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会议中心在山底下。
每天饭后,大家都沿着山脚转一圈。只转了三天,便形成规律——早饭后转到一个打弹弓的地方,午饭后转到一个种藏红花的地方,晚上的路程远一些,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爬到一块种麦子的地方。那种麦子的地方非常精巧,精巧到什么程度?娄小宾扫了一眼,说:“一张双人床大小的麦田。”
大家听了,扑哧笑起来,都夸娄小宾的比喻精准而又奇巧。精准自不待言,娄小宾是铁路系统有名的钳工,火车上的很多配件就是他组装的,任何东西放到他面前,他只扫一眼,便可说出长短、直径、周长,跟尺子量出来的差不多。奇巧,是说他的比喻一般人想不到,跟双人床一样大小的东西多了去了,比如凉席,比如地毯,再比如北方人睡觉的炕。娄小宾偏偏想到的是双人床。呵呵,这里面似乎包含着很多含义,叫人免不了要想入非非。
趁着大家乱说乱笑的空儿,娄小宾飞快地瞅了沈丹阳一眼。沈丹阳像往常一样,站在人群后边,夕阳的余晖透过树梢打在她的脸上,映得她的眉眼金灿灿的。可是,她脸上的那层冰,依旧紧紧地覆在五官上,没有任何改变。
沈丹阳在火車站工作,本应有一张笑盈盈的脸,可自报到那一天起,她的脸就冷冰冰的。第一次见面,娄小宾跟她打招呼,她嘴角向上扬了扬,算是回应,此后的日子,都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
按道理,背地里议论人不好。可是,大家忍不住悄悄议论了沈丹阳几句。宋成昆说:“在火车站上班,这个样子怎么成?旅客还不把投诉电话给打爆了?”
“可能工作时的样子跟平时的样子不一样。”周焕远说,“就像老婆,在外边都是知书达礼,回了家全都蛮不讲理。”
大家批评周焕远的比喻不贴切。老婆回家蛮不讲理是因为家里有人宠着爱着哄着,如果在家和在外头一样知书达礼,那就是家里没人爱她或是她不爱这个家。
周焕远抿着嘴乐,一高兴血往上涌,一张脸显得更黑了。他长年累月在大山里修铁路,风吹日晒雨淋雪打,脸糙得不行。不过,也有好处,年轻时看不出年轻,现在五十多岁了,也看不出多老。
周焕远跟老婆关系好,每天晚上都打电话唠叨一番,他本来是个大嗓门,跟老婆打电话,声音却低得不行,加上厚重的南方口音,听起来有些缠绵的味道。一开始,大家以为他在说甜言蜜语,“不小心”听了几次,无非是一天干了什么,晚上吃了什么饭,第二天准备干什么等琐碎小事,跟别人和妻子的通话内容并无不同。可是,这样平常的话都能说出不同的味道,可见周焕远是个哄老婆的高手。
周焕远的老婆年轻时在镇供销社上班,相貌俊美,听说都已经被镇党委书记的公子相中。周焕远来镇上修铁路,到供销社买东西时,两人一见钟情。老婆辞了供销社的工作,跟着周焕远来到铁路,住进了家属院。家属院在大山深处,周边连个村庄都没有,周焕远沿着大山修铁路,半个月一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可是,每次回来,他都捧着一把从山上采来的野花,送给老婆。直到现在,周焕远的家搬进了城里,城里到处是鲜花店,可每次到山里修铁路,他还会采一把野花回来。
下山的路上,夕阳依旧挂在天边,夜色却顺着腿脚慢慢地爬了上来,那条羊肠小路有些看不清了。大家排成一队往下走,相互嘱咐看好脚下。娄小宾前后一打量,说:“真有意思。”
“怎么了?”周焕远问。
“每一次,宋成昆都走在我们前面。”
“他是火车司机,有人挡着,他就难受。宋成昆,我说得对不对?”周焕远大声喊。
宋成昆没有回应,他正侧着身子给两个上山的人让路。那两个人六十岁左右,一男一女,背着包,提着水桶。羊肠小道实在狭窄,不侧过身子避让,对方难以通过。
2
如同倦鸟归林,天黑,人们都是往山下走,那一男一女却趁着夜色上山。山上过了那块麦子地,便是茂密的树林,没有居民,也没有护林人员,这一男一女去山上做什么?
周焕远说:“必是一对老夫妻,跟儿媳妇合不来,搬到山上居住。那块麦田,兴许是他们种的。”
这种猜测不无道理。麦田并不单独存在,它被木栅栏围在一个院子里,院子整得十分平整,麦田的一侧放了一盘石磨,三块石头,形成了一桌三椅,另一侧放了两截钢轨,再远处是堵有年岁的石墙,石墙的后面有什么,就不清楚了。按照周焕远的猜测,在石墙的后边盖一间小屋或者搭一个小窝棚,也有可能。
“也就你跟嫂子这样一见钟情的人,会有这样简单、单纯的想法。”宋成昆笑,“他们身上肯定有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
宋成昆抿了嘴,非常神秘地说:“你们猜。”
没有人去猜,因为他们已经走到会议中心的大门口,那两扇黑色的铁栅栏门仿佛一道分界线,将与山上有关的一切,“喀”的一声截断了。
他们参加的是铁路系统的技术会议,参会的都是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精英,周焕远还是全国劳动模范,沈丹阳也是火车站的服务明星。没参会前,他们都在报纸、电视上见过对方,此次见面,除了沈丹阳,大家都热情得不行。沈丹阳虽然对人淡淡的,可是每次散步都雷打不动地跟在后边,看上去不像性格孤僻之人。不过,这也难说,会议议程安排得很紧。白天、晚上连轴转开会、讨论,大家精神都绷得紧紧,饭后散步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沈丹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第二天,吃过早饭,照例来到打弹弓的地方。
打弹弓的地方异常开阔。几棵大树环绕四周,百米之外是道土墙,土墙上拴着几根细绳,绳上吊着十几只空易拉罐。才过七点,已经有人在这练一个小时了。是个男人,五十多岁,骑着电动自行车,车筐里放着布袋子,袋子里装着多得数不清的小钢珠,这是打弹弓的弹子。
男子的弹弓只是一块皮子。他将弹子放在皮子中间,两手拉起皮子,再一松,弹子飞出去,不偏不斜,正好打到一只罐子上,发出“叭”的一声脆响。大家纷纷叫好,都拿起皮子比试。男子一边讲解打弹弓的要领,一边说自己打弹弓将近二十年,打中易拉罐,靠的不是眼力而是肌肉记忆。说完,一指沈丹阳:“你来试试。”
会议中心在山底下。
每天饭后,大家都沿着山脚转一圈。只转了三天,便形成规律——早饭后转到一个打弹弓的地方,午饭后转到一个种藏红花的地方,晚上的路程远一些,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爬到一块种麦子的地方。那种麦子的地方非常精巧,精巧到什么程度?娄小宾扫了一眼,说:“一张双人床大小的麦田。”
大家听了,扑哧笑起来,都夸娄小宾的比喻精准而又奇巧。精准自不待言,娄小宾是铁路系统有名的钳工,火车上的很多配件就是他组装的,任何东西放到他面前,他只扫一眼,便可说出长短、直径、周长,跟尺子量出来的差不多。奇巧,是说他的比喻一般人想不到,跟双人床一样大小的东西多了去了,比如凉席,比如地毯,再比如北方人睡觉的炕。娄小宾偏偏想到的是双人床。呵呵,这里面似乎包含着很多含义,叫人免不了要想入非非。
趁着大家乱说乱笑的空儿,娄小宾飞快地瞅了沈丹阳一眼。沈丹阳像往常一样,站在人群后边,夕阳的余晖透过树梢打在她的脸上,映得她的眉眼金灿灿的。可是,她脸上的那层冰,依旧紧紧地覆在五官上,没有任何改变。
沈丹阳在火車站工作,本应有一张笑盈盈的脸,可自报到那一天起,她的脸就冷冰冰的。第一次见面,娄小宾跟她打招呼,她嘴角向上扬了扬,算是回应,此后的日子,都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
按道理,背地里议论人不好。可是,大家忍不住悄悄议论了沈丹阳几句。宋成昆说:“在火车站上班,这个样子怎么成?旅客还不把投诉电话给打爆了?”
“可能工作时的样子跟平时的样子不一样。”周焕远说,“就像老婆,在外边都是知书达礼,回了家全都蛮不讲理。”
大家批评周焕远的比喻不贴切。老婆回家蛮不讲理是因为家里有人宠着爱着哄着,如果在家和在外头一样知书达礼,那就是家里没人爱她或是她不爱这个家。
周焕远抿着嘴乐,一高兴血往上涌,一张脸显得更黑了。他长年累月在大山里修铁路,风吹日晒雨淋雪打,脸糙得不行。不过,也有好处,年轻时看不出年轻,现在五十多岁了,也看不出多老。
周焕远跟老婆关系好,每天晚上都打电话唠叨一番,他本来是个大嗓门,跟老婆打电话,声音却低得不行,加上厚重的南方口音,听起来有些缠绵的味道。一开始,大家以为他在说甜言蜜语,“不小心”听了几次,无非是一天干了什么,晚上吃了什么饭,第二天准备干什么等琐碎小事,跟别人和妻子的通话内容并无不同。可是,这样平常的话都能说出不同的味道,可见周焕远是个哄老婆的高手。
周焕远的老婆年轻时在镇供销社上班,相貌俊美,听说都已经被镇党委书记的公子相中。周焕远来镇上修铁路,到供销社买东西时,两人一见钟情。老婆辞了供销社的工作,跟着周焕远来到铁路,住进了家属院。家属院在大山深处,周边连个村庄都没有,周焕远沿着大山修铁路,半个月一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可是,每次回来,他都捧着一把从山上采来的野花,送给老婆。直到现在,周焕远的家搬进了城里,城里到处是鲜花店,可每次到山里修铁路,他还会采一把野花回来。
下山的路上,夕阳依旧挂在天边,夜色却顺着腿脚慢慢地爬了上来,那条羊肠小路有些看不清了。大家排成一队往下走,相互嘱咐看好脚下。娄小宾前后一打量,说:“真有意思。”
“怎么了?”周焕远问。
“每一次,宋成昆都走在我们前面。”
“他是火车司机,有人挡着,他就难受。宋成昆,我说得对不对?”周焕远大声喊。
宋成昆没有回应,他正侧着身子给两个上山的人让路。那两个人六十岁左右,一男一女,背着包,提着水桶。羊肠小道实在狭窄,不侧过身子避让,对方难以通过。
2
如同倦鸟归林,天黑,人们都是往山下走,那一男一女却趁着夜色上山。山上过了那块麦子地,便是茂密的树林,没有居民,也没有护林人员,这一男一女去山上做什么?
周焕远说:“必是一对老夫妻,跟儿媳妇合不来,搬到山上居住。那块麦田,兴许是他们种的。”
这种猜测不无道理。麦田并不单独存在,它被木栅栏围在一个院子里,院子整得十分平整,麦田的一侧放了一盘石磨,三块石头,形成了一桌三椅,另一侧放了两截钢轨,再远处是堵有年岁的石墙,石墙的后面有什么,就不清楚了。按照周焕远的猜测,在石墙的后边盖一间小屋或者搭一个小窝棚,也有可能。
“也就你跟嫂子这样一见钟情的人,会有这样简单、单纯的想法。”宋成昆笑,“他们身上肯定有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
宋成昆抿了嘴,非常神秘地说:“你们猜。”
没有人去猜,因为他们已经走到会议中心的大门口,那两扇黑色的铁栅栏门仿佛一道分界线,将与山上有关的一切,“喀”的一声截断了。
他们参加的是铁路系统的技术会议,参会的都是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精英,周焕远还是全国劳动模范,沈丹阳也是火车站的服务明星。没参会前,他们都在报纸、电视上见过对方,此次见面,除了沈丹阳,大家都热情得不行。沈丹阳虽然对人淡淡的,可是每次散步都雷打不动地跟在后边,看上去不像性格孤僻之人。不过,这也难说,会议议程安排得很紧。白天、晚上连轴转开会、讨论,大家精神都绷得紧紧,饭后散步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沈丹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第二天,吃过早饭,照例来到打弹弓的地方。
打弹弓的地方异常开阔。几棵大树环绕四周,百米之外是道土墙,土墙上拴着几根细绳,绳上吊着十几只空易拉罐。才过七点,已经有人在这练一个小时了。是个男人,五十多岁,骑着电动自行车,车筐里放着布袋子,袋子里装着多得数不清的小钢珠,这是打弹弓的弹子。
男子的弹弓只是一块皮子。他将弹子放在皮子中间,两手拉起皮子,再一松,弹子飞出去,不偏不斜,正好打到一只罐子上,发出“叭”的一声脆响。大家纷纷叫好,都拿起皮子比试。男子一边讲解打弹弓的要领,一边说自己打弹弓将近二十年,打中易拉罐,靠的不是眼力而是肌肉记忆。说完,一指沈丹阳:“你来试试。”