张看不出颜色的旧桌子和柜子,上面摆着焊锡膏、台灯、各种工具和材料。有朋友来他家见此情形后,笑他是个老顽童。
没多久,黄哥的自制手电筒就派上了大用场。妻子单位组织去海螺沟旅游,黄哥作为家属一并前往,回程,刚过二郎山,旅游车发生故障,直到晚上10点,还没有修好,四周一片漆黑,妻子的同事们为了驱除无聊,便在黑暗中跳起舞。就在这时,黄哥突然想起随身带的两只手电筒——两束温暖的光亮在黑暗中绽开,顿时欢呼声一片。
只有身处黑暗,才能理解对光明的渴望。在强光手电筒的帮助下,师傅终于将车子修好。大家纷纷议论黄哥的手电筒,邻座一位平常喜欢旅游的朋友,借去“光明一号”,翻来覆去打量,它的外表呈纯黑色,略显粗糙,显得很男人。他对“光明一号”爱不释手,羡慕地问,“老黄,你在哪买的?我也去买一支!”
黄哥说是自制时,这位朋友更是敬佩,随即出500元购买这支电筒。
遇到平生第一个手电筒“知己”,黄哥打心眼里高兴,他慷慨地将“光明一号”赠送给这位朋友。
可爱的筒友圈
几个月后,上门找黄哥定制手电筒的人呈上升趋势,他们大都是背包客,因为热爱旅游,且对旅行社提供的路线越来越不感兴趣,背包客们在旅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天黑,比如要去某山洞探险,往往这个时候普通手电筒都无法达到要求,从而催生他们找黄哥定制的想法。
起初,他们对定制手电筒的要求很简单,更亮,照得更远,照明时间更长,但黄哥不满足于此,充分发挥想象力,力图将外形做得更漂亮。他打破大部分手电筒的圆筒型套路,设计成各种样式,有的像灯笼,有的像蜡烛,样式有趣,个性化十足。
2008年初,一位叫刘海的单车骑友从西安慕名前来,请黄哥定制一款甲壳虫风格的手电筒,并提出一个古怪的要求,要亲眼目睹自己的这款手电筒诞生的全过程。
黄哥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款取名“沙漠风暴”的手电筒上,黄哥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个不锈钢头,可以作为攻击用,开关则采取了无声技术,属于战术手电的范畴。
刘海对黄哥的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觉得这1000元花得太值。刘海还是一位IT高手,出于对手电筒的热爱,没多久,他创办了一个手电筒论坛,并力邀黄哥担任斑竹,黄哥谢绝当斑竹的美意,但偶然会到论坛里灌水。
论坛上的筒友们会在各个城市举行不定期的聚会,除了交流改装手电筒的经验,必定也是要“显摆”一番自己的家当。看谁的手电射程远,谁的手电电池经用,谁的手电又出了什么新花样。黄哥很少参与这些显摆,他就像一个成年人,看着一群孩子炫耀着各自的玩具。
集体改装手电筒是最受筒友们欢迎的活动,这种活动黄哥一般是要到场的,因为他要给大家提供模板,做技术顾问。一帮大小伙集中在一起,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忙活,就像一年前,黄哥做第一支手电筒一样,像做毕业论文似的,为了勇攀科学高峰而不断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有次,在“极地阳光”的制作过程中,筒友中一向稳重的王哥和一向笑嘻嘻的小周,因为到底用光面环还是橙面环互相争论,然后逐步演变成生气,大吵一架,就差拳脚相向了。
黄哥是改装计划的总工程师,为了调停王哥和小周的矛盾,同时买来橙面环和光面环做对比,看到两者的优缺点,并综合考虑了“极地阳光”的用途,最终说服小周使用更能聚光、看得更远的光面环。对老大的调节,小周心服口服。
有远见的未来
黄哥定制手电筒的服务除了养家糊口,还结识一大帮朋友,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了自信心,最为重要的是,他从事着最热爱的事情,因此很满足目前的状态。
2009年初,黄哥开了家手电筒淘宝店,专售手电筒及其相关产品,也面向全国提供定制服务,因信誉好,口碑佳,网店迅速升为钻石级别,他一下子忙得不可开交。
这时,黄哥发现除了背包一族外,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也开始买他的手电筒,将其当做工艺品,用来收藏和展示。
但黄哥还将手电筒给真正需要的人。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大多受灾地区断电,黄哥立即意识到这里是最需要手电筒的地方,他便紧急组织筒友们,将大家召集在三圣乡的一家农家乐,他提供模型、材料和技术,焊接、打孔、搭配、测试……筒友们没有一人闲着,忙而不乱地进行着各自的分工。筒友中有企业老板开宝马而来,也有刚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但在这个圈子里,不分身份、职业和年龄,大家平等地享受参与和动手的乐趣,纷繁而俗世的都市里,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仅一天时间,筒友们就做出150支手电筒,这款手电筒能够持续24小时照明,小巧易携带,黄哥和筒友们开车送到灾区乡亲们手里时,他们感激涕零,犹如雪中送炭。2010年春天,黄哥再去汶川时,还看到有人在腰间挂着他们的小手电筒,他心里挺自豪的。
最近,黄哥筹备开一家手电筒实体店,店名一定要蕴含时间的绵长与沧桑,光明一直贯穿其中,人们才能看到奔头,不断奋斗。
而今,新一批的驴友们对手电筒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黄哥有信心将自己的品牌坚持下去,他拥有坚实的专业,牢固的圈子,自制与参与的互动模式,这就是他的底气。
责编/宿淇
不一样的手电筒
30岁的黄哥曾是一个内向寡言的男人,不善交际,作为厂里最好的电子师傅,在企业改组当中,也难逃下岗厄运。当时,黄哥的女儿刚刚出生,压力像磨盘一样顶在他头上。
不久,黄哥在电子市场找到一份工作,月薪6000元,但没有休息日,一年360天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修家电、安装安监系统……一年过后,黄哥觉得自己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还有轻度抑郁症倾向,他想再这样下去,身体一定要出问题的。黄哥索性辞职。
犹如一只刚从笼子里放飞的鸟儿,黄哥时常到城隍庙电子市场内走走看看,自由自在。一家专卖LED(中文名叫发光二极管)的小店,将他的脚步吸引了进去。
这种比绿豆还小的东西,卖2元钱一个(现在0.15元一个)。这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它可以用较少的电量散发出更强的光源,因此它比传统灯泡更省电。
突然,黄哥想起小时把玩过的手电筒,都是用小小的白炽灯泡,装两节干电池,装备十分简陋, “为什么不用LED代替白炽灯,做支更有亮度更耐用的手电筒!”
黄哥买了几个LED,随后又花了4元钱,在荷花池买了一支黄色的塑料壳手电筒。自制手电筒前,黄哥前往成都著名的几家户外专卖店里调查,发现很少有LED手电出售,即便有价位也都在千元以上。
制作过程中,黄哥发现普通的小电池电压不够,无法点亮LED,必须要做一个控制板才行。第一次改造,黄哥废掉了13只灯泡,两个筒身。那段时间,他不断地学习,寻找方法,好像在完成一篇科研论文。
一周过后,黄哥的第一支手电筒终于成功出炉,还为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光明一号。这也是小时他给玩过的那支普通小手电筒取的名字。
随后,黄哥又一口气做出了“光明二号”和“光明三号”。他将家里不足4平方米的阳台作为工作间,摆着一张看不出颜色的旧桌子和柜子,上面摆着焊锡膏、台灯、各种工具和材料。有朋友来他家见此情形后,笑他是个老顽童。
没多久,黄哥的自制手电筒就派上了大用场。妻子单位组织去海螺沟旅游,黄哥作为家属一并前往,回程,刚过二郎山,旅游车发生故障,直到晚上10点,还没有修好,四周一片漆黑,妻子的同事们为了驱除无聊,便在黑暗中跳起舞。就在这时,黄哥突然想起随身带的两只手电筒——两束温暖的光亮在黑暗中绽开,顿时欢呼声一片。
只有身处黑暗,才能理解对光明的渴望。在强光手电筒的帮助下,师傅终于将车子修好。大家纷纷议论黄哥的手电筒,邻座一位平常喜欢旅游的朋友,借去“光明一号”,翻来覆去打量,它的外表呈纯黑色,略显粗糙,显得很男人。他对“光明一号”爱不释手,羡慕地问,“老黄,你在哪买的?我也去买一支!”
黄哥说是自制时,这位朋友更是敬佩,随即出500元购买这支电筒。
遇到平生第一个手电筒“知己”,黄哥打心眼里高兴,他慷慨地将“光明一号”赠送给这位朋友。
可爱的筒友圈
几个月后,上门找黄哥定制手电筒的人呈上升趋势,他们大都是背包客,因为热爱旅游,且对旅行社提供的路线越来越不感兴趣,背包客们在旅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天黑,比如要去某山洞探险,往往这个时候普通手电筒都无法达到要求,从而催生他们找黄哥定制的想法。
起初,他们对定制手电筒的要求很简单,更亮,照得更远,照明时间更长,但黄哥不满足于此,充分发挥想象力,力图将外形做得更漂亮。他打破大部分手电筒的圆筒型套路,设计成各种样式,有的像灯笼,有的像蜡烛,样式有趣,个性化十足。
2008年初,一位叫刘海的单车骑友从西安慕名前来,请黄哥定制一款甲壳虫风格的手电筒,并提出一个古怪的要求,要亲眼目睹自己的这款手电筒诞生的全过程。
黄哥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款取名“沙漠风暴”的手电筒上,黄哥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个不锈钢头,可以作为攻击用,开关则采取了无声技术,属于战术手电的范畴。
刘海对黄哥的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觉得这1000元花得太值。刘海还是一位IT高手,出于对手电筒的热爱,没多久,他创办了一个手电筒论坛,并力邀黄哥担任斑竹,黄哥谢绝当斑竹的美意,但偶然会到论坛里灌水。
论坛上的筒友们会在各个城市举行不定期的聚会,除了交流改装手电筒的经验,必定也是要“显摆”一番自己的家当。看谁的手电射程远,谁的手电电池经用,谁的手电又出了什么新花样。黄哥很少参与这些显摆,他就像一个成年人,看着一群孩子炫耀着各自的玩具。
集体改装手电筒是最受筒友们欢迎的活动,这种活动黄哥一般是要到场的,因为他要给大家提供模板,做技术顾问。一帮大小伙集中在一起,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忙活,就像一年前,黄哥做第一支手电筒一样,像做毕业论文似的,为了勇攀科学高峰而不断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有次,在“极地阳光”的制作过程中,筒友中一向稳重的王哥和一向笑嘻嘻的小周,因为到底用光面环还是橙面环互相争论,然后逐步演变成生气,大吵一架,就差拳脚相向了。
黄哥是改装计划的总工程师,为了调停王哥和小周的矛盾,同时买来橙面环和光面环做对比,看到两者的优缺点,并综合考虑了“极地阳光”的用途,最终说服小周使用更能聚光、看得更远的光面环。对老大的调节,小周心服口服。
有远见的未来
黄哥定制手电筒的服务除了养家糊口,还结识一大帮朋友,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了自信心,最为重要的是,他从事着最热爱的事情,因此很满足目前的状态。
2009年初,黄哥开了家手电筒淘宝店,专售手电筒及其相关产品,也面向全国提供定制服务,因信誉好,口碑佳,网店迅速升为钻石级别,他一下子忙得不可开交。
这时,黄哥发现除了背包一族外,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也开始买他的手电筒,将其当做工艺品,用来收藏和展示。
但黄哥还将手电筒给真正需要的人。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大多受灾地区断电,黄哥立即意识到这里是最需要手电筒的地方,他便紧急组织筒友们,将大家召集在三圣乡的一家农家乐,他提供模型、材料和技术,焊接、打孔、搭配、测试……筒友们没有一人闲着,忙而不乱地进行着各自的分工。筒友中有企业老板开宝马而来,也有刚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但在这个圈子里,不分身份、职业和年龄,大家平等地享受参与和动手的乐趣,纷繁而俗世的都市里,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仅一天时间,筒友们就做出150支手电筒,这款手电筒能够持续24小时照明,小巧易携带,黄哥和筒友们开车送到灾区乡亲们手里时,他们感激涕零,犹如雪中送炭。2010年春天,黄哥再去汶川时,还看到有人在腰间挂着他们的小手电筒,他心里挺自豪的。
最近,黄哥筹备开一家手电筒实体店,店名一定要蕴含时间的绵长与沧桑,光明一直贯穿其中,人们才能看到奔头,不断奋斗。
而今,新一批的驴友们对手电筒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黄哥有信心将自己的品牌坚持下去,他拥有坚实的专业,牢固的圈子,自制与参与的互动模式,这就是他的底气。
责编/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