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981-019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111-02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嫩江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嫩江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嫩江作为地处黑河地区的农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县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嫩江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嫩江县有近40%的人口在农村,有很多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嫩江的城镇有了较快发展。城镇的空间布局有了很大改观,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各种类型结构。纵观嫩江城镇化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嫩江城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因城市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二是乡村城镇化即小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能力较弱。目前,城镇建设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而老师总是表现出不耐烦和不想听的样子,“老师都知道了”、你坐回去”。
今天上语言活动《看谁猜得快》,老师组织了猜谜语比赛。冯天亮的谜语可多了,当孩子们没有谜语可猜的时候,他就举起手又来一个,老师突然觉得冯天亮不烦人了,仔细想想以前的举动,真是太不应该了。想想冯天亮一定还许多想说的话,老师的举动他很失望吧!如果老师能专注的倾听,冯天亮不是会更喜欢老师吗。是啊!孩子们也一样,他们也有故事,他们也喜欢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而且很多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老师听,让老师关注他们、喜欢他们,进而表扬他们,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增加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更要学会去欣赏他们,老师们要以欣赏的态度去表扬他们,相信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心中都是最好的。
学会倾听、欣赏孩子,做一名孩子喜欢的倾听者,老师要从新做起,就像曾经演过的小品《粮票的故事》里的小孙子那样,做一个别人的倾听者。
有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网页,它的首页写着这么一句话:“儿童的情感更需要沟通,儿童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倾听孩子的心语。”这句话给我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其所说的“倾听孩子的心语”。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让孩子倾听老师言语指令,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孩子的表达。其实,老师倾听孩子表达,倾听其所言,倾听其所想,对加强老师与幼儿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以及促进孩子的口语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那么老师如何倾听孩子的表达呢?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一点初浅的见解。
五、在倾听中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完,完整、丰富、准确地表达有关意思。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嫩江农村人口较为稀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适中,同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形成小城镇的内、外动力较弱,导致小城镇发展滞后。
嫩江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二是融资问题。目前,城镇化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尚未面向市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因此,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制度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四是政策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系列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进镇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我县小城镇发展滞后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建设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存在有思维误区,我们必须克服。
三、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嫩江县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县情,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变全能镇为特色镇。
我县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嫩江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大豆,矿产等自然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开采,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推动小城镇的建设。
2、积极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为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解决如下问题:
(1)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考虑长远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还应考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布局,科教兴镇,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2)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制”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3)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
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要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嫩江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嫩江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嫩江作为地处黑河地区的农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县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嫩江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嫩江县有近40%的人口在农村,有很多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嫩江的城镇有了较快发展。城镇的空间布局有了很大改观,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各种类型结构。纵观嫩江城镇化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嫩江城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因城市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二是乡村城镇化即小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能力较弱。目前,城镇建设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而老师总是表现出不耐烦和不想听的样子,“老师都知道了”、你坐回去”。
今天上语言活动《看谁猜得快》,老师组织了猜谜语比赛。冯天亮的谜语可多了,当孩子们没有谜语可猜的时候,他就举起手又来一个,老师突然觉得冯天亮不烦人了,仔细想想以前的举动,真是太不应该了。想想冯天亮一定还许多想说的话,老师的举动他很失望吧!如果老师能专注的倾听,冯天亮不是会更喜欢老师吗。是啊!孩子们也一样,他们也有故事,他们也喜欢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而且很多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老师听,让老师关注他们、喜欢他们,进而表扬他们,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增加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更要学会去欣赏他们,老师们要以欣赏的态度去表扬他们,相信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心中都是最好的。
学会倾听、欣赏孩子,做一名孩子喜欢的倾听者,老师要从新做起,就像曾经演过的小品《粮票的故事》里的小孙子那样,做一个别人的倾听者。
有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网页,它的首页写着这么一句话:“儿童的情感更需要沟通,儿童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倾听孩子的心语。”这句话给我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其所说的“倾听孩子的心语”。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让孩子倾听老师言语指令,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孩子的表达。其实,老师倾听孩子表达,倾听其所言,倾听其所想,对加强老师与幼儿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以及促进孩子的口语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那么老师如何倾听孩子的表达呢?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一点初浅的见解。
五、在倾听中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完,完整、丰富、准确地表达有关意思。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嫩江农村人口较为稀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适中,同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形成小城镇的内、外动力较弱,导致小城镇发展滞后。
嫩江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二是融资问题。目前,城镇化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尚未面向市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因此,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制度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四是政策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系列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进镇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我县小城镇发展滞后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建设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存在有思维误区,我们必须克服。
三、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嫩江县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县情,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变全能镇为特色镇。
我县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嫩江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大豆,矿产等自然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开采,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推动小城镇的建设。
2、积极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为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解决如下问题:
(1)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考虑长远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还应考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布局,科教兴镇,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2)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制”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3)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
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要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