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要让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7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高效的语文课堂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积极作用,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从而打造更高效的课堂呢?
  一、课堂教学是打造效课堂的中心环节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对高效课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不应该把预习仅仅当成是学生的行为,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提示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并记下每次阅读的时候心中的疑问。对于重要的课文,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预习题带着学生阅读,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指示学习方法,同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高效课程形成的关键,对高效课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些,必须充分应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同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参与、探究、探索的过程。
  第一,趣味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教师恰当的趣味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描摹实境,调动激情。比如,《狼》这一课的导入,可以给学生描述一种独自夜归,走在荒野遇到危险动物的情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当学生进入状态的时候,顺势引入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会如何应对呢?”用此法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恰当引用,激发联想。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用歌声引发学生对生活情节的回顾,感人的歌词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波澜。这时顺势引入课文,就显得顺理成章。此外还可以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联想,丰富知识。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比如,《藤野先生》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实际上,鲁迅最感激的一位老师却是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不平凡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让鲁迅先生深情感念的这位老师。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和引人之处。”这种悬念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
  第二,转变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组合,先教后学,“学”围绕“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这种简单的培养方式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造成了死气沉沉的课堂,也大大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效果,使语文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转变以往在课堂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教师设计一些品味、揣摩、鉴赏、运用语言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交流、表达体验、感受和认知的机会,而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一些现成的、机械的结论。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台上的表演活灵活现,讲台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第三,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做批注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就小弗朗士前后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批注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就会有更加深的认识,也能更好地体会他前后对先生态度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和文章内容,也就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另外,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一些经典的字、词、句,或在自己欣赏的文段旁写下感受和对文章的理解,边读边思,日积月累就能提高鉴赏能力。
  二、课外活动是打造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
  初中语文课是融文学、政治、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活动课的综合训练恰好适应了语文教学的需要,活动课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比如:“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等综合性活动课,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使学生在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熏陶和感染。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光体味生活,在生活中探究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师及时指导、评价,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共促学生发展。
  一是通过读名著,提高文学素养,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定期进行交流。通过与文学大师的对话,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营养。
  二是了解社会,增加生活阅历。让学生通过电视报纸或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街头、超市、广场等地搜集广告语,学写广告语,或者对一些不规范用字的路牌、商标进行搜集,并提出改正方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优秀电影、电视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完《斑羚飞渡》后,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写观后感,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一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议全校师生保护野生动物。
  三是亲近自然,陶冶高尚情操。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留下足迹,或诗、或文、或画,用大自然的清纯,美妙陶冶情操,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可以带领学生踏春,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亲身体验春天的气息,这样既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一方面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训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外为课内做铺垫、打基础,课内充分利用课外训练的成果,同时为课外训练提出课题。要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创设高效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让语文浸润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523621)
其他文献
通过酯化反应和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了具有良好可纺性的木质素-丙烯腈(LS-AN)共聚物,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3种不同直径的LS-AN共聚物纤维,然后在梯度升温模式下对其进行热稳定
"老师,老师,我说!我说!""老师,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合作、积极参与课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引导性,这是人所共知的提问原则。但如何把问题提得既符合这个原则,又有恰当的方式,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则十分不易。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法有
正胎盘在正常情况下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问题情境模式,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既是不可或缺的掌握知识的环节,又是思维过程的前提,有了问题,
采用原位自组装法,通过控制不同反应温度制备不同形貌的石墨烯气凝胶(GA);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具有较高导热、储能能力及较低渗漏率的石蜡/GA定形相变材料。对其进行扫描电镜、
近日,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Adaptec公司宣布推出一款旨在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存储阵列,该产品能够自动备份未列入标准服务器备份操作范围的企业PC和笔记本电脑中的信息,并帮助用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李吉林老师给出了答案:情境的创设。李老师所说的情境包括“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泛化情境”、“过度情境”不在少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笔者以为,每一个情境都必须根据解读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精挑细选,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一、情、境相融,相得益彰  
<正>iMAC 带给PC业界对造型设计概念的冲击 自从二十年前IBM推出个人计算机以来,以PC为主导的IT产业已深深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个人计算机经历多次软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