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评课的特点,然后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现实问题,对造成评课现实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采用对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在评课实践活动中的体会,把实践研究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课;案例;实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林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最令人感动的第一次;王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感动的话,倾诉自己的亲情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用这些个例子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感染,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评课既是语文教师获取经验、自我锤炼、自我提高的常见方式,又是区域性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在新课标下的评课理念下,认真剖析了评课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在进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地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中学语文评课有所帮助,对语文教学有所突破。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现实问题
课改以来,不无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评课的实践环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评课的态度问题。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并依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其结果往往是教师对听课没有兴趣,为了完成“指标”往往要穷尽办法应付检查,甚至出现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集中突击听课乃至相互抄袭他人“听课笔记”内容的情况。听课后进行评课,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评课只是过过场而己,骨干教师分别说几个优点,再提几个小缺点就完事了。这样的评课态度、这样的听课效果势必导致评课效果的低下。
其次是评课的理念问题。评课者的理念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仍然只是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课堂提问、能力培养、板书设计等方面评估整堂课的教学。
2、造成评课现实问题的原因探讨
首先,教师思想上没有重视评课,在认识上有失偏颇。对评课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自然也就达不到评课的效果。
其次,缺少相应的评课管理制度。评课是教师岗位培训的有效途径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度的缺失让评课的这一地位无法得到保证。评课环节的可有可无、时间的可长可短,评课体系的陈旧,评课主体的随意性、记载的形式化……总之,评课缺少科学、严格、有效的制度保证,导致评课质量的滞后。
第三,对评课理念缺乏专业引领。缺乏专业上的引领,使得教师们难以及时更新评课理念,仍用陈旧的评价体系评价新课堂,以致授课教师有迎合传统的各项指标的倾向,从而严重影响了评课活动的效果。
第四,对新课标下评课理念的理解、吸收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一部分教师对评课理念的理解还只是流于表层,虽在教学形式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并没深入地探究。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理念理解已到位,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跟不上步伐,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
3、评课的策略研究
以上种种问题,亟待改变。而改变之关键,笔者以为是紧跟新课标下的评课理念,认真剖析存在问题,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渐完善。
(1)、评课理念的调整与实践
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是创新教学艺术的需要,是激发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评课就在培养教师教学风格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评课者可以凭自己的观察分析,大胆发掘授课者的教学素质特点,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案例]教授《乡愁》一课时,授课者在新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情景设置,播放乐曲《橄榄树》,期中淡淡的乡愁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朗读诗歌时,陈星的《流浪歌》为诗歌朗诵配乐,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揣摩主人公心境时,费翔的《故乡的云》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主人公浓浓思乡的心。这音乐与语言营造悲凉思乡氛围恰到好处。
[评析]评课时,评课者肯定了授课者的情境创设,并具体分析相关情境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及效果,这会给授课者带来极大鼓励。但然而这还只是就课论课,评课者如果能再深入,由授课者的情境创设中点出其中他渲染情境和调动学生情感的潜能,建议他向情感型的风格靠近,帮助授课者在情境渲染能力上继续发展,这将会给授课者日后的情感型风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地引导作用。因此评价一节课,不仅要评出这节课的优缺点,还要勇于发掘授课者潜藏的个性,协助授课者描绘自己独特的风格蓝图。但在这协作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教学风格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切合他本人的实际;第二,要明确指出应努力的路径。
(2)、评课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评课是评价课堂活动的最基本的教研形式,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阵地。不同的教研状况,采取不同的评课方式,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近几年来,我们从以专家导评式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专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给予解答,进行总结性评价,并能提出指导性意见。专家导评的关键在“导”,即对理论、理念的引领和指导。专家导评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专家的总评是指点教师教学迷津的钥匙,会使教师受益很大,促使教师深刻反思、快速成长。
(3)、评课范围的探索研究
评课并不局限于对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包括对课后跟踪的评价。一堂课结束了,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对课上内容如何做进一步的巩固落实,对未掌握的学困生如何帮助,对学优生又如何补餐等等,均是对课后跟踪探索研究的内容。
[案例]在七年级上册张晓风的《行道树》中有这样一个段落: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正当余老师引导学生对行道树的崇高形象进行研讨品味时,有学生说:老师,这语句好像有问题,“贪婪”、“自豪”给人的感觉好像他们制造了比白天更多的氧气似的。而事实上植物晚上的光合作用比白天要弱得多,怎么会是最自豪的时刻呢?”这一质疑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余老师最后建议同学们去咨询科学老师。课后,有几位同学查资料,并请教科学老师,又对其中的语句进行推敲,最后认为这是作者的疏忽。
[评析]为了更好的探索研究,我们对余老师进行了课后跟踪,但据了解,余老师就这个问题事后没有给学生一个公开的明确的交代,就此我们展开了评价。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疑点,说明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是带着审视的目光的,而不是不加分辨就全盘接受的。对争鸣问题及课文疑点的思考探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极具思考价值的。可惜余老师没有重视这思维的火花,如果余老师能将自己或学生的查证过程及结果告之学生,定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敢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对课后跟踪的探索研究在平日评课中几乎是一张白纸,很少有人去涉及,其中却多有微妙,很有研究价值,也是评课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评课无疑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径。提高评课实效关键在于评课理念及行为的更新实践。在评课活动中,我们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对照新课标精神,对自己的评课理念和评课行为进行反思与剖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评课角色和评课视角,激发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突破困境,寻求更好的评课的形式和方法,营造一种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提高评课的实效性,成为课改的实践者和促进者,推动课改不断深入。评课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思考、总结提升,我们的评课活动必然会给课堂教学乃至教育改革带来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
[3]崔允廓《听评课新范式引领课堂改革》[R].2009新课程教学方法专题报告会,2008,1
[4]冯青林《论听评课的困境与突围》[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1-42
[5]顾晓白《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6.5
[6]王粉林《李小菊“分类?合作式”听评课课之初探》[J].中小学生管理,2007.04
[7]张润林《主题式听评课》[J].中小学管理,2006,6.
[8]连亚恩《关注评价主体实施多元评课》[J].师资建设,2008.3
[9]张千红《高颖.浅议学生参与评课》[J].教学管理,2008.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课;案例;实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林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最令人感动的第一次;王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感动的话,倾诉自己的亲情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用这些个例子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感染,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评课既是语文教师获取经验、自我锤炼、自我提高的常见方式,又是区域性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在新课标下的评课理念下,认真剖析了评课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在进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地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中学语文评课有所帮助,对语文教学有所突破。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现实问题
课改以来,不无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评课的实践环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评课的态度问题。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并依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其结果往往是教师对听课没有兴趣,为了完成“指标”往往要穷尽办法应付检查,甚至出现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集中突击听课乃至相互抄袭他人“听课笔记”内容的情况。听课后进行评课,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评课只是过过场而己,骨干教师分别说几个优点,再提几个小缺点就完事了。这样的评课态度、这样的听课效果势必导致评课效果的低下。
其次是评课的理念问题。评课者的理念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仍然只是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课堂提问、能力培养、板书设计等方面评估整堂课的教学。
2、造成评课现实问题的原因探讨
首先,教师思想上没有重视评课,在认识上有失偏颇。对评课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自然也就达不到评课的效果。
其次,缺少相应的评课管理制度。评课是教师岗位培训的有效途径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度的缺失让评课的这一地位无法得到保证。评课环节的可有可无、时间的可长可短,评课体系的陈旧,评课主体的随意性、记载的形式化……总之,评课缺少科学、严格、有效的制度保证,导致评课质量的滞后。
第三,对评课理念缺乏专业引领。缺乏专业上的引领,使得教师们难以及时更新评课理念,仍用陈旧的评价体系评价新课堂,以致授课教师有迎合传统的各项指标的倾向,从而严重影响了评课活动的效果。
第四,对新课标下评课理念的理解、吸收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一部分教师对评课理念的理解还只是流于表层,虽在教学形式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并没深入地探究。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理念理解已到位,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跟不上步伐,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
3、评课的策略研究
以上种种问题,亟待改变。而改变之关键,笔者以为是紧跟新课标下的评课理念,认真剖析存在问题,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渐完善。
(1)、评课理念的调整与实践
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是创新教学艺术的需要,是激发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评课就在培养教师教学风格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评课者可以凭自己的观察分析,大胆发掘授课者的教学素质特点,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案例]教授《乡愁》一课时,授课者在新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情景设置,播放乐曲《橄榄树》,期中淡淡的乡愁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朗读诗歌时,陈星的《流浪歌》为诗歌朗诵配乐,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揣摩主人公心境时,费翔的《故乡的云》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主人公浓浓思乡的心。这音乐与语言营造悲凉思乡氛围恰到好处。
[评析]评课时,评课者肯定了授课者的情境创设,并具体分析相关情境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及效果,这会给授课者带来极大鼓励。但然而这还只是就课论课,评课者如果能再深入,由授课者的情境创设中点出其中他渲染情境和调动学生情感的潜能,建议他向情感型的风格靠近,帮助授课者在情境渲染能力上继续发展,这将会给授课者日后的情感型风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地引导作用。因此评价一节课,不仅要评出这节课的优缺点,还要勇于发掘授课者潜藏的个性,协助授课者描绘自己独特的风格蓝图。但在这协作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教学风格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切合他本人的实际;第二,要明确指出应努力的路径。
(2)、评课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评课是评价课堂活动的最基本的教研形式,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阵地。不同的教研状况,采取不同的评课方式,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近几年来,我们从以专家导评式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专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给予解答,进行总结性评价,并能提出指导性意见。专家导评的关键在“导”,即对理论、理念的引领和指导。专家导评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专家的总评是指点教师教学迷津的钥匙,会使教师受益很大,促使教师深刻反思、快速成长。
(3)、评课范围的探索研究
评课并不局限于对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包括对课后跟踪的评价。一堂课结束了,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对课上内容如何做进一步的巩固落实,对未掌握的学困生如何帮助,对学优生又如何补餐等等,均是对课后跟踪探索研究的内容。
[案例]在七年级上册张晓风的《行道树》中有这样一个段落: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正当余老师引导学生对行道树的崇高形象进行研讨品味时,有学生说:老师,这语句好像有问题,“贪婪”、“自豪”给人的感觉好像他们制造了比白天更多的氧气似的。而事实上植物晚上的光合作用比白天要弱得多,怎么会是最自豪的时刻呢?”这一质疑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余老师最后建议同学们去咨询科学老师。课后,有几位同学查资料,并请教科学老师,又对其中的语句进行推敲,最后认为这是作者的疏忽。
[评析]为了更好的探索研究,我们对余老师进行了课后跟踪,但据了解,余老师就这个问题事后没有给学生一个公开的明确的交代,就此我们展开了评价。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疑点,说明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是带着审视的目光的,而不是不加分辨就全盘接受的。对争鸣问题及课文疑点的思考探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极具思考价值的。可惜余老师没有重视这思维的火花,如果余老师能将自己或学生的查证过程及结果告之学生,定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敢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对课后跟踪的探索研究在平日评课中几乎是一张白纸,很少有人去涉及,其中却多有微妙,很有研究价值,也是评课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评课无疑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径。提高评课实效关键在于评课理念及行为的更新实践。在评课活动中,我们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对照新课标精神,对自己的评课理念和评课行为进行反思与剖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评课角色和评课视角,激发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突破困境,寻求更好的评课的形式和方法,营造一种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提高评课的实效性,成为课改的实践者和促进者,推动课改不断深入。评课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思考、总结提升,我们的评课活动必然会给课堂教学乃至教育改革带来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
[3]崔允廓《听评课新范式引领课堂改革》[R].2009新课程教学方法专题报告会,2008,1
[4]冯青林《论听评课的困境与突围》[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1-42
[5]顾晓白《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6.5
[6]王粉林《李小菊“分类?合作式”听评课课之初探》[J].中小学生管理,2007.04
[7]张润林《主题式听评课》[J].中小学管理,2006,6.
[8]连亚恩《关注评价主体实施多元评课》[J].师资建设,2008.3
[9]张千红《高颖.浅议学生参与评课》[J].教学管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