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71-02
【关键词】近视 白内障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复明的较理想手术,既安全又有效。由于高度近视无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高,以及白内障摘除后只需配戴较低度数的矫正眼镜,故一般不植入人工晶体。随着人工晶体的型号不断改进,临床经验的逐渐积累,近年来高度近视患者也可植入人工晶体。现将我院2000年8月至2006年1月所做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病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36只眼),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3~73岁,平均61岁。随访时间12~77个月,平均33个月。
1.2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除外晶体性近视和角膜屈光度过高造成的屈折性近视,全部病例均测量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所有病例均为眼轴≥26mm的轴性近视。全部病例矫正视力均<0.1。除1只限为外伤性白内障、1只眼为并发性白内障外,其余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少数为皮质性白内障,大多为核性白内障。如双眼手术,共间隔时间一般在3个月以上。眼轴用A型超声波测定。使用PAXIAL(法国生产)超声测量仪,电脑程序控制,自动打印。
1.3 手术方法 常规作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植入人工晶体时,前房注入2%甲基纤维素。17只眼(47%)采取晶体囊袋内植入法;其余为开罐式截前囊。人工晶体二襻尽可能植入囊袋内。人工晶体全部为进口的改良“J”型或改良“C”型后房型人工晶体。
2 结果
2.1 眼轴长与视力 19只眼(53%)眼轴长≤28mm;17只眼(47%)眼轴长>28mm。矫正视力>0.5者21只眼,占58%。眼轴长26mm~28mm的19只眼中,1只眼视力0.2,术前为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发现有视神经萎缩;另18只眼中仅1只眼视力0.4,其余均>0.5,占95%。眼轴长>28mm者,术后视力大多较差,仅有4只眼(28%)的视力>0.5。
2.2 并发症 术中无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术后近期少数病例角膜轻度混浊水肿,均在1~3天内消除;未见前房皮质残留;3只眼前房出现少量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后粘连,经局部应用激素、阿托品散瞳,很快痊愈。术后远期1只眼人工晶体偏中心,室内光线晶体光学部分上缘平瞳孔缘,患者无复视等不适主诉;4只眼后囊轻度混浊,其中2只眼经YAG激光治疗,视力略有提高。无瞳孔夹持、角膜营养不良、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视网膜脱离 白内障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通常为2%[1],Hyams等[2],报道为0.4%~3.5%。囊内摘除比囊外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明显增高[3]。近视眼常有玻璃体液化、浓缩、后脱离、周边视网膜变性、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等,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可高达5%~7%[1]。白内障摘除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术后对视网膜的牵引增加,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最重原因。
Wilkinson等[6]分析1500只眼白内障手术,有63只眼发生玻璃体脱出,其中9只上(14%)发生视网膜脱离。Clayman等[1]报告439只眼(其中395只眼植入人工晶体)非近视患者囊外摘除,未见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约有50%病人发生在术后3个月[2],67%~86%发生在术后1年。一般认为所有病人均在2年内发生[1]。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比无屈光不正的病例发生早[1]。
Jaffe等认为无晶体眼的玻璃体前后径增加,从而使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增高,植入人工晶体后,玻璃体向前活动受限制,减少了对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有可能阻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如果有后发障,虹膜后粘连,晶体偏中心,瞳孔不能充分散大、玻璃体混浊及人工晶体的眩光等,将造成检查困难。
3.2 屈光度选择 本组病例均采用SRK回归公式预测所需术后正视人工晶体屈光度,原则上术后保持低度近视。通常术后两眼形成较大的屈光参差,因大多数病例对侧眼视力亦较差,故未引起眩晕等不适症状。而对于对侧眼矫正视力>0.4的病人,则选择较高的人工晶体屈光度,术后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近视。一般选择近似对侧眼的屈光度,或比对侧眼略低不低于3.00D)的人工晶体屈光度。如对侧眼为-9.00D,矫正视力0.7,术眼可给予-7.00D。
3.3 视功能恢复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单纯做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低屈光度的近视镜片;如植入人工晶体,术后变成正视或配戴低屈光度的近视镜片。后者选择应优于前者。本组眼轴长26mm~28mm的病例,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95%;眼轴长>28mm的病例,视力>0.5者仅4只眼(28%)。视力较差的原因,除两眼同时有角膜云翳外,眼底均有广泛的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以前矫正视力均不够理想。虽然中心视力欠佳,但术后周边视野得到明显改善,病人也感到很满意。
参考文献
[1] Clayman HM,Jaffe NS,Light DS,et al.lntra ocular lenses,axial length,and retinal detachment Am J Ophthalmol,1996,92:778
[2] Hyams Sw.Bialik M,Neumann E,Myopia—aphakia:l.prevalence of retinal detach ment Br,J Ophthalmol,2001,59:4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71-02
【关键词】近视 白内障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复明的较理想手术,既安全又有效。由于高度近视无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高,以及白内障摘除后只需配戴较低度数的矫正眼镜,故一般不植入人工晶体。随着人工晶体的型号不断改进,临床经验的逐渐积累,近年来高度近视患者也可植入人工晶体。现将我院2000年8月至2006年1月所做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病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36只眼),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3~73岁,平均61岁。随访时间12~77个月,平均33个月。
1.2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除外晶体性近视和角膜屈光度过高造成的屈折性近视,全部病例均测量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所有病例均为眼轴≥26mm的轴性近视。全部病例矫正视力均<0.1。除1只限为外伤性白内障、1只眼为并发性白内障外,其余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少数为皮质性白内障,大多为核性白内障。如双眼手术,共间隔时间一般在3个月以上。眼轴用A型超声波测定。使用PAXIAL(法国生产)超声测量仪,电脑程序控制,自动打印。
1.3 手术方法 常规作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植入人工晶体时,前房注入2%甲基纤维素。17只眼(47%)采取晶体囊袋内植入法;其余为开罐式截前囊。人工晶体二襻尽可能植入囊袋内。人工晶体全部为进口的改良“J”型或改良“C”型后房型人工晶体。
2 结果
2.1 眼轴长与视力 19只眼(53%)眼轴长≤28mm;17只眼(47%)眼轴长>28mm。矫正视力>0.5者21只眼,占58%。眼轴长26mm~28mm的19只眼中,1只眼视力0.2,术前为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发现有视神经萎缩;另18只眼中仅1只眼视力0.4,其余均>0.5,占95%。眼轴长>28mm者,术后视力大多较差,仅有4只眼(28%)的视力>0.5。
2.2 并发症 术中无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术后近期少数病例角膜轻度混浊水肿,均在1~3天内消除;未见前房皮质残留;3只眼前房出现少量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后粘连,经局部应用激素、阿托品散瞳,很快痊愈。术后远期1只眼人工晶体偏中心,室内光线晶体光学部分上缘平瞳孔缘,患者无复视等不适主诉;4只眼后囊轻度混浊,其中2只眼经YAG激光治疗,视力略有提高。无瞳孔夹持、角膜营养不良、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视网膜脱离 白内障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通常为2%[1],Hyams等[2],报道为0.4%~3.5%。囊内摘除比囊外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明显增高[3]。近视眼常有玻璃体液化、浓缩、后脱离、周边视网膜变性、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等,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可高达5%~7%[1]。白内障摘除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术后对视网膜的牵引增加,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最重原因。
Wilkinson等[6]分析1500只眼白内障手术,有63只眼发生玻璃体脱出,其中9只上(14%)发生视网膜脱离。Clayman等[1]报告439只眼(其中395只眼植入人工晶体)非近视患者囊外摘除,未见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约有50%病人发生在术后3个月[2],67%~86%发生在术后1年。一般认为所有病人均在2年内发生[1]。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比无屈光不正的病例发生早[1]。
Jaffe等认为无晶体眼的玻璃体前后径增加,从而使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增高,植入人工晶体后,玻璃体向前活动受限制,减少了对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有可能阻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如果有后发障,虹膜后粘连,晶体偏中心,瞳孔不能充分散大、玻璃体混浊及人工晶体的眩光等,将造成检查困难。
3.2 屈光度选择 本组病例均采用SRK回归公式预测所需术后正视人工晶体屈光度,原则上术后保持低度近视。通常术后两眼形成较大的屈光参差,因大多数病例对侧眼视力亦较差,故未引起眩晕等不适症状。而对于对侧眼矫正视力>0.4的病人,则选择较高的人工晶体屈光度,术后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近视。一般选择近似对侧眼的屈光度,或比对侧眼略低不低于3.00D)的人工晶体屈光度。如对侧眼为-9.00D,矫正视力0.7,术眼可给予-7.00D。
3.3 视功能恢复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单纯做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低屈光度的近视镜片;如植入人工晶体,术后变成正视或配戴低屈光度的近视镜片。后者选择应优于前者。本组眼轴长26mm~28mm的病例,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95%;眼轴长>28mm的病例,视力>0.5者仅4只眼(28%)。视力较差的原因,除两眼同时有角膜云翳外,眼底均有广泛的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以前矫正视力均不够理想。虽然中心视力欠佳,但术后周边视野得到明显改善,病人也感到很满意。
参考文献
[1] Clayman HM,Jaffe NS,Light DS,et al.lntra ocular lenses,axial length,and retinal detachment Am J Ophthalmol,1996,92:778
[2] Hyams Sw.Bialik M,Neumann E,Myopia—aphakia:l.prevalence of retinal detach ment Br,J Ophthalmol,2001,5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