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荣的“使命”
出生于1949年的徐梦梅,始终没有忘记父亲送给他们兄弟两人的一副对联——“嘉农长白守边疆,梅工天目支前线。”这是说,他家中仅有的两个孩子,弟弟梦嘉以“知青”身份被分配到吉林长白山农村插队落户,哥哥梦梅则参与小三线建设,被分配到浙江天目山军工厂做工人。
上海小三线建设,共有81家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除浙西地区上海市协作机械厂外,其余80家单位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徽州地区(皖南)东西260多公里、南北130多公里的山区中。这当中,共有在册职工56474名,家属1.7万余人。
秉持着毛泽东提出的“好人好马好刀枪”的建设要求,上海小三线职工筛选以“根正苗红进三线,青春年华向党献”的原则进行。入选职工,必须为上海工厂或学校当中的骨干力量,亦必须通过层层“政审”。
1968年离沪之际,20岁的高球根只知去处通信地址为“杭州市505信箱”,估计着条件不算艰苦,位置亦不会偏僻。但到杭之后,隔夜要转乘两班长途汽车,再坐一班工厂专车,从平原辗转丘陵再至山区,他“一听就有点蒙了!”
根据“靠山、隐蔽、分散”战略选址原则,在六次规划中,上海小三线厂绝大部分分散在远离县城与主要交通干道的深山沟中。大多数职工对“赤膊车”印象深刻——一辆卡车,没有顶篷没有座位,人挤人,行李挤行李,“一路跳动一路风尘”。在早期无数次往返中,他们只能乘坐这种光秃秃的大卡车,一路下来,灰头土脸。
筹备组职工袁汉卿记得,1968年赴皖南筹建旌德向阳小型轴承厂时,条件尤为艰苦。路不通,设备和材料全靠人力扛;水沒有,职工排成长队用碗和盆打来;米不够,只能吃掺着杂粮的白米“猪肝饭”。一天下来,衣服上全是白花花的汗渍。有些年轻职工,受不了时,就跑到山顶上坐着大哭。
克服前期的困难后,作为军工企业的工人阶级,上海小三线职工在生产生活上展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严谨性。生产指标一旦下达,整个工厂加班加点24小时连轴转,绝不停下生产步伐。
跳出山沟,回上海去
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自此,上海小三线建设亦进入“军转民”新时期。
刚刚恢复不久的高考,亦成为久困山坳的年轻人奋力抓住的一根稻草。1975年被分配至皖南绩溪县上海小三线后方卫生组的曹建明,连初中文化水平都不具备。但白天连着黑夜,他对着一本高考复习大纲、《辞海》和《时事手册》反复研磨,硬是在1979年压线1分考入华东政法学院。30年后,2008年3月,曹建明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与此同时,邓小平作出重大战略判断,20年内不会打仗,由此国防工业大部分力量也要转为民用工业。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上海市国防工办经过反复研讨和筹划,于1984年7月提出《关于上海小三线调整情况及其调整方案》。在1984年8月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后,上海小三线调整交接工作正式启动。
此后,近4年间,近10万名职工及家属一批批打包行李,重返上海。
“小三线二代”
重返上海,迎来的是新的生活图景。大部分小三线职工回到原相关企业及相关岗位。
“高精尖”军工企业养成的工作方式与技术思路,在新时期与新环境中,闪烁着光芒,也经受着阵痛。
在上海小三线厂经受历练的职工,工作效率高,一丝不苟,“干部受过锻炼,综合能力强,会说会写会做”,但二十年间的精细分工与封闭环境也带来相当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启用正规文凭,这群曾因特殊年月耽误学业的职工群体部分受到发展限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年,上海柴油机配件厂等7家试点推行劳动合同制,一批小三线职工被打破铁饭碗,在定员定编的激烈环境中竞争上岗。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个人命运不再单单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捆绑在一起。机遇面前,不少小三线职工跳离旧有轨道,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
上海小三线造就了一支“能出征、肯吃苦、顾大局、守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和科技队伍,而时代孕育的小三线精神亦继续孕育着职工子女群体,在内部,他们自称为“小三线二代”。现任上海市纪委副书记戴骅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小学与中学12年生活,均随父母在远离县城100余公里的浙西深山厂区中度过…… (摘自《南风窗》)
出生于1949年的徐梦梅,始终没有忘记父亲送给他们兄弟两人的一副对联——“嘉农长白守边疆,梅工天目支前线。”这是说,他家中仅有的两个孩子,弟弟梦嘉以“知青”身份被分配到吉林长白山农村插队落户,哥哥梦梅则参与小三线建设,被分配到浙江天目山军工厂做工人。
上海小三线建设,共有81家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除浙西地区上海市协作机械厂外,其余80家单位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徽州地区(皖南)东西260多公里、南北130多公里的山区中。这当中,共有在册职工56474名,家属1.7万余人。
秉持着毛泽东提出的“好人好马好刀枪”的建设要求,上海小三线职工筛选以“根正苗红进三线,青春年华向党献”的原则进行。入选职工,必须为上海工厂或学校当中的骨干力量,亦必须通过层层“政审”。
1968年离沪之际,20岁的高球根只知去处通信地址为“杭州市505信箱”,估计着条件不算艰苦,位置亦不会偏僻。但到杭之后,隔夜要转乘两班长途汽车,再坐一班工厂专车,从平原辗转丘陵再至山区,他“一听就有点蒙了!”
根据“靠山、隐蔽、分散”战略选址原则,在六次规划中,上海小三线厂绝大部分分散在远离县城与主要交通干道的深山沟中。大多数职工对“赤膊车”印象深刻——一辆卡车,没有顶篷没有座位,人挤人,行李挤行李,“一路跳动一路风尘”。在早期无数次往返中,他们只能乘坐这种光秃秃的大卡车,一路下来,灰头土脸。
筹备组职工袁汉卿记得,1968年赴皖南筹建旌德向阳小型轴承厂时,条件尤为艰苦。路不通,设备和材料全靠人力扛;水沒有,职工排成长队用碗和盆打来;米不够,只能吃掺着杂粮的白米“猪肝饭”。一天下来,衣服上全是白花花的汗渍。有些年轻职工,受不了时,就跑到山顶上坐着大哭。
克服前期的困难后,作为军工企业的工人阶级,上海小三线职工在生产生活上展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严谨性。生产指标一旦下达,整个工厂加班加点24小时连轴转,绝不停下生产步伐。
跳出山沟,回上海去
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自此,上海小三线建设亦进入“军转民”新时期。
刚刚恢复不久的高考,亦成为久困山坳的年轻人奋力抓住的一根稻草。1975年被分配至皖南绩溪县上海小三线后方卫生组的曹建明,连初中文化水平都不具备。但白天连着黑夜,他对着一本高考复习大纲、《辞海》和《时事手册》反复研磨,硬是在1979年压线1分考入华东政法学院。30年后,2008年3月,曹建明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与此同时,邓小平作出重大战略判断,20年内不会打仗,由此国防工业大部分力量也要转为民用工业。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上海市国防工办经过反复研讨和筹划,于1984年7月提出《关于上海小三线调整情况及其调整方案》。在1984年8月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后,上海小三线调整交接工作正式启动。
此后,近4年间,近10万名职工及家属一批批打包行李,重返上海。
“小三线二代”
重返上海,迎来的是新的生活图景。大部分小三线职工回到原相关企业及相关岗位。
“高精尖”军工企业养成的工作方式与技术思路,在新时期与新环境中,闪烁着光芒,也经受着阵痛。
在上海小三线厂经受历练的职工,工作效率高,一丝不苟,“干部受过锻炼,综合能力强,会说会写会做”,但二十年间的精细分工与封闭环境也带来相当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启用正规文凭,这群曾因特殊年月耽误学业的职工群体部分受到发展限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年,上海柴油机配件厂等7家试点推行劳动合同制,一批小三线职工被打破铁饭碗,在定员定编的激烈环境中竞争上岗。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个人命运不再单单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捆绑在一起。机遇面前,不少小三线职工跳离旧有轨道,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
上海小三线造就了一支“能出征、肯吃苦、顾大局、守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和科技队伍,而时代孕育的小三线精神亦继续孕育着职工子女群体,在内部,他们自称为“小三线二代”。现任上海市纪委副书记戴骅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小学与中学12年生活,均随父母在远离县城100余公里的浙西深山厂区中度过……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