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主,其承担者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以及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就及其重要。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基石
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我们职业类学校也纷纷想方设法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起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和咨询室等等,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这种机构化、档案化、课程化、医学化的形式主义倾向,勿容质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和主渠道应该是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承担者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专家告诉我们: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抓好两个转变:一是从治疗转向预防,二是从面对学生转向面对教师(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首先是教师问题)。由此可见,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打好基础,抓好主渠道的工作,防患于未然。为此,我认为:
一、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他们往往不顾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及其心理需要,强调学生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并习惯用强制、命令、威胁的方式训教学生或惩罚学生。一些极端的事例经常见诸报刊: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上40分钟内,坐姿端正,不许扭动,稍有“不轨”便严加痛斥,更有甚者,拳脚相加,施以暴力;还有老师竟然让一小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脱下裤子,以促其认识错误……试想,在这样的教师“教导”下,学生能不诱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吗?表面上看这是教师的师德问题,而实质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施暴,是导致学生发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为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学生放在同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把学生当“人”看,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为上,激励学生、焕发学生。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使用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师的知识、情感、人格、威信去影响学生,避免采用强制、命令、体罚等方法压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俗话说得好:“在被爱中学会爱,在信任中学会自信。”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二、改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就有许多人际关系紧张的个案,其它的一些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也源于人际关系的恶化。国外的研究也表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师生关系的恶化。可见,改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学生而言,同伴关系、亲子关系都是以师生关系为主导的,通过积极正向的师生交往,学生不仅能够模仿交往过程,学习交往方法,提高交往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微观人际关系氛围。
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的王文娟老师说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氛围的创造和过程的体验。”她非常重视改善师生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她认为改进师生关系,教师起决定作用,教师应该主动接近学生,重视积极的情感投入,通过深入细致工作,在活动中通过细微小事来融洽师生关系,她提出了改进师生关系的九条途径:接纳、尊重、积极关注、理解、共情、积极期待、摆脱消极情绪控制、行为指导和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改进师生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方法保证。
三、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所谓成长氛围,对于学生而言,是指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直接社会心理环境。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度过的,学校的人际关系氛围、班集体的心理氛围无疑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
为此,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提倡优良的学校风气,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创设出民主、友好、合作、主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校社会心理氛围。更加重要的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更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形成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好多“后进班”转变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改变过去的那种只重视班级事务工作的做法,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认真学习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班级学生及集体的心理需求,应用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推进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河北省正定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基石
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我们职业类学校也纷纷想方设法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起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和咨询室等等,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这种机构化、档案化、课程化、医学化的形式主义倾向,勿容质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和主渠道应该是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承担者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专家告诉我们: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抓好两个转变:一是从治疗转向预防,二是从面对学生转向面对教师(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首先是教师问题)。由此可见,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打好基础,抓好主渠道的工作,防患于未然。为此,我认为:
一、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他们往往不顾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及其心理需要,强调学生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并习惯用强制、命令、威胁的方式训教学生或惩罚学生。一些极端的事例经常见诸报刊: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上40分钟内,坐姿端正,不许扭动,稍有“不轨”便严加痛斥,更有甚者,拳脚相加,施以暴力;还有老师竟然让一小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脱下裤子,以促其认识错误……试想,在这样的教师“教导”下,学生能不诱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吗?表面上看这是教师的师德问题,而实质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施暴,是导致学生发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为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学生放在同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把学生当“人”看,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为上,激励学生、焕发学生。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使用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师的知识、情感、人格、威信去影响学生,避免采用强制、命令、体罚等方法压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俗话说得好:“在被爱中学会爱,在信任中学会自信。”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二、改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就有许多人际关系紧张的个案,其它的一些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也源于人际关系的恶化。国外的研究也表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师生关系的恶化。可见,改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学生而言,同伴关系、亲子关系都是以师生关系为主导的,通过积极正向的师生交往,学生不仅能够模仿交往过程,学习交往方法,提高交往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微观人际关系氛围。
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的王文娟老师说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氛围的创造和过程的体验。”她非常重视改善师生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她认为改进师生关系,教师起决定作用,教师应该主动接近学生,重视积极的情感投入,通过深入细致工作,在活动中通过细微小事来融洽师生关系,她提出了改进师生关系的九条途径:接纳、尊重、积极关注、理解、共情、积极期待、摆脱消极情绪控制、行为指导和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改进师生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方法保证。
三、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所谓成长氛围,对于学生而言,是指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直接社会心理环境。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度过的,学校的人际关系氛围、班集体的心理氛围无疑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
为此,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提倡优良的学校风气,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创设出民主、友好、合作、主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校社会心理氛围。更加重要的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更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形成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好多“后进班”转变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改变过去的那种只重视班级事务工作的做法,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认真学习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班级学生及集体的心理需求,应用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推进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河北省正定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