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辩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借助计算工具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计算器推理验证找出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计算器、转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教师出示计算器教具,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计算器的构造
1. 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又是做什么用的呢?(学生举例)
2. 课件出示多种计算器:虽然外形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小结:显示器、键盘。
【设计说明】:对于计算器,学生有认识,有基础,有生活,对于计算器的构造也有一定的认识,有很多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所以这一环节我觉得一带而过就可以了。
三、初步计算感知计算器的优点
1.算一算
(1)一步计算的基本输入方法
提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生高声齐答:会
出示第一题30×18=。
(2)感受整体记忆连贯输入
出示第二题41600÷128=
学生后教师演示学生的操作方法看一个数字按一个键,有的学生在下面笑。
提问:你为什么笑?小结:我们要整体记忆、连贯输入(板书)
(3)简单的两步计算的输入方法
出示765+469-296=
学生操作汇报出两种操作方法
小结: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输入就能很快得出结果了。
(4)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比比谁按得快。出示:1234578×2×9=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把第一个因数看成了12345678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
提问:怎么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
归纳:我们要看清数据正确输入(板书)
【设计说明】:将书上的两道题的例题改成了四道题,分层让学生感受用计算器计算时的一些技巧,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以及输入时的注意点。给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在操作过后小结方法,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说一说
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四道题,有什么感觉?
小结:操作简单,计算快速
3.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1题: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438+2576= 625÷25=3028-2965=
218+493=2191 ×35=3363÷57=
2800 -1798= 6848 - 579+386=816÷68 × 27=
【设计说明】将书上的试一试与想想做做第1题整合,取其中的9条,精练。
四、灵活使用计算器优化方法
1.分一分
①3569+1427 = ( ) ②10+20=( )
③29×42= ( )④457÷46 =()……()
⑤17×25×4=()
观察这五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题目需要用计算器计算,哪些不需要用使用呢?
小结:看来我们得选择合适的方法合理使用计算器。(板书:合理使用)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去具体地计算,只是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优化了计算方法。其中针对第4题学生有分歧,这时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学生很快就发现,计算器并不是万能的,不能直接显示余数是多少。
2.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2题:
【设计说明】这道题是将想想做做第三题进行了修改。第一题需要借助计算器,第二题部分借助计算器。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出灵活地使用计算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发现规律层层推进
(一)神奇的142857
1.师生竞赛
(1)师生共同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前四题:
142857×1=142857×2=
142857×3=142857×4=
教师很快就完成了,学生质疑: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2)解释
先观察算式发现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依次增加。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用计算器计算时加法比乘法快,相信吗?
师演示操作:142857+=(计算器记忆142857+)接着按=得出第二题的结果,继续按=就能得出第三题第四题的结果了。
(3)尝试
学生好奇自己跟着按起来,感受计算器计算中的神奇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安排,在比赛中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引领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一些小技巧。
2.合作发现
观察四道题的结果,借助转盘(如下图)转一转、读一读,在小组内讨论你的发现。思考照这样排下去142857×5、142857×6的结果可能是多少呢?
小组合作交流发现。
【设计说明】规律学生能发现,但很难表达出来。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借助转盘学生能很快地发现规律,不用过于复杂的说明,就能直观地猜想出142857×5、142857×6的结果可能是多少。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验证猜想
计算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指出只在一定范围内才有这样的规律,乘7乘8就不再有这样的规律了。
(二)有趣的宝塔数
1.计算器算不出
出示11111111×11111111=?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出很多不同的条案
提问:同一道题为什么会得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呢?
发现计算器显示器数位不够。
2.书本中的提示
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到书上101页去找找提示。完成101页第4题
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交流说规律。
3.直观展示验证猜想
学生由上面的规律推算出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这是答案对不对呢?为什么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呢?
出示竖式:
【设计说明】:学生的推算是在找出规律的基础上的,只是一种猜想。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有实际的数据支持,于是我想到了列出竖式。在学生看竖式,说算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规律会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少。
4.感受宝塔数的数学美
再一次出示:
再次观察这组题,美吗?像什么?
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宝塔数。
六.全课总结
提问:现在,你会用计算器计算了吗?
小结:同学们每次都说会,我想课前的会与现在的会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送给学生一句话:人的智慧才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培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辩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借助计算工具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计算器推理验证找出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计算器、转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教师出示计算器教具,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计算器的构造
1. 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又是做什么用的呢?(学生举例)
2. 课件出示多种计算器:虽然外形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小结:显示器、键盘。
【设计说明】:对于计算器,学生有认识,有基础,有生活,对于计算器的构造也有一定的认识,有很多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所以这一环节我觉得一带而过就可以了。
三、初步计算感知计算器的优点
1.算一算
(1)一步计算的基本输入方法
提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生高声齐答:会
出示第一题30×18=。
(2)感受整体记忆连贯输入
出示第二题41600÷128=
学生后教师演示学生的操作方法看一个数字按一个键,有的学生在下面笑。
提问:你为什么笑?小结:我们要整体记忆、连贯输入(板书)
(3)简单的两步计算的输入方法
出示765+469-296=
学生操作汇报出两种操作方法
小结: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输入就能很快得出结果了。
(4)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比比谁按得快。出示:1234578×2×9=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把第一个因数看成了12345678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
提问:怎么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
归纳:我们要看清数据正确输入(板书)
【设计说明】:将书上的两道题的例题改成了四道题,分层让学生感受用计算器计算时的一些技巧,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以及输入时的注意点。给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在操作过后小结方法,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说一说
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四道题,有什么感觉?
小结:操作简单,计算快速
3.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1题: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438+2576= 625÷25=3028-2965=
218+493=2191 ×35=3363÷57=
2800 -1798= 6848 - 579+386=816÷68 × 27=
【设计说明】将书上的试一试与想想做做第1题整合,取其中的9条,精练。
四、灵活使用计算器优化方法
1.分一分
①3569+1427 = ( ) ②10+20=( )
③29×42= ( )④457÷46 =()……()
⑤17×25×4=()
观察这五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题目需要用计算器计算,哪些不需要用使用呢?
小结:看来我们得选择合适的方法合理使用计算器。(板书:合理使用)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去具体地计算,只是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优化了计算方法。其中针对第4题学生有分歧,这时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学生很快就发现,计算器并不是万能的,不能直接显示余数是多少。
2.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2题:
【设计说明】这道题是将想想做做第三题进行了修改。第一题需要借助计算器,第二题部分借助计算器。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出灵活地使用计算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发现规律层层推进
(一)神奇的142857
1.师生竞赛
(1)师生共同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前四题:
142857×1=142857×2=
142857×3=142857×4=
教师很快就完成了,学生质疑: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2)解释
先观察算式发现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依次增加。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用计算器计算时加法比乘法快,相信吗?
师演示操作:142857+=(计算器记忆142857+)接着按=得出第二题的结果,继续按=就能得出第三题第四题的结果了。
(3)尝试
学生好奇自己跟着按起来,感受计算器计算中的神奇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安排,在比赛中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引领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一些小技巧。
2.合作发现
观察四道题的结果,借助转盘(如下图)转一转、读一读,在小组内讨论你的发现。思考照这样排下去142857×5、142857×6的结果可能是多少呢?
小组合作交流发现。
【设计说明】规律学生能发现,但很难表达出来。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借助转盘学生能很快地发现规律,不用过于复杂的说明,就能直观地猜想出142857×5、142857×6的结果可能是多少。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验证猜想
计算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指出只在一定范围内才有这样的规律,乘7乘8就不再有这样的规律了。
(二)有趣的宝塔数
1.计算器算不出
出示11111111×11111111=?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出很多不同的条案
提问:同一道题为什么会得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呢?
发现计算器显示器数位不够。
2.书本中的提示
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到书上101页去找找提示。完成101页第4题
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交流说规律。
3.直观展示验证猜想
学生由上面的规律推算出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这是答案对不对呢?为什么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呢?
出示竖式:
【设计说明】:学生的推算是在找出规律的基础上的,只是一种猜想。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有实际的数据支持,于是我想到了列出竖式。在学生看竖式,说算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规律会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少。
4.感受宝塔数的数学美
再一次出示:
再次观察这组题,美吗?像什么?
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宝塔数。
六.全课总结
提问:现在,你会用计算器计算了吗?
小结:同学们每次都说会,我想课前的会与现在的会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送给学生一句话:人的智慧才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培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