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还是痛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a516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古至今,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关于“狼”的话题,千百年来从未中断。然而古往今来,在不同民族和不同人的心中,关于“狼”和“狼性”的理解,可谓千差万别。有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对狼图腾的无限崇拜中,而有的民族却恨不得将“恶狼”抽筋剥皮,挫骨扬灰。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人们对狼性认识的巨大分歧,而随着人们对狼性的理解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又是否能够得以解决呢?
  关键词:狼;狼性;狼图腾
  作者简介:吴琼,女,1982年5月出生,助教职称,吉林省蛟河市人,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韩国崇实大学2010年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狼”与“狼性”
  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对“狼”作出了如下解释:“哺乳动物,形状很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尾巴下垂,毛色通常为背部黄灰色,略混黑色,胸部带有白色。昼伏夜出,性凶暴残忍,常袭击各种动物,也伤害人畜,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 如此看来,狼确是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动物。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生活中,狼充满嗜血欲的绿眼、狼的嗥叫,无一不是瞬间击垮人类心理防线的尖兵利刃。
  而提到“狼性”,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很多农耕民族经常用贪婪、狡猾、凶残等词语进行总结。而在多数草原游牧民族人们的心中,狼性即是勇猛无畏,坚强不屈的精神。
  二、对狼性的痛恨与唾骂
  从古至今,在很多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都有关于狼的描述。早期如《诗经》、《礼记》、《竹书纪年》,以及唐诗、宋词及《中山狼传》、《阅微草堂笔记》等后世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可见到狼的身影。然而在唐朝以前,狼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恶的象征出现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正面美好事物的比喻和象征的含义;可是自唐朝以后,狼的正面喻意已基本消失,而“凶残、贪婪、不仁”则逐渐成为狼和狼性所囊括的全部内涵。
  在《全唐诗》中写到狼的诗作共有二百余首,诗人达一百余位,而诗作中的狼及狼性也均为邪恶的代表。如杜甫《释闷》中写道:“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夜照尸纵横。”李白诗作《横吹曲辞·幽州胡马客歌》当中也有相关诗句:“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宋元时期则有吴泳的《贺新凉:送游景仁赴夔漕》、陆游的《题海首座侠客像》等等,诗文中所提到的狼及狼性,依然是邪恶势力不二的化身。明清以后亦出现了与狼相关的通俗小说,例如《中山狼传》,故事讲述了一条狼在被东郭先生搭救之后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的故事,揭露了狼性的阴险狡诈,恩将仇报的一面,并以此警示世人,切不可怜悯如此阴险之人。
  由此可见,狼性作为邪恶的化身,自古以来便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狼性的邪恶之处也早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根深蒂固了。
  三、世代崇拜的狼图腾
  近年来,由学者姜戎撰写的描写内蒙古草原生活的长篇小说《狼图腾》引发了学术界的诸多讨论。在小说中,作者从一个对草原毫无切身了解的知识青年,经过毕力格老人的教导,逐步了解了游牧民族世代崇拜的狼图腾的精神内涵,并引发一系列相关的思考。在文中,主人公陈阵不止一次并且毫无掩饰地批判羊性的懦弱和感叹狼性的勇猛,例如在小说第一章中,在和同伴深夜与狼的近身搏斗过后,他曾懊恼地自责:“我真没用,胆小如羊。”而逐渐对狼和羊有过切身了解,尤其是亲手养过一条蒙古草原狼之后,主人公陈阵则更加对狼图腾产生了无限崇敬。在小说第二十二章中,作者有过如下描述:“但是陈阵心里还是很高兴,他跪在地上看了又看,觉得自己不是在豢养一个小动物,而是在供养一个可敬可佩的小导师。他相信小狼会教给他更多的东西:智慧、勇敢、顽强、忍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满足、永不屈服,并藐视严酷恶劣的环境,建立起强大的自我。”除此之外,在小说每章正文之前,作者也曾引过许多其他作品中对狼性的描述与评价。例如第二十章正文之前,曾有《阙特勤碑文》(转引自【法】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中的如下语句:“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等等。由此可见,草原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由来已久,其勇猛顽强的狼性也早已深深刻在了游牧民族的灵魂之中。
  四、产生分歧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上述内容可见,经过多年的沉淀,人们对狼及狼性的看法基本停留在“崇拜”和“痛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而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姜戎已经在《狼图腾》中作了一些解释。作者认为,久居中原的华夏民族并非没有狼性的勇猛无畏,而是在长年的农耕生活中逐渐淡化了,然而历史上外族的入侵,也重新激发出了华夏民族血液中的狼性,加上历史上多次有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混血,所以才能够使华夏文明绵延几千年不衰。
  由此可见,对狼及狼性持有不同的态度,根本原因仍是生产方式的巨大差别。农耕民族由于生活安逸,远离战斗,而逐步忽视了狼性中勇猛无畏的部分,而只关注其凶残狡猾的部分。与此相对,游牧民族由于生活中仍需要不断战斗与竞争,所以他们并没有忽视狼性中积极的一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狼已经逐渐远离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人们便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狼及狼性。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人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发掘出狼性中有益于人类进步的部分并加以利用,以促进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论文主要调研大学生对传统节日中的“元宵节”的认知状况,调研对象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一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对“元宵节”的来历和内涵并不了解,参与“元宵节”的活动也不积极,对于“元宵节”的认知和认同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可以通过以下举措促进大学生对“元宵节”的认知和认同:如自觉创新并为“元宵节”注入新质、深入挖掘与升华“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庆祝“元宵节”的各种群
摘 要:《春夏秋冬又一春》脱离了金基德电影一向的色情与暴力,如同一幅天然水墨,勾勒出世外桃源的雅逸,充斥了人性的变调,在简净、空灵与禅意的追溯中,通过对于小僧和老僧的互动描摹,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类灵魂和因果报应的形而上的思索。  关键词: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类灵魂;因果报应;思索  作者简介:孙启菲,江苏南京人,美国纽约布法罗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研究等。  [中图
少女情怀总是诗  ——我知爱你不用假借莎翁的文思  痴心未说,只是爱一个人,  看她、近她,总也不想离开;  她的青丝,说着风儿也未曾遗失,  千丝万缕,连香气都依偎她,  与我如同,一样难舍难分的样子;  见她又想,说是爱一个人,  不言,又语,仿佛是何心情再说已迟;  你说沉默,你预备几时?  等得花儿都谢了,到底谁溶解谁的矜持?  我知你少女的情怀总是诗,  如何对爱的砌词恰是斯文羞涩得粉饰
摘 要:蒋勋受庄子美学的影响提出“其实美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并将死亡看作“生命本质的孤独”是“无法克服的宿命”,由此创造了“孤独美学”。 虽然,蒋勋孤独美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庄子的影响,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在下文对于庄子美学的“独”与蒋勋孤独美学所言“孤独”进行几点辨析。  关键词:庄子;孤独哲学;蒋勋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零度,在文本形式中,可以看做是个人风格与语言结构的反抗与压制的矛盾张力;在人生处境中,则可以被视为个人自由与理性秩序的乌托邦式的暂时和解。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从符号主题、囚犯主题、火车主题三个方面来浅析小说文本《无命运的人生》的零度写作。  关键词:零度;无命运;自由;理性  作者简介:习彩云(1988-),女,汉族,湖北襄阳市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
摘 要:奥斯卡王尔德堪称英国文学史,甚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精彩无比却又充满波折,有人称《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不道德的作品,而本文将用“社会伦理”从道德的“位移变化”角度来剖析道连的一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此作品及其作家。  关键词:道德;变化;道连;位移;美学  作者简介:李在娟(1991-),女,汉,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
摘 要:柏拉图的《会饮》中每位发言者皆站在自己的立场赞颂爱神,阐释各自对爱若斯的理解。而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却独具一格,同时,他也是所有发言者中唯一的一位对“爱欲”下定义的人。本文从这个爱的寓言开始,对阿里斯托芬的讲辞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关键词:会饮;阿里斯托芬;完满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一、
摘 要:《烈日灼心》是一部犯罪悬疑电影,改编自女作家须一瓜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讲述了三个身份各异的结拜兄弟多年来一直潜藏在城市的角落共同抚养一个孤女。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在巧合之下牵扯出一桩惊天大案,法网和人情究竟谁更无情。本文通过对伊谷春、辛小丰、杨自道三个主要人物的人物性格剖析,探讨影片人物形象塑造。  关键词:烈日灼心;人物形象;人性剖析;心理学  作者简介:杜圆圆,女,浙江师范
作为自媒体作者,每日一文的辛勤耕耘固然重要,内容生产之余更需及时充电。正好手头有一本朋友送来,名为《O生万物》的书籍,这几日正好罢笔,细细品读。  最早拿到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有抵触情绪的。所谓《O生万物》这样一个名字显得似乎非常“山寨”,加上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名为云关秋的企业家的自身创业经历,笔者一下就把这本书与国内近两年来创投圈非常火热的《从0到1》以及《创业维艰》联系在了一起。  两三日迅速读
摘 要:相识不在似相逢,唯有作者留其名。进入大量碎片信息化且节奏繁忙的后工业时代,能够清晰长久的记住一个人,这是越来越不容易的事情。崔昊是我接触的第一位纯粹的东北青年画家。  关键词:崔昊;东北地域山水画,焦墨;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周惠(1978-),内蒙古政协对外交流促进会书画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艳华(1981-),齐齐哈尔大学2013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J2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