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兴趣、知识、技能,成为职业教育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针对残疾人陶艺教学的现状以及陶艺教学中困惑,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分析,以创新课堂模式为动机,以提升文化自信为目的,针对残疾学生特点,提出陶艺项目+传统文化体验+残疾学生的陶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陶艺课程教学新的思路,从而大大提高了传统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树立残疾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公平教育。
关键词:残疾人;美术教育;就业;研究
一、陶艺在特教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让残疾学生体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残疾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陶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从陶瓷的坯体制作、到表面修饰再到烧制过程,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从认识到审美的美术特色课程,适合是以培养残疾学生思维性、情感性为出发点,使得残疾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陶艺活动,提高残疾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陶艺教学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困难
陶艺教学在中职美术教育的发展中,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难:首先中职残疾学生对智能电子产品存在依赖性,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冷淡,使得学生对动手课程的抵触和排斥。陶艺课程模式单一性、传统性,缺乏创新改革的思考,从而造成了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和课堂活力不足;同时,残疾学生就业是学习第一动力,也是陶艺课程改革的方向,如今机械化生产的时代,手工制作的优点和特色渐渐不明显,陶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还有陶艺校企对接困难大,切入点不明显,很多时候,学校为了校企而校企,对企业与专业结合探究不够深入,从而让企业和陶艺课程走入困境。
三、探索陶藝教学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措施
1.丰富陶艺活动形式,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开展陶艺常规课程,让师生感受中华传统陶艺文化,了解制作陶艺工序,在有限的课堂内,提高陶艺制作的有效性、作品的创新性,对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性。以陶艺工作室为平台,开设工作室小班教学,把创新的课堂形式跟学生兴趣结合在一起,针对残疾学生残疾类别的不同,完善视频、音频资料,逐步建立陶艺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同时,鼓励学生张杨个性,组织学生制作与陶艺课题有关的展板、义卖作品、志愿服务等各项社会实践,开展陶艺比赛,陈列学生优秀作品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让学生的创作从课堂延续到课后。还有丰富课下活动,组织陶艺社团,建立校园学分制,从被动变主动参与。同时,发展陶艺DIY体验,陶艺教学培训,研学游等方式,让学生成为陶艺活动服务的主体,激发残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文化融合结合活动体验,多元形式改变课堂模式
将传统文化注入残疾学生陶艺教学中,感受不同领域的文化,把陶艺课堂变成文化体验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手工文化,关注传统工艺文化中跨学科、跨领域的渗透,使之能够将传统陶艺文化通过创新重新表现出来。 在陶艺课程中设计不同的情境,不知不觉掌握陶艺理论与实践。 比如:(1)与吹奏音乐,用陶泥制作熏、陶笛等吹奏乐器,提高残疾学生的乐理认知,感受传统音乐,学习音乐的同时掌握陶艺技能。(2)与茶道文化的结合,用瓷泥制作壶、杯、功道杯、茶宠等茶具,与学生共同识茶与品茶,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了解陶艺文化与茶文化的各自魅力(3)与书法文化的结合,制作笔洗、笔架、笔筒、镇纸石等文房四宝,让学生欣赏书法,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从陶艺制作到书法文化,文化与技能相到交融。(4)与服装装饰文化的结合,制作项链、手镯、耳坠、发簪等陶瓷配饰和陶瓷首饰,让学生对服装文化的喜爱,有效结合服装专业,更加了解陶艺(5)与传统节日相融合,比如二十四节气、还有春节、元旦、中秋等传统节日。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陶艺课程教学每个环节,同时将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分组合作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入,形成特色陶艺课程,探索、整合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实现陶艺教学模式和课堂形式的创新。
3.依托陶艺产品,以就业带动文化融入校企业合作
陶艺作品品种多、用途广,以就业为导向,探究传统文化融入方式,把文化包装运用到陶艺产品中,让学生立足传统文化,学会综合各类传统文化所长,发挥不同艺术形态的优势特征进行创新设计,集工艺创作、生活体验、现代审美为一体进行陶艺特色产品。我们需要深度挖掘陶艺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结合地域特色发展旅游陶艺产品, 比如安徽徽派文化,徽派建筑马头墙,庐州戏曲人物、包公人物形象等安徽传统文化,把文化融合带入校企合作的企业,以文化作为陶艺产品新卖点,创新就业形式,,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同时,把企业优秀技工人员引进来,辅助教学创新,共同组成传统文化研究小组,掌握职业技能,感受文化内涵,提高职业素养,并形成企业、教师、技师、学生等多方面合作的方式,创新课程,培养人才,研发产品。
四、结语
一切为了残疾学生,尝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陶艺教学模式,让陶艺课不光光是玩泥巴,更重要的是感受不同领域的文化内涵,提升残疾学生的文化传承,要让综合实践活动在陶艺教学中变得更加生动精彩,把陶艺课堂变成传统文化体验,不断摸索,研究适合残疾学生的陶艺文化课堂。
参考文献:
[1]汪美林,黄仕雄.刍议环境陶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7):63+65.
[2]方奕峰.浅析环境艺术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8(05):25-26.
[3]李纯.论陶艺教学对现代陶瓷茶具设计风格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8,40(07):156.
[4]陈菊. 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作者简介:
葛坦(1987—),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助理讲师,现工作单位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关键词:残疾人;美术教育;就业;研究
一、陶艺在特教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让残疾学生体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残疾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陶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从陶瓷的坯体制作、到表面修饰再到烧制过程,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从认识到审美的美术特色课程,适合是以培养残疾学生思维性、情感性为出发点,使得残疾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陶艺活动,提高残疾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陶艺教学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困难
陶艺教学在中职美术教育的发展中,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难:首先中职残疾学生对智能电子产品存在依赖性,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冷淡,使得学生对动手课程的抵触和排斥。陶艺课程模式单一性、传统性,缺乏创新改革的思考,从而造成了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和课堂活力不足;同时,残疾学生就业是学习第一动力,也是陶艺课程改革的方向,如今机械化生产的时代,手工制作的优点和特色渐渐不明显,陶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还有陶艺校企对接困难大,切入点不明显,很多时候,学校为了校企而校企,对企业与专业结合探究不够深入,从而让企业和陶艺课程走入困境。
三、探索陶藝教学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措施
1.丰富陶艺活动形式,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开展陶艺常规课程,让师生感受中华传统陶艺文化,了解制作陶艺工序,在有限的课堂内,提高陶艺制作的有效性、作品的创新性,对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性。以陶艺工作室为平台,开设工作室小班教学,把创新的课堂形式跟学生兴趣结合在一起,针对残疾学生残疾类别的不同,完善视频、音频资料,逐步建立陶艺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同时,鼓励学生张杨个性,组织学生制作与陶艺课题有关的展板、义卖作品、志愿服务等各项社会实践,开展陶艺比赛,陈列学生优秀作品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让学生的创作从课堂延续到课后。还有丰富课下活动,组织陶艺社团,建立校园学分制,从被动变主动参与。同时,发展陶艺DIY体验,陶艺教学培训,研学游等方式,让学生成为陶艺活动服务的主体,激发残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文化融合结合活动体验,多元形式改变课堂模式
将传统文化注入残疾学生陶艺教学中,感受不同领域的文化,把陶艺课堂变成文化体验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手工文化,关注传统工艺文化中跨学科、跨领域的渗透,使之能够将传统陶艺文化通过创新重新表现出来。 在陶艺课程中设计不同的情境,不知不觉掌握陶艺理论与实践。 比如:(1)与吹奏音乐,用陶泥制作熏、陶笛等吹奏乐器,提高残疾学生的乐理认知,感受传统音乐,学习音乐的同时掌握陶艺技能。(2)与茶道文化的结合,用瓷泥制作壶、杯、功道杯、茶宠等茶具,与学生共同识茶与品茶,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了解陶艺文化与茶文化的各自魅力(3)与书法文化的结合,制作笔洗、笔架、笔筒、镇纸石等文房四宝,让学生欣赏书法,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从陶艺制作到书法文化,文化与技能相到交融。(4)与服装装饰文化的结合,制作项链、手镯、耳坠、发簪等陶瓷配饰和陶瓷首饰,让学生对服装文化的喜爱,有效结合服装专业,更加了解陶艺(5)与传统节日相融合,比如二十四节气、还有春节、元旦、中秋等传统节日。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陶艺课程教学每个环节,同时将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分组合作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入,形成特色陶艺课程,探索、整合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实现陶艺教学模式和课堂形式的创新。
3.依托陶艺产品,以就业带动文化融入校企业合作
陶艺作品品种多、用途广,以就业为导向,探究传统文化融入方式,把文化包装运用到陶艺产品中,让学生立足传统文化,学会综合各类传统文化所长,发挥不同艺术形态的优势特征进行创新设计,集工艺创作、生活体验、现代审美为一体进行陶艺特色产品。我们需要深度挖掘陶艺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结合地域特色发展旅游陶艺产品, 比如安徽徽派文化,徽派建筑马头墙,庐州戏曲人物、包公人物形象等安徽传统文化,把文化融合带入校企合作的企业,以文化作为陶艺产品新卖点,创新就业形式,,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同时,把企业优秀技工人员引进来,辅助教学创新,共同组成传统文化研究小组,掌握职业技能,感受文化内涵,提高职业素养,并形成企业、教师、技师、学生等多方面合作的方式,创新课程,培养人才,研发产品。
四、结语
一切为了残疾学生,尝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陶艺教学模式,让陶艺课不光光是玩泥巴,更重要的是感受不同领域的文化内涵,提升残疾学生的文化传承,要让综合实践活动在陶艺教学中变得更加生动精彩,把陶艺课堂变成传统文化体验,不断摸索,研究适合残疾学生的陶艺文化课堂。
参考文献:
[1]汪美林,黄仕雄.刍议环境陶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7):63+65.
[2]方奕峰.浅析环境艺术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8(05):25-26.
[3]李纯.论陶艺教学对现代陶瓷茶具设计风格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8,40(07):156.
[4]陈菊. 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作者简介:
葛坦(1987—),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助理讲师,现工作单位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研究方向: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